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两岸应当共同审定汉语语音规范2.尊重现实、包容异己

已有 4288 次阅读 2012-10-25 07:30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汉语, 包容, 两岸, 语音

两岸分治已经六十多年了,在许多方面都沿着各自的路子发展。虽然根是一样的,但是,时间越长,相异之处会越来越多。两岸的文化共同点是两岸最大的共同点之一。虽然语言文化的变化相对较慢,但是,如果分治时间过长,文化包括语言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多。如果两岸的人们不重视这一点,反而都用法规的形式把已有的差别固定起来,那么,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一些法规正是已经把这些差别固定起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对于许多字的读音作硬性的规定,如上面已经说过的凿字,必须读成zao而不是zuo;取消了人们早已习惯了的读书音,例如,摘只能读zhai,指摘不能读成指zhe;贼只能读成zei,贼害不能读成ze害(很抱歉,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简便地给汉语拼音标上声调)等等。

我们决不可小看这样的规范化的作用。因为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规范化下面成长起来的,他们不知道规范化前的情况。如果两岸都是这样,日久天长,两岸的文化差别会越来越大。所以,在分裂的情况下,两岸文化包括语言的规范化必须非常谨慎小心,切不要做扩大分歧之事。这不单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的问题。退一步说,我们可以不管具体的政治事务,但是每一个人都不可以支持不利于国家的事情。两岸都是这样。我们反对对岸的一些人搞文化的台湾化,我们自己也尽可能不做扩大分歧的事情。

当然,《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我庆幸地看到,最近一些年,似乎还没有单方面进一步的大动作。相反,近年来,在两岸的经济、人员交往增加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在慢慢的前进。例如,共同编写了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据说,还要在35年内编纂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这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希望,在两岸交流的时候,能够加强文化特别是语言文字方面的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开展共同审音的工作。

两岸共同审音,还是这样的准则: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求同存异、积极引导、包容异己。

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已经在上篇说过。正因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所以,我们的审音必须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并不是说把各种方言作为正音。我们的官话、国语、普通话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各地、各阶层仍有一些分歧,上篇所述粳字的读音就是一个例子。大陆现行的普通话与台湾现行的国语差别更多些。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在这些差别之中,没有什么“对与错”,不能说某地人的读音是对的,某地人的读音是错的。作为国家的语言管理者,可以推荐某些得到绝大多数公众承认的读音。但是,如果公众的分歧较大或者更改历史上曾经得到公认的读音,就应当小心谨慎,不要轻易做结论。即使做结论,最好不是唯一的,而是两种甚至多种意见并存。

例如,自作自受一词中作字的读音原先作阴平,因为这个作的意思与“作死”、“穷作”等词中的作字相似。但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作(除~坊zuō外,其余都读zuò)”,这样自作自受中的作也只能读为去声。记得前些年,由于某地中考出的考题就是自作自受的发音,引起家长状告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如果审音的结果是两种意见并存,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两种甚至多种意见并存,正如上篇已述,并不会引起混乱。实际上,世界上任何大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对于人们讲普通话的要求也不应当过于苛刻,只要大家能够听得懂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给更多的人以机会。大家都知道,近似的东西比较容易融合,彼此相差较大的东西就不容易融合。语言也是一样,普通话中杂化进去各地的方言方音越多,其他方言越容易被普通话所融合。虽然方言的融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方向,我们的工作应当朝这方面努力。

语音的审定,应当是包容的,包容不同意见即所谓包容异己。普通话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也是包容的结果,是逐渐融合的结果,而不是个人设计的结果。同己则是、异己则非,是与包容格格不入的。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可能是包容。一种伟大的语言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而不应该是狭隘的。

人们的思想与语言相关,语言也影响思维习惯。唯一标准化的语言往往与专制的思想相关,开放、包容的语言则容易形成思想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开放的、包容的思想对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至于身体健康都是必要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琐事,我们的工作、不管是生产、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都不是黑白分明,对是对、错是错的。在政治生活中,如果唯我正确、异己即是错误,就必须严厉打击的话,那只能我斗你、你斗我。而斗争不休,只能把国家斗得内乱外患、乱七八糟。在家庭里,事事要分出一个黑白对错,只能弄得妻离子散。总之,没有包容的思想、包容的作为,是什么也做不好的。

我们长期的唯一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已经使得我们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包括国家管理者、教师、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工作人员思想僵化,迷信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他们的工作又只是追求一种唯一标准化的结果,没有包容,不允许多元化,这已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标准化的思想,是不可能出大师的。标准化的工作,没有创造性。

长期的标准化教育,积重难返。要打破恶性循环是困难的,但是,不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就没有希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25878.html

上一篇:重阳杂说
下一篇:关于秋日天高的对话
收藏 IP: 119.162.56.*| 热度|

6 陈学雷 刘夙 陈筝 刘波 刘安金 翟自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