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一字并肩王: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讯现象

已有 37186 次阅读 2018-4-10 10: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古代有开明皇帝给开国功臣分封为一字并肩王来表示权利共享之无上尊宠。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指头粗细长段还不一样的,这五个指头都有功效但作用差别很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发现文献里的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越来越多,受理稿件和审稿的时候看到这些作者在稿件第一页声明所有作者贡献相同,然后几个作者同时标记为通讯作者,真是感慨这些作者把聪明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研究工作的完成,从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物理思想,实验操作,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作图,写作,完稿到修改答复这个环节中,不可能每个作者贡献是等价的,而人为的声明所有作者贡献相同本身就是说谎和欺骗行为。如果下载一批论文来看,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是重灾区,这个领域的人热衷搞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等。

   共同第一作者问题:

     第一就是第一,排名都排在第二了非要强调是第一,这是多么荒唐。 什么情况下能出现共同第一呢?一个从理论方面严格论证,一个从实验方面独立证实,如果这两个人合作发表研究成果,那么可能贡献相同,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有几例?即便出现了这样,那么一个第一作者,一个通讯作者即可。实际上很多外刊都要求投稿作者在稿件里声明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如果真的声明所有作者贡献相同这如何让人相信?从分工完成角度来看就不存在贡献相同的情况。

   其实都是利益和投机心理驱动所致,挂共同第一作者,特别是作者不在同一单位的情况,那么就可以都当做第一作者来使用,对外吹捧自我欺骗而已。

   共同通讯作者问题:

      通讯作者的作用主要在于投稿和修稿阶段和编辑部的沟通,答复审稿人,清样校对,以及文章录用出版后答复读者提问和质疑之联系所有。另一方面也是宣布该文章归属于谁(通讯作者). 事实情况可能是文章具体内容由第一作者或者其他作者完成,通讯作者对文章具体内容一无所知但因为职位问题却挂了通讯作者标记。实际上,每篇文章都该显示所有作者的电子邮件来便于和作者互动,通讯作者标记仅仅表达是文章成果归属。

   在受理稿件的时候经常遇到稿件里标记的通讯作者信息和投稿系统EM通讯作者信息不一致的问题,这可能是中国国情。导师不亲自投稿和监控稿件流程,助手或者研究生用自己账号投稿却在稿件里标记“老板”为通讯作者,这其实是一种欺骗和不端行为,必须抵制。我们期刊就禁止这样的情况,都会退回作者修改。

   一篇文章标记一个通讯作者即可,如果切实需要可以把论文实际完成人的电子邮件也打印于稿件首页便于和读者互动,也是对实际贡献作者的尊重。

   多个基金号码问题: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马上开始,一些人最终获得资助,更多的人本年度不会得到基金委的资助。每年都有网友抱怨和质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公平性问题。我们也看到一些极端现象,某些人没有什么像样的充足的科研成果却能连续获得资助。为什么这些人的项目结题能通过验收呢? 这可能和基金项目的多头交账有关。

      审阅和裁决稿件的时候经常发现一篇文章挂了五六个甚至更多的自然基金号码,那么,这些基金号码都和这个论文的研究内容有关吗?如果有关那么就是涉嫌重复资助,如果无关就是涉嫌欺骗基金委来蒙混交差。从学术诚信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是一种欺骗。

     最近我在裁决稿件的时候发现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作者越来越多,共同通讯越多,基金号码越多,难道房价上涨了,论文必须多挂一些基金号码才显得论文重要性和作者不差钱?

   抵制共同第一作者,抵制共同通讯作者,抵制论文标记多个不相关基金号码。

    尊重学术,尊重公平,不可投机,否则,拒之。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不当请提醒删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08332.html

上一篇:“牛人”稿件被拒后都会恼羞成怒?
下一篇:能用引用贿赂审稿人吗?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32 王振亭 蔡宁 谭平连 褚海亮 何俊 段法兵 杜仲 薛斌 徐耀 雷宏江 郭战胜 孟佳 李东风 李帮建 张叔勇 焦飞 李万春 周浙昆 吴斌 蔡小宁 常树建 冯大诚 李春来 汪晓军 曹俊兴 朱志敏 李军红 杨绪洪 吴承明 周春雷 赵丽莹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