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头条新闻和媒体置顶国内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取消博士学位申请必须发表若干小论文的要求,结果舆论两边倒。一方面热心群众担心高校培养过度放水会产生更多的注水文凭,另一方面则有声音表示赞同,声称是学术界的福音,是和国际接轨。
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国内培养博士至今,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都处于探索阶段。不同阶段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也就有差异性。从科学研究角度看,无论是面向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博士生都是研究的主力军和未来科研人员的中坚力量,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事关国家和社会科技持续进步和创新。对于一所大学,有没有博士点直接决定着其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有没有博士点则决定着小团队能否有稳定的队伍来持续产生重要的科研成果,毕竟每个老师都是要面临本科教学任务和相关学科建设任务,如果能持续招收到博士生那么就可以通过指导或与博士生合作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基于这一点,很多博士生毕业的时候都会纠结该去什么单位工作,有博士点的大学和实验室入职门槛高,而普通教学型大学则可能给博士毕业生给予更多的物质待遇。在求职的时候是平台优先还是人民币优先的确让很多博士生在毕业前很纠结。
从培养质量和期望目标来看,国内有博士点的大学对博士生毕业的答辩条件都有基本要求,有的实验室或者团队的导师则在学校基本要求基础上加码,比如规定毕业的时候在指定的期刊,影响因子总和,单篇文章影响因子或者分区上给出要求标准,否则不考虑答辩申请。对于这种要求,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人认为如此可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杜绝混文凭的。反对的人这种规定是霸王条款,是违反科研规律和急功近利,是对博士生的压榨,会催生学术造假和不端等。毕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个长线过程,不是速成的。
实际上,当前国内不同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生源结构差别很大,允许不同大学制定不同的学位申请标准和条件是合理的,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博士生来说,培养单位的培养计划和要求都是明确的,报考前都是和导师预先沟通的,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就要按照学校的培养的要求和标准来执行,这也体现了契约与合作精神。
对于当前大学排行榜上的双一流和知名高校,各培养单位取消博士生毕业学位申请答辩必须发表SCI论文的规定是值得赞赏的,这体现了文化和精神的自信。实际上,加强对毕业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和审查完全可以杜绝所谓的培养质量打折扣。
对于非主流大学和偏远地区的博士点,加强博士毕业生的小论文发表标准要求还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非主流大学虽然也有博士点,但从招收生源这一关本身就打折扣了。规范论文写作,在国际期刊和主流期刊发表论文对于这些博士生是压力也是动力,促进其用心投入科研全面提高科研素质,发表一定量的SCI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培养质量的有力佐证,否则你拿什么和双一流毕业的博士生竞争?
有人抱怨发表SCI论文难,的确,在Nature, Science, Cell, Phys Rev Lett, PNAS等期刊上很难,但全世界有近9000种SCI期刊,在这些非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可以看做是标准化的训练,至少还有一个写作技能提升问题。我在当学术编辑受理稿件的这几年中,经常会解答作者和审稿人的一些基本问题,部分作者写的稿件逻辑性混乱,语句表达含糊不清,无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在修改答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不能准确回答,避重就轻等。甚至把一些家庭作业版的稿件投递上来。实际上,这都是博士阶段应该学习和知晓的。如果毕业大论文真的质量过硬,从中摘取部分章节按照标准化八股文格式写一些小论文并在不同层次发表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毕竟不同层次读者偏好不同的期刊论文。
从用人单位招聘的角度看,并非是唯论文至上,以我们单位招聘为例,在严格遵循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下,组成的招聘工作小组在面试过程中对应聘的博士毕业生都是全面考察。
从教学试讲来检验应聘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知识逻辑性; 从个人科研成果陈述来考察应聘者在学位论文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知识面是否宽广能否适应通识教育;从综合面试来考察应聘者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协助能力等。有些应聘的博士生的确发表了比较多的SCI论文,但最终面试却被淘汰了,而有些应聘的博士生虽然SCI论文数量少甚至只有一篇,但在面试过程中给予评委的印象非常好。比如,答辩前发表的小论文少,是导师不要求,认为发表一篇就实践了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过程,其余的没必要发表了,或者仅有的一篇SCI论文工作量很大等。
当然,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如果时间允许,博士生们还是要争取在SCI期刊特别是主流期刊发表论文,这样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通过人事管理部门的初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同层次学校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每个人单位和个人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给自己定位和定目标。发表了SCI论文不代表质量一定高,不发表论文也无可厚非,珍惜羽毛才能飞的更远,且行且珍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