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说“出息”

已有 3740 次阅读 2012-11-23 07:5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士生, 家长, 孩子, 媳妇, 商人

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恐怕是全部国人的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对大多数人来说,总可以排在人生迫切愿望的前三位之中吧。一个人如果认为他的孩子有出息,往往会很高兴,甚至得意扬扬,还往往会以各种方式或直接或拐弯抹角地向别人炫耀。相反,如果认为孩子不如其意,则会心烦意乱,自以为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所以,我与人交谈时,除特别熟悉者外,一般不主动问及别人的孩子,以免触人心境。

近日,一位网友的博文中说到他儿子对他说,之所以报考博士生,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实际上并不愿意读博士生。也就是说,孩子们表现出有出息的样子是因为要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平心而论,我们要孩子们有出息一方面固然是为孩子好,但是也确实是“有私”的。孩子有出息,当父母的有面子。而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忽视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经常强迫孩子按我们的意愿办事。

照顾好下一代,让下一代健康成长,一代胜过一代,这是所有的人甚至所有生物的天性。没有这种天性的物种早就被历史所淘汰了。不过,像我们今天这样迫切地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会有出息的,恐怕很少见。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子以父母贵,或者父母以子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一个大家族联系在一起,光宗耀祖是做人的崇高目标。所谓有出息,就是上可以荣宗耀祖,下可以封子荫孙。个人做了官,老爸也有封赏,人称封君(有人不懂得封君是指官的父亲,翻译古文时望文生义地翻成“被封了官的人”),母亲和妻子可以做“诰命夫人”。当然,弄得不好,杀起头来也要“灭族”的。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千百年以来,当长辈的对于子孙是否有出息的问题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关切。千方百计地要下一代人有出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让儿子有出息。

我们做教师的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的,古人的学校就供有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民间亦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上面所说父子之间共荣辱的关系(包括褒奖,也包括杀头、灭族),也可以推广到师生之间。所以,教师总是像父母一样希望学生有出息,但是也经常像父母一样希望甚至强迫学生按我们教师的意愿办事,这也是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的。

另外,仔细品味“出息”这个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息,本意是呼吸、喘气,从自(即鼻)从心,与思字(从囟从心)一样,是一个会意字。现在还说的喘息、一息尚存之息,就是这个原始的意思。以后,引申为休息之息,从喘息一词中已经有点休息的味道了。从休息中又引申为生长,休养生息之息。又从中引申为儿子,子息就是儿子们。《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曾经做过中学的语文课文。触龙求赵太后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个工作。他说:“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我的儿子舒祺,最小的那个)”,“贱息”就是“我儿子”的谦称。儿子的太太即“息之妇”称为“息妇”,后来这个词被写成媳妇(正经的古书上是写成息妇的,媳是息的“俗字”。另,现代的北方土话称太太为媳妇,是错了辈份的)。商人放贷,让放出去的钱能够像生儿子似的生出钱来,得到好处,称为利息。这样就引申出利息之息。转了这么大的圈子,“出息”一词终于隆重登场了。

原来,让儿子有出息,还就像商人的放贷一样,能够有高额回报的期望。我们的古人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坦率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35330.html

上一篇:“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路”
下一篇:科学网应当成为科普的旗手——关于科普问题的对话(3)
收藏 IP: 119.162.56.*| 热度|

4 王志成 郑永军 李宇斌 张华容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