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教育与科技成果的相位差

已有 5001 次阅读 2020-1-14 08:49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海归, 荣誉感, 考核, 评比, 信任


【按】这是一篇写于八年前的文章,现在看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意义的。如今改动了一些字,删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

                           教育与科技成果的相位差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近三十年送到外面去学习的人也不少了,为什么科学技术的成绩都还是不够大,即使是在国外工作的,其成绩也没有达到的得诺贝尔奖的地步。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与科技成就不可能是同步的,他们之间有一个“相位差”。也就是说,教育的成绩需要在若干年之后才能够显示出来,才能够化为科技成果;而对教育的破坏将影响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前面的半句话,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容易。对后半句话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够,往往以为破坏不难修复。实际上,破坏容易建设难,特别是对于教育的大的破坏,例如,对于“那十年”给中国教育的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就不是大家都有足够的认识的。

那十几年是教育的大倒退。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学生不读书,都去“搞革命”了。

拿我们自己来说吧,“那十年”开始时我十九岁,大学课程学了两年还差一个月,中间搞革命胡闹了几年,做了几年简单的体力劳动,到1978年考研究生三十一岁,中间荒废了一个人最好的十二年。

我今天看一张照片,说政协委员开会打哈欠。我很替那位老委员抱屈,年龄大的人,很容易打哈欠的,即使他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忍不住打哈欠。我上小学、中学、大学,上课的效率都非常高的,上课学到的知识,课后不用多长时间复习。但是,到了三十多岁再去读书,上课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就开始打哈欠,精力难以集中。我在当时的研究生中间年龄并不算大,学习成绩也还算好的,你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整体水平了。我的前后这么多届研究生师兄弟,所有的人都与我的老师的水平差一大截。你说这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龄段就那么容易跳过的?

比我年龄略大几岁的,“那十年”以前,大学倒是读完了,开始刚参加工作就大革命了,荒废了十几年,什么都稀里糊涂的,大多数人的水平还不如我们这些读了研究生的。

比我们年龄小个十来岁、二十来岁的,大学是读得不错,以后还做了博士,即现在的“海龟”或“土鳖”,看上去都不错,是现在各单位做工作的中坚和领导力量,但是,老老实实的说,很多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事情,他们却并不懂,先天不足。这中小学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跳过去的。从事一般的研究课题,还能够对付,甚至也能够做点不错的工作,可是,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难。

少年阶段,或者说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的很多能力,特别是所谓初级或者说是深层的能力,生活或思维习惯等等,都与青春期有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口音,在青春期确定之后,再要改变,真的很难。所以决不可忽视中小学教育。

至于现在年龄更小一点的,从受教育的量上看,真是不错,但是,很遗憾,对于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的质量就很要打一个大的折扣了。一个学校,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最重要的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条件差一点也没有关系。相反,教师质量差,设备再好也没有用。由于“那十年”的原因,大量低质量的教师成为各类学校教师的主力。更令人悲哀的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中更是充满了连低质量教师都做不了、其素质还不如这些教师的领导者和由这些“武大郎”挑选而来的比他们自己更矮的“次武大郎”。在这些领导者和教师的培养下,教育水平很难提高。

有人说过去不也有战乱?社会动荡比“那十年”更厉害,对教育也有影响。固然过去也有大的社会动荡,例如抗日战争,社会全面动荡,可是,学校教育仍在进行,不说最有名的大家现在都津津乐道的西南联大,其他大学、中学、小学许多都仍旧在运行。例如,我的导师就是在山沟沟里的“厦门大学”认认真真的攻读了四年,由于战争和动荡,四年中连过年都没有回过家,一直在学校苦读,学习了化学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几乎所有课程。这种动荡和艰苦环境对于像我的导师那样的学生反而起到促进作用。

    反观在“那十年”中,所有的大学通通停止了教学和研究,十多年基本没有招生。全国所有的学校无一幸免。学生不读书还是小事情,而且被鼓动起来去迫害他们的教师,而且说这样做是正当的,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先进的、革命的。读书的同学和教书教得好的老师是反动的。这种摧毁性的打击,正像我刚才说的,影响了好多代知识分子。因此,中国教育受到的创伤,还将延续很多年。因此,真正要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全面地达到甚至领先世界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期。

可以较快的赶上去的办法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特别重要的是开放,不开放就谈不上改革,开放了而且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不改就不行。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就是要向国外看齐。可以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还是这些“海归”。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落后,人家先进,你不依靠从先进地区来的,依靠谁?

在二十世纪初,依靠“海归”建立了中国的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在50、60年代新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建设也依靠这些人的领导。“那十年”中间取得的那么一点硕果仅存的几个项目,也都是依靠这些老一辈从国外回来的“海归”的指导。

当然,那种忽视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的做法,也是愚蠢的。现在的各类人才,同工不同酬,教授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的做法,是愚蠢的。因为真正做工作的大多数人,还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

有人以为只需要用高薪便能够聘回人才,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人们在满足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有荣誉感和信任感。我相信一个人在拿着比旁人高许多倍的工资的环境下工作,压力将是非常大的。这决不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只用高薪,聘回来的很有可能只是华而不实的人物甚至是骗子。

如今需要的是在尊重有本事的海归的同时,全面解决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想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所以,要对所有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减压,不要那么急功近利,不要那么多鞭策,不要那么多评比考核。教学和研究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了,评比基本上没有用处。

我们只有先把教育搞上去,把学生的教育质量搞上去。打好了基础,才能够盖其真正漂亮的大厦。这样踏踏实实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4142.html

上一篇:移风易俗新说(2)要远离野生动植物
下一篇:关于改革研究生招收办法的一个设想
收藏 IP: 39.64.46.*| 热度|

16 郑永军 刁承泰 王安良 武夷山 尤明庆 李陶 单明 汤茂林 苏德辰 张勇 晏成和 王林平 杜学领 梁洪泽 孙冰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