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四年前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注意事项”
前些天整理旧物,找到一张1978年的山东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注意事项”。
这个“注意事项”印刷在一张八开的白报纸上。当时所用的办公纸张都是这种比较粗糙的白报纸。四十多年来虽然存放在闭光的环境下,但是仍然已经被氧化得整体发黄,看上去也非常“脆弱”了。
那一年是从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以后,十二年来的第一次招收研究生。也是我国首次像高考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收研究生。
记得山东大学一共录取了近90名研究生(根据资料,全国一共是10708名)。这个“注意事项”是用中文打字机打在蜡纸上然后油印的。有错误就只能一份一份地手工改正,这个“注意事项”中就有两三处这样的修改。
研究生新生入学注意事项
一、凭学校发出的入学通知书和准考证报到。
二、自带党、团织织关系信。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和部队师(独立团)以下单位,须经县(市)和部队师(独立团)转信。
三、自带户口、粮油关系,转到济南山东大学。另带10月份粮油票。
四、报到时交一寸半免冠照片五张。
五、带足生活用品,如被褥、冬夏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等。
六、研究生录取后的赴校路费,按国务院(1977)112号文件规定办理。文件规定:录取后的赴校路费,国家职工由原单位按火车硬座或轮船最低一级舱位发给车船费。应届大学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后,赴校路费由原毕业的学校发给。其他学生因路途较远。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可持证明向所在县(区)招生委员会申请补助。所有新生赴校期间的食宿费、行李托运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七、托运行李应写明济南山东大学。来校可在济南站或黄台站下车,学校在规定报到时间内有人迎接。
八、报到时间 10月11日至12日。
九、如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须先来函、电请假。不请假无故不按时报到者,便作自动放弃入学,学校不再接收。
山东大学
1978年9月22日
从“注意事项”中可以知道,那年到山东大学报到的时间是10月11日或12日(其他单位也应当差不多这个时间)。从5月15~17日,全国统一时间进行考试,到开学,差不多经历了近五个月。
当年的入学注意事项的内容与现在虽然基本相似,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了。看看当年的注意事项,能够看到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注意事项”的第一条提到了入学通知书,这个“注意事项”是同入学通知书一起通过邮局邮寄送达的。当时的入学通知书也是这样印制在白报纸上的,同样也是比较粗糙的。与如今各学校精美的卡片式的入学通知书相比,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在报到的时候,该入学通知书与准考证就作为报到的凭证交给了学校。
“注意事项”的第三条要求携带油粮关系。年轻的同志对油粮关系不了解,那是当时在计划经济下每一个城市人口能够得到食用油和粮食供应的凭证。没有它就没有你的粮食供应计划,你就没有饭吃了。
各地各式人等每月的粮油供应多寡是不同的。我在东北工作的时候,每月定量粮食28斤,其中一般是2~3斤面粉,1斤左右大米,其余是玉米粉;食用油3两。刚转到山东大学时,每月供应粮食是30斤,基本上都是“标准粉”(一种含麸皮较多的面粉),1~2斤精白面粉,2~3斤大米;食用油半斤。
在肉蛋鱼供应很少的情况下,这些粮油的供应大致能够维持人们基本的能量需要。如果学习和工作时间长一点,当然会感到饥饿并引起营养不良。那时候,粮票私下里几乎等价于人民币,可以换取鸡蛋、大米、豆腐、棉花、菜刀等。不过,到80年代以后,随着副食品特别是肉类蛋类鱼类和油脂的逐步增加以至于市场的放开,油粮的计划就逐渐失去了意义。
因为报到的日期是10月份,转入山东大学的油粮关系是从11月份开始的,所以要求报到者要自带10月份的粮票和油票。
自带粮票和油票,是到学校的食堂换取饭菜票时,是需要人民币和粮票油票的。我不知道山东省本省的同学怎么交油票的。我们外省来的同学比较好办,因为我们交的是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中间是已经包含着油在内的。所以,当时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的“价值”更高一点。
第五要求“带足生活用品,如被褥、冬夏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等”。与现在学校要求都用学校提供的被褥,大不相同了。
我们第一届研究生,虽然彼此的情况差别很大,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毕业很多年的。从我个人接触和了解的情况看,大概1965年和以前大学毕业的大概有二三成,其中还有一些是1964和1965年入学的研究生,由于文化革命的缘故,他们都按照本科生毕业分配了,这次是重新考上,第二次读研究生。
人数最多的是像我这样应当在1966~1970年间毕业的即所谓“老五届”,约占五六成。
还有两成左右是1972年以后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以及“同等学力者”。
所以,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六条所说的“国家职工”。这些人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四十,最小的极个别人只有二十三四岁,绝大多数在三十多岁,以三十四五岁的为多。基本上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那时候的所谓“上有老”并不是如现在的可以“啃老”,而是需要在经济上赡养老人。
因为文化革命的原因,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来自东北、西北或者其他边疆、山区、贫穷地区,从事着与他们所学习的专业毫不相干的职业。这次上研究生以后,当然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单位了。有些人还是夫妻两口都考上研究生的,或者被调到科教部门“归队”的。所以,这些研究生所携带的“行李”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也有夫妻两口子都离开,带着孩子上学,住房被收回,从而带上几件家具的(那时候家具也是宝贵的,许多地方需要凭结婚证计划供应)。
我在草原上的一个农场工作,学习了量子化学专业以后,当然不可能回到农场工作了。我在当初去农场的时候,原单位给我发了几块木板,学生给我打了一口木箱。现在离开农场,我还是把我的书和行李装在木箱里。农场对我非常好,有汽车去赤峰拉货,正好把我送到赤峰。农场的朋友帮我托运行李,可是箱子太大太重,不能作为行李,只能作为货运。货运就比较慢了,不可能像行李那样人到行李也到。
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我就告诉有关工作人员,说行李是货运来的,尚未到达。学校很照顾我,让我先在学校的招待所住下。大概他们对我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因为我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当初在接到复试通知时,复试时间就已经过了,我是向校方说明情况后晚了十来天才到学校参加复试的。
那时候学校有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一个小院子,周围一圈平房,每个房间四张单人床,与学生宿舍相仿只是没有双层床罢了。我在复试时曾经在那里住过一个礼拜,每天大概五角还是八角钱。这一次又在那里住了十来天,不过这次没有要钱。
货运的行李到达的通知书大概比我晚到了十来天。我打怵那么重的一个大木箱怎么拿出来,怎么运到学校。到火车站货运处一看,那里有不少蹬人力平板三轮车的人。一位中年人过来问我是不是取货的,我给他说了情况,他说交给他办吧。我在货运处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就把箱子弄出来了,装在了他的平板三轮车上,差不多正好一车,他拿出绳子固定好之后,让我坐公交车到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等他。十三四里的路程,我下公交车,他差不多也到了。把大箱子送到我的宿舍,按照事先约定好的价格,我付了五元钱。这在当时也算一笔不小的买卖了。
至此,我的“研究生新生入学”也就完成了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四十四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想起来似乎还就在眼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