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wnshow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shower

博文

花700元治感冒 精选

已有 8636 次阅读 2012-6-28 11:49 |个人分类:寻常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素食, 激素, 感冒, 医患关系, 医疗

故事的当事人不是我,而是一位住在玉泉校区的朋友,研究生院的硕士。他记录这次经历的原文较长,我只节选部分——

 

“昨天冲了个凉水澡,弄的今天发烧了,在校医院买了点药,吃完并不见好转……于是去了学校旁边的玉泉医院。并不是什么有名的大医院,但它的收费还是让我傻眼了:医生让我输液,要连着输三天,我本来觉得就是输三天,也不会有多少钱,顶多一百多块钱,我差不多还能报90%,算下来也就是十几二十块钱。可实际是,总共花了七百多块钱。学校可以给我报90%,但你也知道,即使是10%,也有70多块钱。这和我在农村老家,一个感冒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的心理预期还有很大差距。”

 

今天看他的日志,居然还有续集。


    “昨天晚上输完液,睡觉就感觉肚子不舒服,早上就腹泻。今天一上午肚子依然不舒服。中午去输液,就问了一下护士。护士倒是表现的很在意,帮我问了医生。…… 我这次咨询的是一个30多岁的男医生。年轻人做事还是很谨慎,可能担心出医疗事故,让我把药先停了。让我去挂号再去开一些口服的药。我是怕了,看不起,不去了。别又整个三四百。我可没钱了。今天早上我忐忑不安的去我们学校的公费医疗办公室,问我花的700多可以报销多少。你知道我担心什么吗?我怕他们嫌多不给我报。一个感冒你花700多,你当学校的钱哪来的?他们要是真这么问,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谢天谢地,学校没给我扯皮,很爽快的帮我报了。那个医生还让我感动的一点是,他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腹泻。他把头孢的说明书找到,找到一行小字,点给我看:使用本药物可能有0.01%的概率会腹痛腹泻。不用说,我就是那0.01%啊。”

 

我转述他的故事,并不是想埋怨那个医院。因为在现在整个医疗大环境下,这样的故事很寻常。我转述给室友听时,她也没有感到特别吃惊。最近我在看王一方老师的《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很想谈谈读后感,所以就把一个与医院相关的故事放在了开头。

 

这本书的简介部分写着“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

 

其实我不太习惯于这种宏观的、议论性的语言,但是看着看着,这本书让我入迷。特别感同身受的,是这样一段话“医生一方面压制着那些代表病人个人主观的‘生活世界的声音’,或将其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凭借医学标准,从经医学引导的病人的陈述中选取和抽象出一个‘病种’的概念来,这时医学实际上已将疾病从其所属的那个人身上抽象出来了,作为医学研究客观化的身体就不再是具体的活体了。……临床中病人的身体‘下降’到科学的对象地位”。

 

我对于这段话,最强烈的感受来自于,那篇素宝宝的博文之后的评论。有人说“这种拿孩子做实验的做法是很不好的”;有人说“有些氨基酸是微量元素只有通过肉食才能补充”。我相信,他们的奉劝出于善意。可是,我还是有些难受——因为我感觉自己被他们贴了一枚粗糙的标签——“偏执的素食女人”、“不尊重科学、不懂得营养学的现代文盲”、“明明有好的、美味的营养源,为什么要放弃呢”……专业人士太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忽视每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我想克制自己,不要再谈与素食相关的话题,可是写到这里,实在忍不住再说几句。

 

我的父母,是最传统的、最尊重主流营养观念的父母。从小到大,我的早餐基本上都有牛奶鸡蛋,中餐和晚餐都是荤素搭配。而且父母很注重食品卫生,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家做饭。我的外公有一个鱼塘,他都是自己割草喂鱼,所以我们也总是能吃到比市面上更新鲜干净的鱼。

 

但是我从小就身体不好,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打针。去医院检查时,还经常缺微量元素。父母也想了各种办法,比如给我开中药、喝补品,还喝过一种叫做“鸡胚宝宝素”的东西……本来,我小时候手长脚长、身体较瘦,但是喝过那种药之后,就开始“横向发展”了。基本上,初中毕业之后就再没怎么长个子了。父亲在家族同一辈的亲戚当中算是最高的,母亲的身高也属于中等,但是我在所有(70后、80后、90后,一共约10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亲戚中,身高属于倒数第二。所以,那些认为“让孩子吃素是把孩子当小白鼠”的人,你们可曾想过,“荤素搭配”的宝宝,有时也免不了小白鼠的命运啊。(我相信现在的父母不会再给孩子喝鸡胚宝宝素了,但是你能保证孩子食用的其他肉类、牛奶以及零食中没有过量的激素吗?)

 

    有一位朋友留言,等你有了孩子后,你就会发现儿童身高不仅仅是发育的时间不同。那个素宝宝的身高<P20,而现在的幼儿,普遍>P80。我同学的孩子比我家小丫头小28个月,两者身高差不多。我们是体重<P20,每次体检后要接受医生的“千叮咛、万嘱咐”,心理承受能力要超强。我能理解这位朋友,我甚至也能想到如果我有了孩子后会有怎样的压力。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现代科学给人造成的不必要的、然而人人都无法逃脱的焦虑。我在上高中以前,是所有同龄亲戚中最高的,被长辈们看好。然而高中三年,同龄亲戚(无论男女)的身高几乎都超过我了,我堂哥在那三年内,由<160cm猛冲到将近180cm,作为一名南方男孩,他完全称得上“又高又帅”。真的,每个人长个子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匀速成长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在每个年龄段都与周围孩子作对比,然后逼迫父母们拼命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催化剂”呢?  
 

还有博友列举出诸如维生素B、某些氨基酸,说很难通过植物补充这些营养。可是,植物真的那么无能吗?杜甫有一首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这就是他吃板栗,治好了脚气的案例——板栗中含有丰富的维B。另外,经常有说法是“这些物质植物里也有,但是含量少。”这种说法我认为很可疑,因为看一种东西有没有营养,不仅要看它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重要的是看食者的吸收率。每个人对于食物的喜好、吸收率可能有千差万别,怎么能武断地认为,某一种食物相比较另一种食物是更好的营养源呢?

 

再回到那本书。另一个很令我欣赏的观点是,医学应该有一定的“学术弹性”。对于不能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不要不由分说地把它们视为“伪科学”、“迷信”等等。而应该持一份宽容的态度,以此丰富医学“假说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193-586696.html

上一篇:我要当小白鼠了
下一篇:睹物思人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34 屈林 孙学军 杨远帆 史晓雷 伍新燕 曹聪 李学宽 武夷山 金小伟 葛兆斌 张玉秀 孙广东 褚昭明 孟庆仁 王恪铭 李宇斌 曾庆平 迟菲 张钫 廖晓琳 丛远新 林涛 郑永军 陈锡云 程南飞 李土荣 蔣勁松 张焱 曹小晶 anonymity zhiliang540 nm ThichHa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