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为什么研究生要发表论文而教师不要以工分取酬 精选

已有 15987 次阅读 2020-3-18 08:3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论文, 分配办法, 教育部, 科技部, 评价

为什么研究生要发表论文而教师不要以工分取酬

我一贯反对教师按论文多少记工分而取酬,反对论文一发表就给予奖励,但是,又一贯主张研究生(主要是指博士生,下同)的论文要能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有人可能会问,这两者有没有矛盾?

这两个主张,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有一些对立的。教师按论文记工分取酬,刺激教师写论文的积极性。不这样做,就可能会大量减少论文的数量。而研究生要发表论文,会使得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这不是相互矛盾的主张吗?

仅仅从论文的数量看,这两个主张产生的效果似乎相反。但是,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仅看产生论文的数量,而要看对于整个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影响。

高等学校的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科学研究,为什么要发表研究论文?

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全人类的科学事业,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发表论文只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环节,研究者向同行和公众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研究结果的记录供同行讨论和参考。因此,研究论文需要先进性、创新性,也就是既优又先的。

当然,教师也只有进行学术研究,才可以跟上世界学术研究的步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了,才可能真正做出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进行学术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教导出会创新的学生。这也是高等学校教师必须进行学术研究,发表研究论文的目的。

虽然从原则上说,每一篇论文都有它的创新。但是,创新的大小、对于整个学术研究影响的大小,差别极大。我们总是希望论文的创新性能够大一些,“水分”少一点。

因此,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即真正能够解决科学问题。管理制度应当有利于达到这个目的。

如果我们对发表文章采取“记工分”取酬的办法,确实可以刺激人们多发文章的积极性,但是,却会产生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倾向。发表了很多文章,却不解决什么问题,或者只取得很小的进展。选题只求跟风,因为时髦的文章容易发,而且容易发到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原创的论题。研究艰难,论文的发表也艰难。记工分的办法搞得研究者成为写作论文的机器——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其实也是有诀窍的,有人写上了路,就能够写出许多文章了,当然,实际水平是另外一回事情。

“记工分”,按论文取酬的办法,虽然在初期对于鼓励教师多做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副作用越来越大。即使去除了抄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大量的“为论文而论文”的写作,造成了看上去论文很多,解决的科学问题却很少的“虚假繁荣”局面。

这样的指导方针和管理方法,结果看上去似乎好看了,实际上浪费了科学工作者大量的宝贵岁月,也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财。这是与国家长期的利益完全相背的。随着时间的前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种指导方针和管理办法的弊病。

但是,这种按工分取酬的办法,对于很多单位、很多学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其原因很简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判断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是一个最直观的因素。

所以,我断言,反对记工分按工分取酬,在现在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下,对于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单位、大多数学校很难行得通。对于地方、单位、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是他们的“命根子”,这就像对于市县、对中等学校来说,升学率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样。不管你说有什么什么弊病,不管说浪费了多少人的宝贵青春岁月,浪费了国家的多少资财,都没有高等学校的学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和中等学校的升学率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利益与地方、单位、学校的着眼点并不相同,因此,很难让它们自发地都按对国家、对民族最有利的方针去办。

特别是对于那些现在处于较为后进的地方和学校,它们迫切希望迅速地、大幅度地提升目前较为不利的排名,还会更进一步推出急功近利的各种政策。它们会继续强化计工分和按论文取酬的办法,甚至会加大这种计工分分配在整个工资分配中的比例。

即使对于某些应当为全局考虑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容易被某种程度上的“虚胖”而沾沾自喜,看不到它对国家长期利益的损害。

我高兴地看到,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已经提出了树立正确政策导向的意见。要求高校“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我也有一些担心,我们向来有“政策与对策”的传统,两部这样的意见能不能真正实施,我没有信心。何况,更重要的是两部的规定只是指“SCI、EI”,我们换一个评价指标,另外搞一个新的例如“某某核心刊物指标”之类的,不就可以了吗?

也正是如此,才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记工分按论文取酬对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不利之处讲清楚。也只有让更多的人弄清楚了这个道理,国家才可能采取更清晰的政策,来维护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利益,这也是绝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利益。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地方、不可能靠学校,只能靠国家的政策和强制性的规定。

研究生的论文,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研究生的论文最好能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学习。

把学术论文发表在刊物上,与单纯的毕业论文写作还不是一回事情。我过去曾经这样说过:

    论文的投稿,到编辑部及审稿者的审阅,根据审稿者的意见修改或补充实验,修改论文,甚至多次修改,直到被接受,被刊出,有一个继续完善的过程。一般地说,写出论文,一次就能够直接刊出的,只是少数。对于初学者的论文,更是极少数。因此,从写出论文到发表看出,这里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习的。这个过程,在研究一个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从查文献开始,到学术刊物刊出为止,一般地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研究生的论文没有投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也就缺少了这样的训练,换句话说,这样的学习是不完整的。

    有人会说,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也是需要审阅的吗?这不也是一种把关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确实也需要审阅,这种审阅确实也是把关,而且是重要的把关。但是,学位论文的审阅与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研究论文的审阅,还不是一回事情。按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研究论文的审阅,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细致得多。它的审稿者往往是真正的小同行,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审阅,能够更深入、更接近实质。而现在对于学位论文的审阅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整个学位论文审查到非常细致的地步,是很困难的。实际上也很少有让学位论文像研究论文那样的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的过程。

    所以,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有可能,还是应当让研究生学习这一个过程。有了一次完整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将来的各种将是有很大好处的。

有人是主张研究生论文不必发表的,因为怕等待修改发表就会影响按时毕业,对学校、对学生都产生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其实,时间应当服从任务,让学生真正学到本领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总之,做管理的人应当弄清楚,教师和研究生同样是做研究、发论文,目的和要求都并不相同,因此管理的方法也应当不同。

教师做研究、发表论文,最要紧的是抓质量,因此,在管理制度上要鼓励发表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当然包括理论问题)的论文,尽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而不要斤斤计较于论文的篇数以及影响因子。而研究生做研究发论文主要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发表论文是对学生负责,对国家的将来负责。降低要求、放一点水,让学生早点取得学位高高兴兴毕业不见得是好事情。

 




破除“SCI至上”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24067.html

上一篇:喝酒与防疫
下一篇:杂说“冀”
收藏 IP: 60.208.154.*| 热度|

48 宋威 王安良 刁承泰 吴嗣泽 罗汉江 李东风 黄永义 赵志宏 郁志勇 徐义贤 文克玲 郑永军 曹俊兴 孟佳 施树明 刘宏基 李斐 赵新铭 韩晓阳 晏成和 卜令泽 杨涛只 吴鹏飞 杨正瓴 苏德辰 傅国旗 张勇 王正庆 梁洪泽 马红孺 左小超 马臻 杨立坚 王喆 张士宏 贾玉玺 孙颉 汤茂林 张显 李学宽 张英姿 信忠保 曾德智 何金华 帅凌鹰 刘全生 国际科学编辑 张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