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的起始日元旦是怎样确定的?
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众所周知,年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地球绕太阳旋转了一圈又一圈,没有头也没有尾,从原则上说,哪里都可以作为一年的起点,那么人们是怎样指定起点的呢?本文就说一说这个起点的问题。
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但是,古人以及在地面上的我们都不能直接看到地球的自转,我们与古人一样,看到的只是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黄昏太阳从西边落山,天黑了,过了一夜,太阳又升起。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一天。那么,什么时候算是一天的开始呢?
虽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算一天的开始,但是人们总是要找一个方便而准确的“时间点”。一开始,有些人们用太阳出来作为起始点,这样做虽然方便,但是不准确。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并不一样,因此作为时间的起点并不合适。
一个容易判断的时间是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这一点可以由日晷确定,既准确又方便。但是,把正午作为一天的起始点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因为把一个白天分在两天里总是不好。但是由于人们可以用如沙漏和水漏这样的计时工具较好地划分时间间隔,这样,知道了正午,也就容易知道午夜。于是,人们就用了正午在夜晚的对应点——午夜作为一天的起始点。这就是现在人们通用的一天的起始点。
对于一个月的起始点,由于月相有盈有缺,全世界的人们似乎分歧不大。我们中国古人是把月亮从看不见到快要看见了的那一天,作为一个月的起始天。古人称这一天为朔日。《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
元的本义是头,引申为第一。旦的本义是太阳升起即早晨。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的意思。关于一年的起始点,也就是元旦的确定,就与所使用的历法相关了。世界上各个民族用不同的历法,元旦的日期也就不同。
对于使用阴历的民族,例如阿拉伯民族的历法,一年有12个月。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也就是一年的起始点。由于一个月平均只有29.5天,这样他们的一年只有355天。他们的年就与四季没有关系了,他们的“元旦”可以在春天,也可以在夏天、秋天或冬天。
中国古人使用的历法,过去有人称之为阴历,其实不是很确切的,确切地说是阴阳合历。我们的月与月球绕地球旋转相配合。考虑到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回归年是365.2422日。一年平均有12.3683个月。我们把一月定为29日或30日,以使其平均值为一个朔望月。这是阴历的特征。
但是,我们放弃了严格的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而是每19年便插进去7个闰月,也就是说,每19年中间有7年是13个月。我们计算一下,19年每年12个月,共计228月,加上7个月,成为235个月。235/19 = 12.3684。与上面所说的实际平均数12.3683误差极小。虽然每年的天数在355天到384天之间不等,但是,它的平均数却是365.2422天,与一回归年基本一样。这就是阳历的特征了。
中国传统历法的月和年在平均值的意义上分别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以及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相等,所以称为阴阳合历。
在我国传统的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中,元旦就是每年第一个月的初一(朔日),老百姓称之为年初一或大年初一。
我们看古人的著作,或者读古诗,看到古人所谓的元旦、元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年初一。
看到这里,有的年轻朋友可能会说,大年初一不是春节吗?怎么成了元旦呢?
辛亥革命以前,我们中国都使用阴阳合历(夏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就是大年初一,那天一定是朔日。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革命党人用“黄帝纪元”避开了“宣统三年”这样讨厌的字样,他们引进西洋历法,以西洋的格里历为官方历法。1912年1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朔日的元旦,这是开辟历史的大事。从此,中国官方历法中的元旦便割断与朔日的联系。新的官方历法,人们称之为新历、西历、公历,而传统的阴阳合历在民国官方被称为“旧历”、“废历”,现在则称“农历”或仍然称“夏历”。
我们虽然在100多年前已经从法律上把新年即元旦与朔日脱离了关系,可是,许多人在心底里总是不大情愿承认公历的元旦就是新年,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大年初一才是新年。我们做事情总是进一步退大半步。于是,1914年,也就是在推行西历后的仅仅两年之际,袁世凯领导下的民国政府就给了旧历新年一个新的名分——春节,并放假一天。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年节,一个是官方新年——元旦,另一个是传统新年——春节。2020年将是春节诞生一百零六周年。
我们用了西洋的历法,西洋的新年成了我们的元旦。那么,西洋的元旦是从哪里来的呢?
上面曾经说起过,阴历坚持用精确的月,而且坚持每年12个月,这样他们就放弃了精确的年,他们的年与四季无关。我们中国古人也坚持精确的月,但是不完全坚持一年有12个月,从而在平均意义上保持了年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关系,也就是维持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而欧洲人却不这样做,他们坚持了基本精确的年,也坚持了一年有12个月,于是就只有放弃了“月”与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关系,只是在名称上仍然称月(英语month——moon)。
我想,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历法大概都是阴历,因为月圆月缺的周期毕竟是除了日出日落以外最明显的天文周期。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春夏秋冬的周期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越发显露。于是,有人便选择了放弃月的长度平均等于朔望月而坚持回归年的精确性。这便是阳历。
古代罗马人最早也曾经用过阴历和其他历,到了被后人称作恺撒大帝的儒略·恺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他们接受了最早由埃及人创造的阳历。这被称为儒略历。儒略历与现在的“公历”,差别已经不是很大了。
既然罗马人要用阳历,那么要用那一天作为“元旦”呢?据说,开始时,恺撒希望把冬至作为新历的元旦,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元旦就与一个最明显的天文现象联系在一起了。
二至二分是地球绕太阳旋转轨道上的四个最特殊的四个点,在冬至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这是阳历的最重要标志点之一。有很多人有一些误会,以为冬至、夏至等都是阴历的产物,是中国的特产。错了,不是的!这是阳历的概念。欧洲人也早有二至二分。中国古代的历法也正有了这阳历框架下的“节气”,才成为了阴阳合历(这阴阳合历中的阳,就是因为有节气的缘故)。
如果当时恺撒把冬至定为元旦,那倒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他要考虑到他的任期(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也往往与历法相关)。执政官的上任日期是原来的阴历初一即朔日。他就把这一天定为元旦。那天是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由于他们的历法从阴历变成了阳历,他们的元旦从此就与朔日分家了。
儒略历规定,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即四年闰一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在与一回归年的365.2422日多了11分14秒,这个差数看起来虽然不大,但累积下去,128年就会差一天。春分的日期,在公元325年是3月21日,到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时的1582年,竟提前到了3月11日。于是,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1)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中间10天跳过);(2)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也就是每400年减少3个闰日)。
这样一来,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现在看来,这比回归年只长26秒,过3000年才会产生1天的误差。这是一个相当小的误差。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用的格里历,也就是所谓“公历”。
明天是元旦,就是这个由格里高利修改的历法(即格里历)中的2020年的第一天。
格里高利是罗马教皇,他管不了东正教,东正教仍然用儒略历。在格里高利改革历法的时候,儒勒历比格里历“落后”了10天。如今400来年过去了,儒勒历又“落后”的3天,共计13天。这样,儒勒历的“元旦”就是格里历的1月14日。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发生在1917年11月7日的俄国革命被称作“十月革命”,因为那天是儒略历的10月25日。当时,俄罗斯仍然用儒略历。同样,人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俄罗斯的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那正是儒略历的12月25日。而他们的年的起始点,元旦,还是当年恺撒指定的呢!
看了这些,我们也应当明白了:无论中外,历法的制定,元旦的确定,都是与科学(天文)有关、与政治有关的,而并不是宗教的产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