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秦泰春奉奏 精选

已有 10318 次阅读 2017-3-12 08:29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汉字, 稳定, 简化, 偏旁, 符号化

秦泰春奉奏

左右结构的汉字往往有偏旁,如木字旁,三点水,立刀(亦称侧刀)、反文等等。上下结构的上面的部分称某字头,如草字头、竹字头、宝盖头、雨字头等,虽然不偏,人们仍然把它们称为偏旁。这些偏旁一般都有它们特定的意思,如木字旁的表示树木,三点水的表示水、草字头表示草本植物等等。

秦泰春奉奏五个都是常见字,再加上一个舂,一共六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上部都相同。当然,还有不少字是这六个字衍生出来的,如蠢、椿、蝽、棒、俸、捧之类的。我们要问,这些字上部的三横一撇一捺表示什么意思?

照着我们做科学的方法,无非是把这几个字的意思,都列出来,看看有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江湖河海港汊洋流之类的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水,于是,三点水就是水。但是,这秦泰春奉奏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同之处。怎么办?

我上面所说只是开一个玩笑。实际上,这一类文字的问题,古人大多已经研究过,用不着我们从头开始重新研究了。秦泰春奉奏这五个字的上部,实际上原来并不相同,如今看上去相同,那是“简化字”造成的结果,不过,这个“简化字”不是如今的简化,而是两千多年前由篆字“简化”为隶书再转到楷书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汉字简化和符号化的产物。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把本不相干而形状接近的部分弄成了相同的东西。

我们不妨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几个字。

舂。谷物是带壳的,壳当然不能吃,要去除外壳。古人就是用杵舂去谷壳,当然,也不一定只舂去谷物外壳,也可以把它们继续舂捣得更碎。而舂的篆字,就是会意这个过程。

最底下是一个臼,那是放谷物的,左右是两只手,上面的部分表示手拿着的杵杆。在楷化的过程中,杵杆和两只手就变成了三横一撇一捺,字被写成了舂。

奏,其原义是向前、向上、献上。过去称“臣子把要说的话写下来送给君主观看”为上奏,就是这个意思。“奏曲”那是引申义了。其篆字为

最上面是一个“屮”( chè),初生的草,有上进义,左右还是两只手,最下面是夲(音tāo不是本),快速向前的意思。《说文解字》:“奏,进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写成楷书时屮和两只手就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下面的夲写成了天。

泰,本义是滑,容易引申为利、通。《易》:“天地交,泰”。泰就是通的意思(与之相对的是:否,闭也,塞也)。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泰就是通达。泰字篆书的写法是

最下面的是水,左右两只手,用手捧水,当然都很麻利地滑走了。上面的大,是表音的。正因为泰和大同音,便常常假借为大,泰山就是大山(太是后起的字)。写成楷书时,大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奉字的意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用手恭恭敬敬地捧着。

两只手捧着上面的丰,丰是满的意思,在这里还表音。底下再写了一个手字,是强调用手捧。写成楷书,丰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春的情况与上面几个字又有不同,篆字为

底下是日,最上面是艸,也就是草的古字,中间是屯,“屯象草木之初生”。太阳出来,万物生长,象征着春天到了。写成楷字,人们把艸、屯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秦,是秦国的名称,又表示那个地方。现在热放的电视剧中也往往有带有秦字的旗帜,上面写着

它与上面的舂一样,只是底下的臼换成了禾。手拿着杵杆,在舂禾谷。有人说,秦字的本义是一种谷物的名称,秦地盛产这种谷物,就把那个地方称为秦。也有人说,秦字的意思谷物,由于那个地方盛产谷物,所以把那里称为秦。二者差别不大,只是谷物的泛指和特指的差别。秦地古属雍州,在《禹贡》所说的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是最好的,“厥土上上”(你没有想到吧),最适合种植谷物(古人称“宜黍稷”)。

在本文标题所示“秦泰春奉奏”五个字中间,看上去都是三横一撇一捺的部分,竟然是五种两两都不同的“字头”,它们“本不是一家人”。但是,经过楷书的“简化”之后,变成了同一个面目,都有了同样的字头。

由此可见,在汉字符号化的过程中,势必会“牺牲”一些造字时的“原理”。要想真正说出来造字的道理,恐怕只有回到最原始的文字中去。但是,这却是做不到的事情,时间之箭已经射出来了,再也回不去。

汉字的变化是一种进步。从篆字到隶书、楷书是符号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离开了象形、会意等造字的本义,而便于人们的书写,这是一种进步。在楷书诞生以后的差不多接近两千年时间里,仍然在变化之中,有“繁化”也有简化,但是总的来看,仍然朝着符号化方向发展,离开象形、会意等越来越远。对于这样的约定俗成,大家能够写得快、认得准,何乐而不为之?

当然,文字的变化必须是极其缓慢、极其缓慢的,它需要长期的保持稳定。不论是字形还是字音,决不能胡乱折腾。乱折腾的结果是让读书人不会写字、不会说话,因为一出手就写“错字”,一开口便读“错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想,在经过了一次大的简化和整理之后,现在我们文字的字形和读音更是需要包容,不要轻易地把过去的存在称为错误,同时也更需要稳定。

(本文插图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38961.html

上一篇:话说有机——从为什么称有机说起
下一篇:你喝的水安全吗?
收藏 IP: 112.231.179.*| 热度|

20 尤明庆 武夷山 陈永金 李天成 张晓良 马德义 蔡小宁 王从彦 徐令予 苏德辰 刘光银 樊采薇 黄永义 戎可 李颖业 rlxahz xiyouxiyou zjzhaokeqin zhyzh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