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华北城市污染原因之一——以济南为例

已有 8289 次阅读 2015-8-15 07:53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污染, 济南, 华北, 扬尘, 雨水道

华北城市污染原因之一——以济南为例

看了这个标题,有人肯定会有疑问,作者的地理是不是学得太差,山东明明是属于华东的,怎么济南算华北城市的例子?这确实要先说几句,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历史人文方面看,济南应当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的城市。要说全国哪一个大一点的城市与老北京相似度最高,我看非济南莫属,连北京的菜都算是山东菜系。把山东算到以上海为首的华东地区是解放以后的事情,那原因我看大概是因为是山东人为主的解放军解放了大上海——你看看《霓虹灯下的哨兵》就知道了——那时候上海的大大小小的官多为山东人。但是,无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山东联系多的仍然是北方的省份。虽然江苏、安徽与山东都属于华东,但是,不多年以前,济南到南京、济南到合肥之间都还没有始发的火车——济南到石家庄、济南到郑州之间却早有了,更不要说济南与东三省了。如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也都在河北、山东、河南北部这个区域之内。所以,我把济南作为它们的代表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

自从那位中国面孔的美国大使在使馆内弄了一个PM2.5,把中国人搞得狼狈不堪之后,我们许多人一说起空气的污染便只知道PM2.5了。其实,在华北的很多城市,PM10仍然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全国各个城市,都有汽车的问题,都有燃煤的问题,但是,华北这些城市还有比一个南方城市严重得多的问题,扬尘。

北方人到南方,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干净。大街小巷里面没有多少尘土,有些人甚至夸张地形容为纤尘不染。这与华北的城市成鲜明的对比,北方的城市总是乌突突的,树叶上、草上也都是土。这是因为南方经常下雨,下雨就把城市洗干净了。北方也下雨,下雨过后,树上倒是干净了,树叶绿绿的,很是令人喜欢。可是地面上却往往麻烦了,弄得很多地方都是泥。

北方夏天的雨都是雷雨,要么不下,旱得要命,下起来往往就是大雨,所有的街道上都是水,当水流走之后,留在坑坑洼洼地方的就是泥巴了。

南北方都下大雨啊,为什么就北方城市的道路有这么多泥?

更早的情况我不知道,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济南的各个单位、小区都没有修建雨水道(最近几年的新建筑物不知道,没有到那里去过)。主要大街上倒是有雨水道的,无奈很多保养不好。下雨的时候,大量没有雨水道的单位和小区里的雨水统统涌到各种道路之上,实际上,那里的道路就是行洪道,雨水把角角落落里的泥土都弄到了平坦的道路上。雨过天晴,各单位、各小区的道路边上、路上较为低洼之处总是积下来许多泥土。天晴了,汽车一压,都成了尘土,然后就“大风起兮尘飞扬”了。尘土又飞到空中,飞到建筑物上,飞到树叶上,飞到草上。一切又成了乌突突的。

南方的城市,至少我看到的苏州,即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所谓老新村,如今已经是看上去有些老旧的房子,但是那里还是有雨水道的。一般的下雨绝不会让水都在道路上肆虐。

济南道路边上的这些泥土是不是能够让清洁工打扫干净呢?据我所见,如今清扫大街的清洁工以及各单位的清洁工差不多都是六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他们清扫街道也就是拿着笤帚扫扫树叶和杂物罢了。他们感兴趣的是人们扔在地面上的纸制品和塑料制品,那都是能够卖钱的。至于地上的土,“地上没有土还叫地吗”?用笤帚画出几道印就不错了。

细细想想,让他们做这些事情也实在并不合适,他们的年龄也到应当在家里颐养天年的了。凭什么只给他们一点点的钱来让他们做这些又苦又累的活?要么多给一些钱,严格地要求把活干好。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雨水道,下雨之后雨水不全部在街道上肆虐,产生的问题并不会这样多的。但是,过去的问题已经产生,这是历史的原因。现在如果我们有很专业的年轻的有文化的清扫队伍,配上比较先进的机械,严格地要求他们,也许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我希望华北地区的各位城市管理者,不但要注意上面的烟囱,注意地上的汽车和建筑单位的扬尘,大街小巷以及各单位各小区里道路上的扬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不要上面的领导注意什么,下级的领导就只是紧跟着强调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自己发现问题,还要看看自己身边的问题,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13188.html

上一篇:此秋并不等同彼秋
下一篇:东北人的性格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收藏 IP: 60.216.171.*| 热度|

20 刘敏 朱晓刚 檀成龙 文克玲 李伟钢 赵建民 吕洪波 武夷山 蒋大和 王春艳 李宇斌 杨远帆 黄永义 赵凤光 李天成 翟远征 李学宽 尤明庆 Wanmingfu jiar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