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科研领域的挖矿、作词、种地 精选

已有 10091 次阅读 2019-8-7 08: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两天公众号突然爆发了2篇檄文,针对目前国内科研领域的SCI-ESI评价标准进行讨伐和痛斥,微信圈一些很少发声的网友们都积极转发了这两篇博文。以高校为例,除了从事管理和服务的行政及后勤部门,和教学科研相关的人员大致分类如下:

 1)具有行业和行政部门授予头衔的少数人群。这群人的特征是地位高,收入高,有话语权,当然,这些人在为争取到这个地位的过程中也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

2)善于营销,熟悉承接各类横向项目。这群人的特征是钱多,心眼多,脑袋灵活,人际关系好,另外一个特征是善于沟通,酒量大。承接了项目后有稳定的团队和研究生来完成,收益非常高,没有上限。

3)科研农民工和个体户。这群人习惯单兵作战,主要以申请纵向经费为主,偏好发明专利、热衷给SCI, EI期刊投稿,倡导自由,搞不来横向课题,如果管理部门每年给每篇SCI论文奖励3000元就高兴的要死。

4)上课为主,坚持体育锻炼。倡导教书育人,以本为本,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长期和科研脱节,容易照本宣科和空谈,学生兴奋一阵子就不坚持了。

5)闲人。 这群人的特点是啥也不干,主要要批评领导和前四类人为主,唯一希望就是学校多发钱给自己。

   有几个伙伴询问我对最近两篇声讨SCI-EI评价的博文的看法,我说不直接表态了,讲个故事吧。

----------------------

        华老汉和夏老太的孙辈们最近争的不可开交,老大这一支虽然没啥文化但身体壮实,基本上以挖矿打猎为主,收入颇丰给家里长辈们孝敬的份子钱也颇多;老二这一支偏好吟诗作画,吹拉弹唱,经常和他人以诗会友,部分作品倍波斯人广为传颂,除了售卖部分作品,多数作品堆在家里书房来提升文化氛围;老三这一支颇受华老汉和夏老太宠爱,所以子孙们基本游手好闲,偶尔侍弄下庄家,基本以好吃懒做为主。

       最近老大这一支开始对老二这一支非常不满,认为老二这一支整天搞些没用的,又不能给家里直接换来银子且日子过的寒碜,整天拿那些没用的字画骗老爷子的零花钱,老三这一支素来对老二这一支不满,一看老大这一支发难,立即在庄里庄外各种板报栏,广播站发檄文讨伐老二这一支整天做事吟唱的行为,虽然老二这一支没有发声,看着子孙们无休止的争吵可把华老汉气的半死。富裕的波斯商队在护卫队护驾下又来庄里做生意了,老大这一支除了用矿石与波斯人以物易物外再也没啥可交换的了;老二这一支对波斯文化研究的比较透彻,吟诗对唱作画谈的很嗨,双方签订了深度全方位合作协议;老三这一支不会波斯文也没挖矿的力气,一边打骂老二这一支不学无术,不种庄稼,一边把波斯商队的骆驼粪捡起来运到田里,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

-----------------

        ESI,SCI评价最大的赢家还是那些平台好的高校和研究所团队,科研屌丝们怎么努力都是单兵作战,是干不过平台和起点高的团队的。圈子文化盛行下SCI-ESI评价给了科研屌丝们冒泡的机会而已,否定中小学老师有偿补课催生了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导致家长付出了更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否定SCI和ESI的量化评价只能更多增加行政管理成本,更加无法冲破圈子文化的包围。

      频繁承接横向课题闷声发大财的人是不屑于写SCI的,真正能技术转让的人也是不屑于写SCI论文的,山东那个普通大学的普通教授成果转化一次性技术转让费5.2亿也是不屑于写SCI论文的,拿到国字号头衔的人多数也是不屑于写SCI论文的。很多SCI论文本身也是EI检索的,SCI论文是屌丝们的救命稻草,虽然实质上不管用,但起码能自我安慰一下,SCI评价何罪之有?写与不写在于自己,首先看看国外本领域的前沿团队是否在写?做出成果总是要分享的,在什么样的平台分享还是要差别的。整天喊着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家长们可曾注意到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努力,家长更上心,学校减负家里不减负,比较不差钱可以选择更好的家庭教师和辅导班。科研屌丝们就不要起哄了,好好潜心做科研,数量上,质量上都要抓。如今的数据库很强大,查重分辨力非常强,不要担心被人吐槽说发成果多就是灌水,量变到质变,总有一个过程。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92733.html

上一篇:如何介绍学术报告人
下一篇:敢去那些跳槽难的高校入职吗?
收藏 IP: 60.13.10.*| 热度|

29 吴国成 蔡宁 王从彦 张忆文 武夷山 朱志敏 文克玲 刘立 王茂清 潘丽媛 赵凤光 黄仁勇 罗娜 吴嗣泽 李士成 邹斌 杨勇歌 孙建成 黄永义 汪小雄 周浙昆 姚伟 王恪铭 刘浔江 杜占池 郑永军 陈希章 徐耀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IP: 218.2.100.*   回复 | 赞 +1 [9]李科   2019-8-8 13:55
说的很有道理,尤其是对教科人员的分类。其实平时真没必要发SCI,如果有真成果是有必要发的,但现实往往迫于无奈只能写SCI。
IP: 137.229.131.*   回复 | 赞 +1 [8]何鹏飞   2019-8-8 08:59
   愧对祖国
IP: 166.111.102.*   回复 | 赞 2 +1 [7]刘立   2019-8-7 19:12
频繁承接横向课题闷声发大财的人是不屑于写SCI的,真正能技术转让的人也是不屑于写SCI论文的》》》》》大概是这样的情况。不过,这些从事企业横向课题的教师,可能会遇到评职称的问题。当然,高收入之得,可以弥补评职称的“失”。
IP: 116.25.191.*   回复 | 赞 2 +1 [6]黄玉源   2019-8-7 18:26
一个高校,横向项目的经费是其科研经费的很主要的来源,在许多”985“和”211“大学,以及其他高校,一些研究所也类似,横向经费占了其单位的科研经费数的约50%,有的还要多,尤其是理工类和农林类等高校。这是各国都鼓励的。因为这是各高校和研究所直接与企事业单位的科技需要向对接开展应用相关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我国教育部每年的统计报告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经费部分统计得很细致,其所占的比例也看得到。这是需要鼓励的。

至于马老师说的,横向项目的主持者等很富,则不一定的。有的团队其不愿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条文规定的合理的直接费用与简介费用的那些辛苦费的提取。只提很少部分,更多的用于科研。有的单位则不咋按照这些文件实施的(当然这不对)。这就看各团队和单位的做法了。谢谢!
IP: 112.102.166.*   回复 | 赞 1 +1 [5]王茂清   2019-8-7 15:45
哈哈,好文章,通俗易懂的把SCI给说透了,说明白了!!!
IP: 114.253.242.*   回复 | 赞 2 +1 [4]文克玲   2019-8-7 15:01
至今为止,我几乎没发过SCI。但是我绝不敢否定SCI,免得别人以为我写不出SCI。做科学研究的不发SCI,ESI 怎么证明你做出了成果?
回复  通常的一个思维模式是:
你说SCI/SSCI不行。好呀,你有本事写一篇试试?
2019-8-7 16:3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科学研究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包括技术开发。
2019-8-7 20:012 楼(回复 1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用进球数,助攻数来评价足球前锋当然是合理的,但是不能用来评价后卫和守门员。
2019-8-7 20:07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但金球银球的大都发给进球的。点评个后卫也都说进了几个助攻了几个
2019-8-8 09:164 楼(回复 3 楼) 赞 +1 | 回复
IP: 218.104.133.*   回复 | 赞 4 +1 [3]张忆文   2019-8-7 10:58
四非高校不靠SCI评价科研,难道靠人情,至少有标准还算相对公平!
回复  一流大学看原创性,二流大学看影响因子,三流大学看SCI,不入流大学神马都不看。
2019-8-7 15:441 楼(回复楼主) 赞 2 +1 | 回复
回复       
2019-8-7 20:26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01.72.36.*   回复 | 赞 1 +1 [2]蔡宁   2019-8-7 10:29
横向项目,谁都搞得来!比如去公司兼职打工,这样的活不难找吧?不收钱,收经费总可以吧?
问题是,搞这个就是干活,不是学术。
IP: 101.72.36.*   回复 | 赞 1 +1 [1]蔡宁   2019-8-7 10:27
那篇公众号的作者,很多东西都不懂,贻笑大方!
评论回复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1/1 | 总计: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