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绝知此事要躬行

已有 2268 次阅读 2020-1-10 17:09 |个人分类:教学相长|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专业, 智力, 知识, 应用, 训练

大学当中的挂科或成绩不好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专业课太难,而是因为缺乏练习,从理论到实际运算、应用中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熟练,大多数同学往往是过分相信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其实这个我也有深刻的教训,大学当中结构力学最后两道大题我是完全没时间做出来,要是再延长1个小时,我也能做的差不离,实际卷面只做了70多分,卷面成绩大概也只是刚刚60,当然最后总成绩还可以,上了80。实际上,如果高考数学考三小时,最后两道压轴大题,大部分我也能鼓捣出来,但是基本上最后一道题没有时间写。因为毕竟高考是选拔性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做出来。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会用到艰深的现代理论数学和理论物理,只要具备合格的中学数理化知识,就可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大多数专业并不需要太强的智慧,而是需要敬畏和用心,能不能做出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我敢说,很多院士当年高考的时候也做不出数学的压轴大题。大学专业学不好的话,只能说明我们没有走心。

实际上,高中和高考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困难的时期。所以,老师和家长经常教育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你们觉得不轻松,是因为你们自己把自己放松了。这也不能怪你们,其实中国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把高考作为教育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实际上,大学是专业教育的起点。决定个人成长高度的是往往并不是你考取的大学,而是你在大学里的经历,以及大学以后毕生的努力。因为,大多数专业并不需要学霸的智慧,而是需要敬畏和用心。

人类知识都是不断积累的,对于不是学霸的我们,掌握知识包括创新都是需要反复重复与练习。你只要发挥相当于高考70%-80%的热情和拼搏,大学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然而你们觉得太难,充分说明上课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复习,边听边忘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练习题做的太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你们课本上是一片空白,头脑里也必然是空白的。实际上学习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首先变到笔记本、习题册上,最后才能牢牢的进入自己的头脑里。其实,我并不反对抄作业,因为任何伟大的成果都是坐在巨人的肩上,但抄作业要过心。要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这对谁都不吃亏。教育部提出中小学减负,大学适当增负,更要求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而不能把学生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工具。孩子小时候可能对家庭和学校的压迫式学习无法反抗,但是这种服从会遭到一种消极但有效的抵制,就是无效学习。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种反抗将会更明显。这也是进入大学,学生脱离家庭以后,普遍的学习懈怠情绪的一种原因。

勤能补拙,往往不是针对中小学生,而是更应该是大学及大学以后的工作中。现实生活中二流学生逆袭成为行业精英甚至低学历自学成才的案例也都有不少,比如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李振生院士(山东农学院毕业)、清华大学水利土木工程院长张建民院士(高考仅考入西北农学院农水专业)、著名泥沙专家韩其为院士等。所以说,一次考试甚至高考成绩都不是决定性的。很多人解不出高考数理化最后的压轴大题(我也基本没时间把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完整做出来),但并不影响今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因为,高中教育(考试)是一种选拔性的。而大学本质上是职业教育,是大多数人能够掌握的,是来源于实践,且要回归实践的。大学老师考试并不是为了为难学生,而是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除了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机遇和勤奋。知识分子要自觉融入国家使命和民族振兴征程,对专业有足够敬畏和用心,才会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

因此,加强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应该还是强化课后作业,但是你们已经是成年人,向中小学生一样要求你们,我们都不好意思。但是从今以后还是要布置更多的作业和练习。我们看看隔壁的园林和建筑专业,还有艺术系的学生,他们的练习就比我们的多。不需要20年,我们必然老去,你们当中某些人会成为今天的我。我不希望你们再重复今日的感慨。我希望青出于蓝。

顺便说一下,我并不认为北上的中小学生能有多轻松,他们从小就在和博士、教授、院士的孩子在一条跑道上竞争,京郊特别是山区高中考取一个北大清华也是很不容易的。北上高考分数线低,主要是做题强度少,熟练程度低、用的时间长而已。如果同样的训练强度,衡中的孩子们真能超越北京的几大附中吗?那些博士、教授、院士的孩子无论是遗传,还是家庭教育环境与资源,都不是小地方可以竞争的。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51930.html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13157.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13157.html 

上一篇:中国第三次人口红利:高等教育和人才红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13641.html

上一篇:高铁向西北延伸
下一篇:与病毒共舞
收藏 IP: 218.87.1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