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冬科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的中文名写法到底是
“猬实”还是“蝟实”
李智选
本人自1995年至2004年之间,对猬实的植物生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人工繁育栽培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以及投稿中,有的编辑或者审稿人,特别是个别审稿人,提出《**植物志》都是写作蝟实,你为什么写作猬实?更有甚者,还有人写作猥实。因而,猬实Kolkwitziaamabilis Graebn.的中文名写法一直有争议,我认为应该写作“猬实”而不应该写作“蝟实”。理由如下:
《新华字典》第九版512页;《辞海》普及本第六版第4104页;《中华大字典》第一版第924页;《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1360页均把(1)蝟字定为猬的异体字;(2)蝟字的左偏旁的虫笔画数是六划,而猬字的左偏旁的犭笔画数是三划; (3)更重要的原因是,上述字典,特别是《中华大字典》,早先蝟的本义是虫,蝟即刺猬,对“猬”(蝟)字的解释是刺猬是一种哺乳动物。稍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有这样的知识,刺猬是脊椎动物里的哺乳动物(哺乳纲真兽亚纲),而不是昆虫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地位较低。用虫字旁作偏旁的人是古人,当时的知识水平就只能是这样,当然不具有现代普通生物学知识,而我们现代人就把蝟这个字的虫字偏旁一直用下去,就不合适了。因此蝟的这个字的归为“猬”字的异体字做的得太贴切、太绝妙了。
因此,不管是什么植物志上把猬实写作“蝟实”都是错的,或者是不恰当的,或者退一步说是历史原因使然(“1955年12月22日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说明中指出: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号内的异体字。”“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因此:忍冬科植物Kolkwitziaamabilis Graebn.的中文名是猬实。
近日(2016年12月)的新闻“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这里的 “户”改为“鄠”,是原来简化字‘户’把原意(“鄠—地名,现户县”)去掉了,现在只是恢复原来的面目,而且“鄠”字在字典中一直存在着(《中华大字典》第345页)。不属于繁体字与简化字,正体字和异体字的问题。
背 景:
一、关于猬实的信息
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是德国植物学家RichardKolkwitz 于1901年发现并命名的忍冬科单种属植物,为中国特有,也是秦岭山地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成分种,被列为国家稀有三级保护植物和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猬实属于灌木,像石榴树样,从地面开始分枝的一种木本植物;幼茎红褐色,老干浅灰色,呈片状脱落;叶子长卵形,叶尖端呈渐尖,细长形,叶基部钝圆形;花瓣中、下部联合成钟状形的花冠,一朵花所有花瓣联合称之,花长一厘米余,花径不足二厘米。花色粉红至紫红色长一厘米。多数花组成像伞样的花序(但每个小花梗不着生在一起,这种花序植物学上称为伞房花序);果实为干果,五角星状的花萼在果期存留(称宿存萼)红褐色,生于果实顶端下面的果实长圆形,外面生多数刚毛状的刺,长度不超过5毫米,早期的果实是绿色,然后是红褐色,最后是红褐色至黑褐色。这样的干果植物学上称为瘦果。猬实褐色果实的表面上附着刚毛状的尖刺,形色均似刺猬,因此有猬实之名。
猬实自然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等省,自然分布区区海拔高度在350m 至 1340(1950)米,陕西省主要分布于华山、长安和山阳等地。Brewbaker J L. (1967) 和Davis G L. (1996) ,对猬实成熟花粉粒的细胞类型及忍冬科胚胎学一般资料及分类学位置作了报道。在猬实的保护植物学方面研究,如狄维忠(1990),李景侠(1999),均集中调查研究了该植物的分布,以及生产建设对其生境的破坏,提出了保护区域等一些宏观上的等等研究。何志,唐宇丹(2008)等对猬实种子休眠特性进行了实验,李智选,等(1995至2004)以来对猬实的植物生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人工繁育栽培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二、关于异体字的规定
1955年12月公布的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根据从简从俗的原则规定了810个正体字,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都对《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提出的异体字作了修订,恢复了26个字。
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除了以下场合外不允许使用。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链接(第二节的内容引自百度百科的内容)
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pCNqgbiP1fRyIVR30KtnVN0al221UXEqE6xVQ3jzcN4V2IAsjcryrRtuA4GP1WY3d443O2EYkX1Uq5qVP8TsY_pKWCKWVM8H-TPdQfs27Z5V9VAj8ub7NnxMPfXBrHZ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