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柴米油盐柴在先——杂说开门七件事之柴

已有 10913 次阅读 2018-7-19 08:38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柴米油盐酱醋茶, 吃饭, 燃料, 粮食种植, 工薪阶层

 

柴米油盐柴在先——杂说开门七件事之柴

过去老百姓的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是老百姓的生计,一天起来,就要为一家人的生活奔忙努力。小老百姓的所谓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吃,民以食为天,有饭吃才能够生活下去。翻译成现代科学的语言,就是要满足人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当然,人们不但需要物质的,也还需要精神的。这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与吃有关。

需要各种营养素才能够生存,这并不是人所独有的,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高等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都需要要自己去寻觅各种富含蛋白质和可以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在这个意义上,广义的“米油盐”都是它们所需要的。而只有“七件事”中唯一不能吃而又与吃密不可分的“柴”是我们人类的“特需”,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最重要的物质。古代的老百姓不知道现代自然科学、也不知道现代的人文科学,但是,他们把柴放在“开门七件事”之首,还是很有些道理的。

古人从他们的前辈那里知道,人们最早并不知道用火。礼记·礼运》里这样说那时的人们:“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也就是把打来的猎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后来,人们知道用火了。用火烧烤(后来有了烧煮)食物,对于人们的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肉类经过烧烤,不但味道好了,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容易消化了,还杀死了大量致病的微生物。这方面的意义,对于粮食更是重要。

所谓食用粮食,就是食用一些草本植物的种子。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粮食,最早应当就是一些“草籽”。在这些种子中,淀粉颗粒包裹得很紧,如果只是生食,将是很难消化的,营养素的利用率将很低。用一句较粗的话来说,那就是“吃什么拉什么”。但是,一经水煮,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开水中,水分子容易进入到淀粉颗粒中,将淀粉颗粒溶胀,然后开始水解。只有烧煮以后,这些“草籽”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被我们利用的营养食物,成为我们的粮食。

因此,对于我们民族来说,烧煮食物,对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种植业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烧煮食物,就需要用着柴。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柴就不会有我们的粮食种植业。

柴,原来是指树枝,即所谓“小木散材”(《说文解字》)。实际上可以指所有的柴火,即可以用来作燃料的草木。草也好、木也好,干燥以后最主要的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等,纤维素、木质素都由碳氢氧三种化学元素组成,加热到燃点以上,就能够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热量,大致可以有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

(C6H10O5n +6nO2 = 6nCO2+ 5nH2O

由于纤维素分子里本来就有氢和氧两种元素,而且比例与水分子一样,就是2:1,所以,这个燃烧过程实际上就是草木中碳元素的燃烧放热。

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用来烹饪的燃料就是枯黄的草木。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延续到了20世纪的中叶,而大多数农村,大概要延续到本世纪初。

我小时候,苏州市内的绝大多数人家主要还是用稻草作为燃料,他们把稻草称为稻柴。每家都有一副柴灶。小一点的是双眼灶,也就是有两个灶眼,各烧一口锅。大一点的为三眼灶,烧三口锅。抓一把稻草,弯曲打成英文字母Q的形状,称草把,放入灶眼里燃烧。稻草不容易完全燃烧,需要把“草把”架空,剩余的草灰也比较多。如果需要长时间燃烧且火焰“硬”些,则需要燃烧木柴。到了50年代,才开始供应煤球,不过煤球的供应也是按人口计划配给的。

实际上,千百年来,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和农民,柴的供给都是很紧张的。我们看古代的文艺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其中往往有“樵夫”,这绝非偶然,城市居民的烧柴除了农村的秸秆以外,就要靠樵夫打来的木柴。过去像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就有专门的“柴行”,负责柴的供销。当然,除了木柴以外,还有更高级一点的柴的加工制成品——炭。

在很多地方,农村的烧柴也很紧张,人们不得不收集一切可以燃烧的草木。除了粮食的秸秆之外,往往还要把各种可以燃烧的东西收集起来。北方很多地方有一种“撸耙”或称“草耙子”,可以把地上的干草、落叶都收集起来,作为燃料。

古代发生战争,城市被围,城里即使积储了粮食,烧柴的供应也是大问题。拆了房子当柴烧,这是毫无疑问的。文学作品中,通过让被围的城市的居民出城打柴而混进细作的故事应当并非杜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著作《左传》、《史记》等记载的被围城市中由于缺乏燃料而到了“析骨而炊”、“析骸而爨”的地步。我不知道骨头能不能当柴烧(骨头中有一些油脂,但在一般情况下是否足以燃烧供热,我不知道),但是,这种记载至少说明了其烧柴的缺乏到了极其恐怖的程度。

用柴作燃料,无论是草柴或是木柴,都会产生很大的烟。现在,我们一听到烟尘,马上想到了空气污染,从而引起反感。可是,古代人口密度低,如果加上灾荒或战乱,那就更是“人烟稀少”。在这种情况下,“人”、“烟”常常放在一起,行走在荒野道路上的人,如果能够看到“炊烟”,那将是很高兴的事情。有了炊烟,就有了同类。有炊烟,表明可能还有食物。哪里炊烟多,就表示哪里繁荣。

用柴做燃料会有烟,但是,用柴的加工制成品,木炭,就没有烟了。所以,过去在室内的火盆里取暖,在火锅里加热食物,都需要用木炭。木炭由木材烧制,白居易诗“伐薪烧炭南山中”,这是卖炭翁做的事情。烧炭,从化学上说,是一个木材干馏的过程,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把木柴加高温,纤维素、木质素都发生了解离,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在烟尘中排出,剩下的固体基本上就只是纯的碳元素了。

伐薪烧炭,薪就是柴,这是混而言之。薪粗大而柴细小,这是分而言之。对此,我总有一点疑问,薪是草字头,柴是木字脚,怎么会薪粗大而柴细小呢?但是,这是汉代的学者说的,就这样传下来了,大家都这样用了。没有办法,文字就是如此,大多数人都这样用、这样说,那就是定规,约定俗成。

柴是较为细小的木材树枝,可以编制成院门,这就是“柴门”。柴门表示简陋的院门,又表示简陋的家。曹植有诗句:“柴门何萧条,狐兔翔吾宇”。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更是脍炙人口。用柴可以编扎篱笆,从而围起来一个或大或小的院子。在军事上,用削尖的柴木捆在一起作篱笆,用于防御,称为鹿柴。在这个意义上,柴被读成zhài,然后这样的柴字被写成“寨”(寨是后起之字)。当然,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鹿柴》所说的是他的山间别墅,并不是有什么军事用途的寨子。

这样,作为烹饪所用的“柴火”,在文人的笔下,更多地被用成薪。很多成语中,如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薪桂米珠(表示物价高)、曲突徙薪(表示及早预防灾祸)、薪尽火传(又说薪火相传,表示师生相授学问流传),薪都是供烹饪用的柴火。也正因为薪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生活费用的重要支出。

过去,官员们按照级别、年资等得到的报酬(相当于基础工资)称俸禄,后来又加上了以“柴火费”为名义的生活补助成为“薪金”,这样就出来了一个词“薪俸”。中国官员的基础工资“俸禄”往往不高,而生活补助“薪金”却会超过“俸禄”。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薪俸》:“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查慎行说得更加清楚:“如四品官季给薪三十金,俸才二十金耳”。

时间一长,薪俸就成了薪金、薪水。不但官员的薪俸成了薪水,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的职工的劳动收入也都被称为薪金、薪水。1949年之后,由于要强调收入是由于工作而得到的报酬,薪金、薪水这样的名称用得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工资”。人们不再如民国年间似的讲薪水多少,而是说工资多少了。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词又时髦起来,那就是工薪阶层,这就把工资和薪水合并起来说了。对于工薪阶层,还有什么比“薪”更重要的事情?看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间,把“薪柴”放在首位,看来是真正的“名至实归”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24804.html

上一篇:建议立法强调地方政府保护农业科研的责任
下一篇:稻粱黍麦古今谈——杂说开门七件事之米
收藏 IP: 27.211.10.*| 热度|

20 尤明庆 武夷山 刁承泰 张晓良 王振亭 李二岭 鲍海飞 韩玉芬 吴炬 黄永义 张北 戎可 朱长青 刘铁 郑永军 朱晓刚 吕喆 张启峰 ljxm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