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不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张益唐

已有 5929 次阅读 2015-5-23 12:28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能力, 体制, 运气, 去体制化, 张益唐

不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张益堂

@YY

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张益唐。张益唐先生的成功只是个案与特例。

但即使强大如张益唐先生,在从美国普度大学(普度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的母校,也是我们土壤侵蚀领域的“麦加”)取得博士学位后浪迹北美二十年时间,到处寻觅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而不得。

伟大的数学家只需要一个安静的书桌。张益唐先生证明那个问题与美利坚无关。但美利坚至少误张先生两次,张滞留美国而不归主要还是因为政治原因,意气用事。

但张益唐先生是幸运的,至少有机会展现他的数学天才。和张同时代的华裔数学家——黄渝,一位大学期间的证明题就写进了大学教材的数学天才,但旅美期间同样长时间游荡于社会的边缘,最终由于生活所迫,因交通事故倒在了送外卖的途中,那颗天才的大脑在还没有来得及做出最终的证明就停止了思考。

就像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本我、超我一样,人的一生会始终在体制化与去体制化之间挣扎。只有少数强大的超人,才可能超越体制。或许不仅需要强大,也需要运气。

至少张益唐先生是幸运的。在体制边缘徘徊的人更多可能是类似黄渝的命运。中科大少年班理论物理天才少年谢彦波曾经留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师从于诺贝尔奖得主门下,但最终也是铩羽而回。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华人留学生当中发生的悲情故事还有很多。

当然,爱因斯坦可能正式因为大学里的“逃学”(自由学习),才成就了相对论的伟大发现。但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学一直具有保守性。欧美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爱因斯坦的那个年代相比也没有多大变化。中、美两国有世界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虽然美国有世界最好的大学和学者,但是在全美两三千所大学中很多都是没什么水平的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的大专),甚至是垃圾学校。

虽然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但是除非布什之类的世家,想进入常春藤之类的名校,竞争也很激烈,必须要满足人家的评价体系,这里面不仅有“高考”(ACT/SAT)成绩,还要求有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对于有色人种,体育生是进入名校最好的敲门砖。全美有几百万孩子在练习篮球、棒球、冰球,他们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吗?他们当中又能出现几个乔丹、科比?

当然由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考”失去了选拔作用,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较为轻松(当然绝大多数美国人不可能“轻松”的进入“常春藤”之类的名校)。但是美国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淘汰率很高,教授会安排很多课后练习、文献阅读和社会调查。如果完不成这些,就无法通过考试、取得学分。由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学费压力。美国大学生按时毕业率不高,而且是在档次越次的大学越不容易取得学位。实际上,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除了日本以外,一半左右的大学生都不能按时毕业,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学位。

但是,即使能顺利取得学位。由于近几十年美国大规模的去工业化,大量的机电和土木工程师职位被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业职位取代,第三产业岗位占了全部就业的80%以上。除了金融、信息、影视传媒等新兴行业的高新职位和教师、医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职位外,大量大学毕业生只能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一些非技术工作。保安、保洁、商业、餐饮业的服务人员可能都有大学学位或者大学肄业或者正在读大学。美国传统的文、理、工、农等高校的学科专业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也渐行渐远。

YY,超越体制,只能依靠自身强大,而且有时候还需要那么一点运气。实际上,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其中,教师起到了一种引导的作用,现在我们还可以问万能的度娘。但是这种高校可能只存在于欧洲的古典时代。现代高等教育也是大工业的产物,其本质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92567.html

上一篇:和论文查虫(重)做斗争
下一篇:落后战胜先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也谈中国工业落后问题
收藏 IP: 218.87.12.*| 热度|

25 杨正瓴 曹聪 檀成龙 田云川 蔡小宁 伍光良 姬扬 李竞 徐磊 陈钢 刘全慧 王春艳 徐世文 刘钢 陆绮 李颖业 徐耀 李方和 李天成 王悦 孟佳 张云扬 icgwang chenhuansheng enet3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