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冀”
我年轻的时候不大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也没有经常查字典的习惯,因此对于很多字的认识,相当单薄,只知道课本上的意思。亏得当时大多数中小学生大多没有字典,同学们的情况也都与我相似,才没有显出我过于浅陋。例如,对这个冀字,我年轻时就只知道一个意思,就是河北的简称。那还是课本上常常说到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冀中抗日根据地等名称,所以印象深刻。
为什么河北简称冀,学校里没有教过,但我倒从小就知道,那是因为古代那里称冀州。看《三国演义》,知道袁绍割据河北,做冀州牧,手下的大将什么文丑、颜良、高览、张郃都称河北名将。实际上,我的很多知识都是小时候从小说、小人书、戏曲、曲艺等那里得来的,有的对,也有一些谬误。还好,河北那块地方古称冀州,大致还是不错的。
这样,我一直认为冀的意思就是河北,直到遇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名祖冀,上海人。
一开始,我很诧异,上海人为什么叫祖冀?莫非他们家是南下的干部或者在外工作的学者?这些人好在名字中嵌入地名。一问,都不是。后来看了字典,才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实在是知识贫乏。
冀字的另一个意思是希望、企图、盼望,有希冀、冀望等词语。祖冀,就是祖上(或祖父)的期望,与历史上和民间都赫赫有名的姜太公的称呼“太公望”,是相类似意思。祖冀与我是五十年的老朋友了,他工作有成就、家庭很幸福,现在七十多岁身体也健康。我想他完全对得起先人给他所取的名字,达到和超过了他祖上的期望。
冀字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由古地名冀州而来的(当然姓氏冀也与古地名有关),另一个意思是希望、企图。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干的意思,哪一个意思是本义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这样说:“冀,北方州也。从北、異声。”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对此这样注解:根据许慎的说法,冀表示北方,所以用来命名冀州。而希望、企盼等义是假借,因为冀与觊相通(“据许说,是北方名冀,而因以名其州也。假借为望也、幸也。盖以冀同觊也” )。
觊,是希望、盼望的意思,与冀同音,古代文献上两个字常常通用。不过,现在白话文中觊字很少单独使用了,只留下了词语“觊觎”,意思是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近两千年以来,许慎的说法,一般都认为是正统。
但是,现代的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冀字有下面演变过程:
金文冀字的写法像长有两个角的怪人,是一个独体字。什么意思呢?较为谨慎的专家称其义不明,较为大胆的专家则称这是戴着面具在祭祀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是在向神祈福,所以是祈求、希望的意思。到了《说文》小篆,双角讹为“北”形,怪头人形讹为“異”形。成为合体字。楷书仍以从北从異结体。《说文》的说法“冀,北方州也。从北,異声。”是就讹体为说,并非冀字的初义。
不管专家的哪一种说法,从文字的演变过程看,许慎《说文》的解释确实是对于后来文字而言,并非最初造字时的本义。但是,在冀字的本义尚未能成为专家们共识的情况下,仍然沿用千百年来人们的认识,说冀就是北方的冀州,而希冀的意思是冀和觊字的假借,也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冀州是传说中古代的九州之一,其范围到底有多大,各种文献的记载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尚书·禹贡》中的冀州,西、南、东三面都以当时黄河与雍、豫、兖、青等州为界,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地。
《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所谓两河,就是由山西陕西之间的黄河段,与临近入海口之间的黄河段。两河之间,就是黄河在地图上“几”字形的一竖与一勾之间,就是如今华北的主要地区。因此,似乎与《禹贡》差不多。
《周礼·职方》说:“河内曰冀州。”因该文献说到九州时,在这个范围内另有幽、并二州,把北方的幽州(今河北北部、京津、辽宁等地区)和并州即今山西划了出去,故范围较《禹贡》中的冀州小了许多。
《左传?昭公四年》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显然是指牧区了,因而这里所说的冀似乎与禹贡一致,中间并无“幽州”之隔。
后世著名的散文,被选作中学语文课文的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中有这样的名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就是用了《左传》的说法。
在春秋时期,在如今山西境内曾经有过一个诸侯国,冀国。历史文献上对此记载不多,仅在《左传》上记述“假途灭虢”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到过。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荀息对虞公说:过去冀国侵犯虞国,我们晋国帮助你们打了冀国,现在虢国侵犯我们晋国,你们也应当借条路给我们让我们去打虢国。
这个冀国被晋国所并吞,何时被灭的,文献上没有记载。后来,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郤芮被称为冀芮。他的子孙于是称冀氏。这就是后世冀姓的来历。从古至今,冀姓也出了好些有才华的人物。
不过,这个冀国很小,与传说中的冀州似乎关系不大。而真正的冀州应当起自汉代。
到了西汉,朝廷为了控制和监察一百来个郡国的地方官吏,设置了十三个刺史部。“刺史”的意思,最早就是刺探(刺)并记录(史)地方官员言行的人。这十三个刺史部负责的地区名称略同于古代传说中的九州。
冀州就是十三刺史部之一。其辖境相当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及河南北端。到东汉,刺史有了固定的治所。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了郡上面的高级行政区划。刺史也改称了州牧,古代把管理老百姓称为“牧民”(对应看“牧羊”、“牧牛”等词汇,老百姓就对应于牛、羊)。州牧的权力很大,往往直接任免郡守、县令。例如,袁绍兼任冀州牧,其权力是很大的,成了实际上的割据者。
到了南北朝,各种政治力量相互混战。为了奖励各级有“功劳”的官吏,行政区划越来越多,每一个行政区就越来越小,最后各个州差不多缩小成如今的地级市甚至一个县那么大小。
隋唐之后,州与郡成了可以相互替代的名词。从隋唐到元明,冀州或称信都郡(今河北省中南部)。宋代的冀州驻信都县,下辖信都,南宫、枣强、衡水、武邑等县。明代冀州属真定府管辖,清代改为省属的直隶州,但是其下辖县基本不变。
1913年,民国废除府、州一级行政区划。冀州的所在地信都县改称冀县。
1950年代,冀县属衡水专区。从千百年来的冀州管衡水,倒过来成了衡水管冀县。1993年,冀县改称冀州市,2016年,撤消县级冀州市,改成衡水市冀州区。
至此,冀,从先秦和汉代几乎包括如今整个华北地区的行政大区划,逐渐减小,到最后竟然只成了一个县、一个区。历史的沧桑变迁,也足以使人感叹了。
不过,好得河北省的简称还是冀。使得冀字仍然经常保持一个当年“大地名”的“威风”。
所以,现在一般人看到这个冀字,反映在大脑里面的,一般不会是在衡水市底下的冀州区,而是整个河北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