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看原始文献说起 精选

已有 8945 次阅读 2012-9-17 07:1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文献, 自然科学,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人文学科

做研究工作总是先从查文献开始,文献对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

当我们学习已经被公认的一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时,通常就从教科书学习,没有必要查阅原始文献。原始文献的表述是给当时的人们看的,往往远没有教科书表述得那么清楚和简洁。教科书是专为后人学习之用,凝结了编书者的智慧和劳动。

但是,如果我们要对某人的某个特定问题或特定观点作研究,那就非看那人在那个问题上的原始文献不可了。如果时间久远,原始文献已经消失,那也应该找到与原始文献尽可能接近的二手资料。

另外,如果不同的人对于某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想了解这个问题,那么,除了看那些不同的看法之外,也应当看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始文献。

这些话,对于科学网上的诸位,一定有人要说是“正确的废话”。但是,有时候,正确的废话还是要一遍又一部地说,就像说大学生要诚实,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样。

说了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得说说人文学科。特别说一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似乎应当从骨子里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中国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所谓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学者们也已经是各有各的说法了。我等小老百姓也就更稀里糊涂,有不少人更是除了电脑游戏和打扑克,几乎什么文化都没有,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怎么学呢?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看原始文献。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好的不得了,只有用上它,中国才能有救;也有人说一塌糊涂,中国之所以落后、昏聩,就是因为传统文化。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认为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是孔孟之道。另外,都认为还有一点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等。

这样,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可以先读一读四书五经(孔孟的著作都在里面,宜先读四书),读一读老庄,再读几部佛经。这些书并不多,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看一点前人在文字上的注解,并不很难(其中个别实在有点难度的,可先放下不管)。这样,对于传统文化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必也不要先去看别人的“心得”一类的东西,看了原始文献,你自己就会有心得的。

对于其他类似问题的学习,我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这样,凡是可以看原始文献,不是十分困难的,都应该看看。

比如,我在一篇博文《被妖魔化的化学》中提到过“天人合一”,我说,

中国是一个缺乏科学传统的国度。在对待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问题上,人们容易相信似是而非的传统。相信“天人合一”就是一个例子。什么是天人合一?看看历史书就知道:天上掉下一颗星,什么人就遭殃了;发生了地震,那是上天的震怒,于是就要换一个宰相,如此等等,可是现在许多人却偏偏相信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类的鬼话。

有人就批评道,某某科学大师都相信天人合一,你比他还厉害?

这样,我们必须看看“天人合一”是怎么一回事。天人合一是古人说的,是古人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汉朝人董仲舒。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说得很清楚: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他又对汉武帝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日食、地震、水旱灾害、着火等等,都是上天对于统治者的某些政策或某种做法表示不满的警告,这是上天对人类和他们的统治者的关爱。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主要含义。

再看看古人关于“天人合一”的实际理解。古人就是认为上天的行为与人事有关。我们可以在《汉书》里摘出几条:

孝武建元三年三月,有星孛于注、张,历太微。干紫宫,至于天汉。《春秋》“星孛于北斗,齐、宋、晋之君皆将死乱。”今星孛历五宿,其后济东、胶西、江都王皆坐法削黜自杀,淮阳、衡山谋反而诛。

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幻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其后陈皇后废。

六年,荧惑守舆鬼。占曰:“为火变,有丧。”是岁高园有火灾,窦太后崩。

……(《汉书·天文志》)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杀父,诸侯皆不肖,权倾天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

……(《汉书·五行志》)

在《汉书》的《天文志》和《五行志》中,洋洋六万余字之多,都是类似的东西。古人花那么大工夫,就是论述这样的“天人合一”的。

实际上,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千年。直到我小时候,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吃饭时不能把米粒撒在桌子上,浪费粮食是要被“天打的”。现在人赌咒发誓还是说,如果干了某某坏事就遭“天打五雷轰”。这种思想当然不能说它没有一点积极的因素,它警告人们不能做坏事,要讲仁义道德。实际上,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这样劝善的,但是,它决不是现在有些人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把什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现代的概念强加到古人的头上,硬说这些现代人发明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古已有之。

所以,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也应当自己去看一点原始文献,决不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容易犯错误。

年龄大一点的朋友会记得,“文化大革命”中间有一个批林批孔运动,批判“孔老二”。那时候又要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报纸上和上面发下来的文件,都批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本人那时候大学毕业不久,从小又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动员中学生下乡,也跟着这么说。后来才发现上当了。人家孔夫子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家里有父母要侍奉,就不要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远门,要告诉父母你到哪里去。而我们把后面的话去掉不讲,真正的“断章取义”。所以,不看看原始文献是会上当的。

现在,许多讲传统文化的书,讲得天花乱坠,好得不能再好。到底好得怎样,最妥当的办法,还是要自己去看看原始文献。

做学问,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方法上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13484.html

上一篇:新闻工作者不应把个人“追求时髦的爱好”带进工作中
下一篇:一个真正的抗日英雄“李胜”——陈永元
收藏 IP: 119.162.56.*| 热度|

26 翟自洋 李伟钢 叶威源 马新良 王晓明 李土荣 许敏 邸利会 李力强 张冠军 陈杰 曹裕波 王启云 唐常杰 王萌 陈国文 赵斌 张华容 文克玲 陆俊茜 杨龙 Genie liangfeng yunmu phage qinzhaos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