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古代的武将是什么体形? 精选

已有 17301 次阅读 2016-12-10 08:07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将军, 古代, 将军肚, 体形, 将军柱

古代的武将是什么体形?

古代的武将是什么体形?先看看古代小说里的描述吧。

《三国演义》中一开始出现的武将是张飞和关羽,都是通过刘备的眼睛看到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只有身高、相貌和抽象的比喻,却没有涉及具体的体形。对吕布、典韦亦是如此,说得比较抽象。只有到了许褚才具体的提到了体形:“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所谓一围,是指“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古今人的大小高矮相差不会很多,一个中等身材的人,一围近似20厘米。十围就是两米,那可是了不得的腰身,恐怕夸张了一些,但不管怎么样,总是说这是一位腰身很粗的大汉。

再看看《水浒》,那里面描述的第一位英雄是鲁智深:“生的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又是十围的腰身。

我们当然不会要求鲁智深与许褚的腰身真的一样大。但是,这说明了这是古人认为那些力大的武将都应当是这样的“膀大腰圆”。形容大力者身材的类似词语还有虎背熊腰、体壮如牛,膀阔腰顸等等。

这是文字的描写,图形的描绘将更加直观一些。下面的两张是唐末节度使王处直墓中汉白玉武士浮雕的照片。


可以看出,两位武士都是膀大腰圆,挺胸凸肚,显得威武雄壮。有人说,这是两位门神,足踏麋鹿的为救过唐太宗性命的尉迟恭,脚踩卧牛的是最讲义气的山东好汉秦琼,他们都是唐初名将。

再看一张明代高官萧大亨墓前所列的武士石雕像的照片。

这是从立体雕塑拍下来的照片,更凸显出这位武将的突出的腹部。

天神是人间将军的反映,佛教或道教寺庙中护法或护寺的四大金刚(准确的说是四大天王)、韦陀天等,也都是挺胸凸肚,显得气宇轩昂。


人间的将军为什么要这样的挺胸凸肚,以至于把人们的大肚子称为“将军肚”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要打仗。冷兵器时代的战士,最重要的是有力气,身强力壮。在两军人群对人群密集对抗的这种拼死对杀的战斗中,看上去很健美的身材和花拳绣腿式的功夫,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要的就是真正的力气,身高力大才能够制敌以死命。

力大,体力好,一般都吃得多,食量大。而吃的多的结果必然会有一些脂肪积聚在腹部。我们看如今所有不计体重的那些凭力气的体育项目,如最重量级的举重(某某公斤以上级),无差别级的摔跤或柔道,以及相扑等,最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甚至大腹便便,几乎无一例外。


即使是西方人讲健美,有力气的也并非都要练就像施瓦辛格那样有线条的肌肉,像有的游泳运动员那样显出八块腹肌。实际上,真要出大力气的,西方人也是大块头、大肚皮,也是铁金刚。请看世界大力士比赛的那些真正的大力士们,也都是与上面那些照片上的将军或天神一样的体形。有了这样的体形,他们才能够去搬巨石,拉货车、翻圆木、掷铁桶,做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费力的事情。

这些可都是真实的人了。我想,古代的将军应当就是这样的体形。人们把他们突出的肚子称为“将军肚”应当是名副其实的。

也正是将军的这种体形,古人把大堂前的最粗大的柱子称为“将军柱”。

这种高大威猛、虎背熊腰的体形,对于将军们的身体健康,无疑没有多少好处。过于高大的身高、过于粗壮的身材,对于他们身体的各器官,特别是心脏、肾脏,将带来超重的负担,从而对长期的健康形成很大的威胁。古代这样的赳赳武夫,似乎很难健康长寿。但是,古代将军们的心思,往往还想不到“健康长寿”这样的事情。他们要的,说得远一些,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看得近些,只是在今天的战场上赢得胜利,保得自己的性命。唐代王翰有名的《凉州词》说得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19812.html

上一篇:校园里杨树林的春夏秋冬
下一篇:关于报考硕士生应提供本科学习成绩单的建议
收藏 IP: 60.216.168.*| 热度|

33 史晓雷 孟佳 武夷山 尤明庆 李轻舟 李南生 郑志刚 董焱章 季丹 吕洪波 徐晓 杨正瓴 岳雷 高敏 白图格吉扎布 姬扬 徐令予 陈楷翰 吕喆 李传志 黄永义 赵建民 王志强 张骥 苏德辰 姚伟 谢力 曹俊 李土荣 houzhenyu table gaoshannankai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