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为什么一些期刊对作者似乎不友好? 精选

已有 8872 次阅读 2021-6-9 11: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因为对各种期刊认知的差异性和课题组的习惯,很多研究人员非常偏好某些期刊,而对另外一些比较正经的期刊却非常排斥,这主要是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这里我们不谈那些具有争议性的期刊。

   1,影响因子和国内分区诱导的投稿选刊误区。

       一般而言,影响因子特别高的期刊读者关注量比较大,如果能在上面连续发几篇那是可以吹一吹的。但这些期刊的审稿一般都非常苛刻,如IEEE Trans系列很多期刊很粗暴地弄5个甚至更多审稿人,其实这是一种浪费资源,也是学术编辑不负责,对审稿人也是极度不尊重的行为,反正不给你支付审稿费的。我本人给这个系列期刊也审了很多次稿件,发现几乎每篇稿件都是4个以上审稿人,对比其他审稿人的意见都写的非常苛刻,似乎作者修改后可以发Nature或者Science这些期刊,事实上最后录用的版本质量并没有提高多少。审稿人似乎提了很多问题来要求作者补充和完善,但如果建房子的时候主体有问题,企图过度装修都是表面功夫而已。一些机构的所谓学术委员会提出了本学科所谓的重点期刊,把一些期刊高高的追捧和供奉,而把另外一些期刊踩在脚下,这都是不科学的,更是不严谨的。如果仔细比对就发现,一些期刊协会主办很多期刊,存在用一些期刊来支撑另外一些期刊的情况(如引用),这犹如一个家庭养有很多子女一样,父母总偏爱某个子女,而其他子女就似乎为了某个兄弟姐妹而生,多数资源都倾向这个宝贝蛋蛋。有时候在某些高端刊物发表了几篇论文,两年后却发现自己的论文在线下载量和引用零非常低,甚至还是零引用,那真是非常尴尬的。类似的描述可以在一些基金项目申请书中看到,申请人在描述自己工作如何原创和引领时,也强调了自己SCI论文发表了5年了,他引都十几次了,其实这是个负面表述。

 2, 审稿不积极和严重拖拉在EM稿件系统里有负面记录的。

     很多时候,积极活跃的作者也会扮演很多期刊的审稿人,就像研究人员拿了2次NSFC项目可能就被指派来函评一些基金项目申请书一样。我遇到一些作者,稿件才投递上去一个月就发邮件询问自己稿件审理进程,如果再查询下这个作者的审稿记录却发现基本是拒审或者每次审稿都严重拖拉,想一想学术编辑的心情会如何?一些研究人员经常不搭理学术编辑的审稿邀请,以为不应答就是不审,或者直接拒审也不描述理由。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审稿人的稿件投递本刊,或者其他相关期刊被学术编辑碰巧审到的话结果会咋样?

3,频繁投稿或者拒稿后反复重新投递会增加负面记录。

       整体来说,虽然SCI/EI期刊数量越来越多,但因为参与科研的队伍在大幅度扩大,因此各个领域的期刊投稿也是暴涨。每个期刊都有一个平均录用率,不可能所有投稿都被录用。因此,一些稿件遭受不送审就拒了,一些稿件是同行评审后给拒了,一些稿件则是反复修改后还是被编辑拒了。有时候学术编辑会说一些客气话,欢迎作者修改后重新投递,实际上修改后重新投递的稿件可能会指派新的编辑但可能再次送达原来的审稿人,因此再次被拒的可能性很大,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采取的方法是认真修改后换个期刊,可能小修就录用了。此前我的博文曾经提及,有个作者一年内给我们期刊投递了十几篇稿件,基本都是把拒掉的稿件直接重新投递,或者换个通讯作者,或者换个题目再次投递,给编辑部造成了很大的劳务负担。估计作者以为把拒掉的稿件反复重新投递会遇到非常友好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那可能就录用的,其实这是一种买彩票的心理。实际上期刊的EM稿件处理系统都是非常完备的,对于作者的投稿记录都有细致的记载,每次作者投递上来的稿件都会和此前的投稿比对,这个比对记录的重复率如果非常高,那么学术编辑还是不会送审的,如果不听编辑部的警告则可能被封号。一些期刊直接约定每年每个作者投稿量的上线,如果Chaos,Solitons & Fractals明确规定不允许同一个作者在同一年发表论文超过5篇,其实这个数字已经非常高了,一般而言,同一个课题组在相同的期刊一个年度内发表论文最好不要超过2篇,要尝试在本学科相关的不同期刊去开辟路子,因为不同期刊的审稿人数据库和读者是不同的。

4, 片面排斥一些期刊是因为学术编辑成果影响力太弱。

     和一些博友私下交流,这几个博友也是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旗下的一些期刊的学术编辑(academic editor或者associate editor), 发现一个问题,在指派一些稿件到国内某些团队,这些团队或者成员似乎非常忙,每次都是拒审。进一步了解到才知晓,某些团队负责人或者研究人员强调,指派我审稿的学术编辑还没我牛逼,凭啥我要接受低水平学术编辑的审稿任务呢。诚然,现在很多国际期刊大量的吸纳了华人或者国人来担任期刊的普通学术编辑,这一现象在收费期刊特别明显。另外,一些担任国际期刊的华人编辑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成果的确不怎么显著,但因为特殊的机遇或者特殊通道的推荐而成为一些国际期刊编辑,一定程度上让人怀疑期刊的水平。因此,国内一些研究团队抵制华人编辑指派的稿件也是有原因的。

      每一本国际期刊就是一个特色的舞台,给研究人员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机会,差别就是观众和点评的裁判不同而已。作为严谨的科研人员,不能以刊评文,厚此薄彼,恰当的选择期刊让自己的论文准确投送到相关的研究人员那里来传播和分享。投递任何一个期刊之前要仔细阅读这个期刊上曾经发表的论文和提前在线出版的论文,研究下期刊发表论文的版块,至少要把参考文献格式和信息搞完整和准确。如果稿件能通过编辑的初审并被指派审稿人进行外审,那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至你少会返回来2个审稿意见来给作者参考和改进稿件质量和内容,每个积极活跃的作者也要珍惜机会扮演好相关期刊审稿人的角色,充分理解学术编辑的工作复杂性,那么自己也就更大范围赢得了被公平对待的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90414.html

上一篇:学术圈的竞争打招呼管用吗?
下一篇:大学教职岗位压力那么大,为啥不去省属学校呢?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18 郑永军 蔡宁 张秀芳 王安良 杜学领 黄永义 高建国 杨金波 郑强 孙颉 周忠浩 李万春 石焕南 黄河宁 姚伟 杜永军 郁志勇 国际科学编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