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壳,搉和毃

已有 4688 次阅读 2014-8-7 09:25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说文解字, 吴方言, 苏州话

 

壳,

吉先生前些天说起来“壳”字,说苏州话中把某易碎的物件“打”碎了称为“壳”脱了。他把薄壳与容易打碎联想在一起,这实在是一个聪明的联想,体现了他的智慧。吉先生的这个猜测实际上是正确的,是有依据的。

在古汉字中,语音为“哭”,意思为“打击”的字至少有下面三个,下面分别叙述。

第一个便是“㱿”。这个字后来被写为“殼”,在过去的岁月里,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写的,后来有人简写为壳。现在已正式简化为“壳”

《说文解字》:“㱿,从上擊下也。一曰素也。”两个意思,本义是“从上击下”,另一个意思是“素”,素就是空。段玉裁注,“俗作殻,今吴会间音哭,卵外坚也”。卵外坚就是蛋壳。《康熙字典》也说 “卵甲亦曰㱿” ,“又作殻”。

殻字的本义是“从上擊下”,后人写文章极少用到这个意义上的殻,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字的本义。但是,这个原义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殻是殳字旁殳是一种打杀人的兵杖,字典上凡是殳部的字都与击打有关。

第二个是搉。《说文解字》:“搉,敲擊也”。《集韻》《韻會》:克角切。《汉书·五行志》:“高后鸩杀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为人彘。”注:搉,謂敲擊去其精也。精通睛。现在这个字的读音与“榷”相同,也往往做“商榷”用。

第三个是《集韻》《韻會》:克角切。与搉字读音相同。《说文解字》:“毃,擊頭也。”《吕氏春秋·当务》:“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其头矣。’”传说盗跖下葬时手持金椎,说到了地下遇到六王五霸,正好可以用以敲击他们的头颅。

这个毃字,有人说就是敲。在《说文解字》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解字》:“敲。橫擿也。 在《集韻》《韻會》上,其读音为“丘交切”。也就是现在的qiao。虽然毃和敲这两个字在古字书上并不相同,但是实际上人们早就把它们混在一起,搞不清楚了。

那么,吴方言中把饭碗、瓶瓶罐罐等打碎的那个“哭”的本字应该是哪一个字呢?我看,这三个字都有可能,因为他们在古时的读音基本相同,意思也非常相近。所以,现在已经不可能考察出来究竟是是从那一个字转来的了。

如果现在去写“苏州话”,那么用那一个字比较好呢?我看三个字各有长短。

写“壳”字的好处是大家都认识,读音也不会错,缺点是一般人看到壳字头脑里反映出来的第一印象是“外壳”而不会往“击破”。

写“搉”字有些人不认识,即使认识也读音也是现在的“确”而不是“哭”,头脑里的第一反映可能会是“商榷”。

第三个字毃虽则大家可能不认识,不过从本能上能够反映出来一个“敲”,意思一般不会错,但是读音也一定的“敲”,但这样给读者的印象就不是十分地道的“老苏州话”。

所以,如果仅仅为了强调写苏州方言,从表音的角度说(三个字意义一样),那么,写他把“饭碗头‘壳’脱哉”还是比较合适的。一般懂得吴方言的人会比较认可,似乎比写其他两个字更好一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17718.html

上一篇:从梭哈牌想到了蒙特卡罗方法
下一篇:赛先生在中国为什么成不了主人
收藏 IP: 39.78.107.*| 热度|

4 尤明庆 李伟钢 刘光银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