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地方理工大学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精选

已有 6924 次阅读 2019-10-25 10: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地方大学的合并,地方学院的升级诞生了一大批综合性的大学。一大批以XX理工大学命名的高等学校不断涌现。对于传统的老牌综合性大学和老牌工科大学,只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对这些综合大学和专业性很强的工科大学有基本的认知。

             那么,理工大学的特征和定位是什么?

      对于文科和理科的认知,估计多数人还停留在高中分科的水平阶段,认为文科就是纯粹的文科,理科将来就是面向基层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多学科的融合,要非常严格区分理科和工科的界限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一定程度上是科学与技术辩证关系的缩影。

     传统的理工大学是理科和工科的融合,基本上是以工科为主,理科为辅,两个大学科结合程度都比较弱。在一所综合性的理工大学里,理科和工科在资源分配,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方面总是存在矛盾的,正确厘清两者的关系,消除误区才可以真正促进理工融合,协调发力推动大学的快速发展。

    多数工科背景的管理者和教职人员普遍的认识误区表现为:

    1)理科就是搞点基础教学,比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这些课都是工科学院工程认证的必修基础课。

   2)理科除了发SCI论文,啥技术活也干不了,对工科没有结合与支撑。

    而理科背景的教职人员则比较理性,主要表现为:

    1)工科学院这些教职人员多牛逼,弄了一个横向有一个横向,经费多,绩效收益大,钱多,钱随便花,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2)咱们理科的人太理性,很少搞来横向课题,只能依赖国家纵向经费,理科人穷,只能上基础课,申报一些专利,但咱有文化^_^。

   3)咱的优势是基于基础理论,咱搞学科竞赛拿各种奖,咱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发表SCI论文,争取从数量上,特别是JCR一区论文上发挥优势,看看他们多数人只能发会议和EI。

   4)理工大学的高层管理基本都是工科背景出身,对理学的重要性认识很不到位,其实就是站位不高的缘故,没有认识到理科对工科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5)工科人拿了那么多科研项目,真正的学术贡献和技术贡献在哪里?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技术服务机构。大学从如此诸多的技术服务项目获益了多少,本科生和研究生从这些低端技术服务项目获益了多少?

    客观来说,理工大学的理科力量对大学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科的贡献主要在哪里?

  1)理科教职人员承担了诸多基础性的入门公共课程,这是对工科专业学生培养最关键的支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识知识不达标,那么这样的工科大学生和技校毕业生有多大差距?

  2)理科教职人员在教学环节延展阶段发表的SCI论文是对基础理论的进一步佐证,扩展和应用,将相关研究成果活化和融入后续基础课教学中,这对培养工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至关重要。

 3)大学排名里的学术贡献指标里有高水平论文的贡献计量,双一流建设那几个关键指标如果离开了SCI论文就失去了可靠性。

 4)工科专业教职人员不仅仅要强调技术服务能力,还要考虑技术升级能力。没有科学研究,目前掌握的技术服务会逐渐被淘汰。真正一流的工科是必须依托科学研究,而SCI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和知识产权保证的最有效方式(当然,军工保密核心技术除外)。工科学院如果抛弃了学术研究,只一味强调技术服务那只能停留低层次的低端服务,很low, 这对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危害。理科的科学研究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否则,空洞的理论研究也难以被同行接纳,更不能公开发表的。理科教职人员如果教学任务不繁重的条件下,也可以依托一定的学术平台和实验开展技术服务,如果大学没有提供和培育这样的平台,理科如何真正实现技术服务?

      如果一所大学的理科学术贡献远远超过了工科的学术贡献,这是非常不正常的,该是反思和调整学科定位了。学校的学术资源等分配规则也该调整了,没有发展的大学难以在今后日趋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持续发展,这样的大学最终会被社会抛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203377.html

上一篇:关于流失人才资源再利用的思考
下一篇:2019年11月Nonlinear Dynamics本期ESI高被引论文124篇
收藏 IP: 60.13.10.*| 热度|

12 蔡宁 吴国成 孙颉 郑永军 郑强 黄永义 张勇 陈楷翰 王启云 鹿露露 李毅伟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