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接到学术圈一个年轻教授Y的短信,说自己工作的单位的二级学院院长终于在自己调动申请上签字,自己也可以很快办理调动手续去新的单位就职。Y教授此前也抱怨过自己单位不放人,自己苦恼了近一年时间,这下单位终于批准了自己的调动申请,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感谢单位的豁达,虽然自己刚晋升教授不到2年,惊叹自己的老东家竟然没让自己缴纳半毛钱罚款来赎身。Y教授说自己博士毕业后去该单位工作,虽然数学学科教学任务重,但坚持科研探索,先后拿过青年基金和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也响应国家的号召生了二胎,虽然没有N,S等大刊上的论文发表,但作为青年博士,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这么多年坚持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取得较好的科研业绩后去更好的科研平台工作,在新的工作平台上和更多更优秀的人竞争,也会督促自己在科研领域坚持下去,否则自己晋升了教授,科研平台又不好,今后对科研的兴趣和动力也就不足了。
如此类似的问题和蔡宁博士也讨论过,蔡宁博士原来也在西部重镇某高校工作过,不过现在已经跑到帝都一所知名高校就职了,比较幸运的是调动的时候没有被卡壳。估计蔡宁同志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经常给领导积极建议和献策,而其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无法落实其积极的建议。
教育部也发文禁止发达地区高校从西部地区高校挖人,其实主要针对的是有帽子和头衔的研究人员,这些有头衔的人被认定为人才,对于没有头衔的研究人员到没有明确的禁止,毕竟当前没有国字号头衔的研究人员"不能当做人才",或者不被承认为人才。
实际上看看经济落后地区的高校人员、人才工作岗位调动和变动,这是值得相关管理部门思考的问题。这些从原来工作单位流出的人的后续发展状况如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学问题。对于申请调动的教职人员,按照惯例,单位会进行挽留,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措施。客观来说,能被新的工作单位主动高薪聘走或者自己主动申请去更好平台工作且被接纳的教职人员自然有过人之处,一些单位管理者豁达和有远见,按照规定例行程序化审议就批准了一些教职人员的调动申请,双方皆大欢喜,这些教职人员到了新的工作单位还惦记原来的老东家对自己的栽培,难免对原工作单位保留感情上的惦念,在条件许可情况下也会回报原单位。
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更应该成为培养青年教职人员的天堂,让其健康成长,到合适的岗位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一些单位对申请调动的人员各种卡壳,甚至粗暴的不理睬你的调动申请,而其工作单位却无法给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科研平台。这些被卡壳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的管理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1)被拒绝调动申请的教职人员自暴自弃,不再热心教学科研,开始混日子,啥活也不干。
2)一些过激的拟调动人员和原单位打官司,被媒体报道后相关管理人员非常被动,没有上一级管理部门批准,面对这些申请调动的教职人员的频繁拜访,基层管理人员也非常焦虑。
3)一些拟调动的人员直接离职,然后在各种媒体平台吐槽,对单位招聘和人才队伍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对于拟应聘的年轻博士会造成误导,认为自己一旦入职,即使今后自己怎么努力做出成绩也难以脱身了,这样的单位谁敢去应聘?
2019年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要求继续落实转变工作作风。经济欠发达地区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要认真考虑这个实际问题,回避不是解决矛盾的途径。要增强青年教师奋斗的动力,让他们明确努力投身科研教学的目标,如果一味的卡壳,会阻碍年轻人奋斗的动力,会让年轻人觉得无论你怎么努力,最终都要老死在这个单位,即使你多么优秀,也要耗死在这里,这对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利的。实际上,对于那些比较出色的拟调动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果坚持要调走,学校管理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给予便利,并考虑把这些即将离开的教职人员根据需要聘成兼职教授,继续发挥其作用,真正体现单位对其的需要和挽留。我们对留级辍学的学生都充满耐心,为什么对拟正常调动的教职人员铁石心肠?无论去任何地方工作,都是为了国家和高等教学事业,应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有能力的年轻人看到希望,在合适的位置和平台发挥最大的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