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猪是进化很成功的一种动物 精选

已有 12909 次阅读 2019-10-13 16:48 |个人分类: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进化, 适应性, 繁殖, 农牧结合

猪是中国十二属相的最后一位,在民间文化中一直是一种负面的角色,是馋、懒、脏、笨的典型,不过憨态可掬,又比较讨喜。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猪的形象是西游记中的二师兄猪八戒。但是,实际上猪很聪明,爱干净,嗅觉灵敏,生活有规律,采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位置,是动物界进化很成功的一类物种。猪也是有蹄类动物中特有的喜欢做窝,有固定住所的动物。人们利用猪灵敏的嗅觉,训练猪排雷或者寻找欧洲三珍之一的松露。

在一般的动物分类学上,猪类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a)猪形亚目(Suina)偶蹄目是第四纪以来一支异常繁盛的大家族,一般分为三个亚目——有角亚目、胼胝亚目(即各种驼类)和猪形亚目(Suina),进化程度由高到底。猪是相对原始的偶蹄类,突出表现为不反刍,食性杂,但猪是进化很成功的一种动物。在所有的家养动物中,猪是唯一一种还具有较为庞大的野生种群。猪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体型大、食性杂、生长迅速,同时作为一种大型动物,猪采用类似于r模式的繁殖策略,繁殖能力强。另一方面,猪体格大,自然界中天敌加少,只有大型猛兽才容易捕食猪,同时又喜欢成群结队活动,成年公猪重大几百斤,熊虎有时候都退避三舍,所以猪占领生境能力很强,容易形成有竞争力的种群。近些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我国很多山区森林恢复,野猪种群很快恢复,同时又缺乏大型猛兽的抑制,成群结队的野猪对农业生产已经造成一定影响。野猪已经出现在南京、杭州等城市的郊区,甚至入侵西湖风景区和大学校园。

猪形亚目的大家族

包括猪科(Suidae)和西貒科(Tayassuidae,美洲野猪以及河马,几乎遍布了从热带到寒带,从海岛到高山,从丛林到荒漠的大部分地球。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鲸目(Cetacea)和偶蹄目合并起来的出现了鲸偶蹄目,强调了鲸目动物与偶蹄目动物的演化系统性-偶蹄目,猪也处于基础地位。河马与鲸的关系最近,也基本是一种水栖动物。原始的偶蹄类在河马的祖先那里开始分道扬镳,一部分下水成为鲸,另一部成为高度特异化的反刍类动物,而猪则继承了更多的原始偶蹄类的特征。猪科有4个属19个种:其中猪属Sus10)种类最多,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及周边岛屿。另在亚洲(东南亚摩鹿加群岛)还有鹿豚属(Babyrousa4种)。非洲的猪主要有林猪属(Hylochoerus1种)、疣猪属(Phacochoerus2种)非洲野猪属(Potamochoerus2种)世界哺乳动物名录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DE Wilson and DM Reeder 主编, 第三版,2005)。另外在美洲西貒科有33种。在非洲还有河马与倭河马。

猪属(Sus10当中以猪(野猪,Sus scrofa Linnaeus, 1758)的分布范围最广 ,分布于亚欧大陆及周边岛屿。有些学者把家猪作为一个独立的种(Sus domesticus)。多数学者还是把家猪归为野猪的一个亚种(Sus scrofa domestica)另外,猪(Sus scrofa )以外还有9种野猪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与南亚,分别是巴拉望野猪(Sus ahoenobarbus,菲律宾巴拉望岛及附近)、欧氏野猪(S. oliveri,菲律宾的民都洛岛)、卷毛野猪(S. cebifrons,菲律宾,指名亚种已绝灭)、菲律宾野猪(S. philippensis菲律宾)、印尼野猪(S. celebensis,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和邻近)、爪哇野猪(多疣野猪, S. verrucosus,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及附近)、须野猪(S. barbatus,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附近)、大嘴野猪(S. bucculentus,越南和老挝)、倭野猪(S. salvanius,不丹、尼泊尔南部、印度北部包括锡金的喜马拉雅山区)。其中菲律宾的卷毛野猪、印尼的爪哇野猪和体格最小的倭野猪由于人类捕杀、栖息地丧失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总体而言,猪类主要是一种热带丛林动物,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但是猪向古北界扩张很大,甚至可以达到四、五十度的高纬度。野猪的亚种很多,亚欧大陆自西向东主要有伊比利亚野猪、意大利野猪、西欧野猪、俄罗斯野猪、中亚野猪(黑脚野猪)、印度野猪等,中国现在有野猪包括7个亚种 (王永祥 2003 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主要有新疆亚种(Sus scrofa nigripes东北亚种(Sus scrofa ussuricus)江北亚种(Sus scrofa moupinensis)华南亚种 (Sus scrofa chirodontus印支亚种(Sus scrofa taininensis)喜马拉雅亚种 (Sus scrofa cristatus)以及台湾亚种(Sus scrofa taivanus新疆亚种(Sus scrofa nigripes,分布在新疆,又称天山野猪,属于中亚野猪(黑脚野猪)。喜马拉雅亚种 (Sus scrofa cristatus)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印支亚种(Sus scrofa taininensis,主要分布在云南南西部、哀牢山区等,也是属于境外野猪向境内的扩散。东北亚种(Sus scrofa ussuricus,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江北亚种(Sus scrofa moupinensis) 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华南亚种 (Sus scrofa chirodontus,分布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等。台湾亚种(Sus scrofa taivanus,分布在台湾。中国以东猪的亚种还有日本野猪、琉球野猪、巴布亚野猪等等。家猪在野外的生存能力较强,很容易野化,巴布亚野猪是华莱士线以东的一种真兽类动物。是东南亚的古人类带过去又重新野化的。

 家猪的身世

家猪 (Sus scrofa domestica) 是由野猪 (Sus scrofa) 驯化而来的。据考证,猪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伴随着原始农业,出现剩余农产品,大约在9000年前在欧亚地区就被驯化了。新时期时代的东南亚古人就把家猪带入了大洋洲,并随着波利尼西亚人的独木舟深入大洋深处岛屿。猪是波利尼西亚猪狗鸡鼠四种大陆动物中体格最大的。欧洲和亚洲的猪是被分别驯化的,当然,它们中间有过基因交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古罗马的拿波利坦猪猪就引入了亚洲猪种的血液。近代欧洲主要猪种大多引入过暹罗和中国猪(主要是华南猪)的血液。当然,欧猪长期半野化放养,保留得野猪特征(如长期有獠牙)较多,而且一般四肢强健、高大,腰腹平直。在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过程中,日耳曼人豢养的猪群,就追随大篷车队跨越了半个欧洲,甚至渡海进入北非,夜间和早晚就在日耳曼人的营地附近觅食。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欧洲猪育种出现了两次变革,形成了现代世界上大多数商品性猪种。首先是十八十九世纪追求猪体格的大型化,出现了一批类似巴克夏猪接近千斤的巨猪(成年种公猪),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以来,随着饥荒问题解决,和大规模商品化养猪,瘦肉型猪成为了主要的育种方向。目前,世界四大商品性猪种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它们是欧洲的大白猪、长白猪,美洲的汉普夏猪、杜洛克猪。大白、长白、杜洛克猪都是我国商品猪三元杂交配套系中常用的父本。大白猪是大约克夏猪的简称,是在英国约克郡地方育成的一个地方猪种。约克夏(郡)猪有大中小三个品种,其中以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最为著名,并成为世界性的商品猪种。苏俄十月革命前后,曾大量引入大约克夏猪改良俄罗斯地方猪,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反映当时苏联农业发展水平的、肉脂兼用的苏联大白猪(苏白猪、乌克兰大白猪),并成为苏联国家品种。长白猪的特点是身躯长,肋骨比一般猪多出一对,有很多品系,如丹麦长白、德国长白、法国长白等。十九世纪欧洲大量农民移民美洲。随同带去了欧亚大陆不同地方的猪种,经过长期杂交,形成了很多猪的品种,除了汉普夏猪、杜洛克猪外,还有皮特兰猪、波中猪等。猪的被毛一般是黑色或者白色,还有黑白相间的花猪(如六白、两头乌),汉普夏猪的特点是黑毛白肩带,杜洛克猪则是红毛猪。

中国猪一般是黑色,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区域差异大。与欧洲猪不同,中国猪更多与农耕文化结合在一起,养猪不仅可以提供肉油皮等衣食之需,也可以积肥肥田,自古具有农牧结合的特点,并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为此,中国猪具有早熟易肥、肉味鲜美、繁殖力强、耐粗饲、抗性强、性格温顺等特点,耐粗饲为世界猪种选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也是较早发明猪去势育肥的国家。

与欧洲猪相比,中国猪(特别是南方品种)体躯不够高大,腰背下凹,腹大下垂,特别是后躯不丰满,卧系散蹄,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中国猪品种很多,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华南型、西南型以及高原型等六大品系。

华北型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分布面积接近半个中国,是中国猪品种中抗寒能力和放牧性能最好的,主要有黄淮海黑猪及其东北部的东北民猪、西边的八眉猪,西南侧是华北型与西南型过渡的汉江黑猪,南侧是华中型和江海型猪分布区域。西南型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高原山丘区,农产品丰富,自古就有养猪传统,主要品种有四川盆地的内江猪、荣昌猪(我国地方猪当中少有的白猪)、成华猪,云贵高原的乌金猪(乌蒙猪)。华中型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河湖平原与丘陵山区是水稻农作区较好的饲养条件下育成的地方品种,显著特点是被毛多两头乌,如宁乡猪、华中两头乌猪、武夷黑猪和腌制火腿用的金华猪。江海型处于华中型与华北型的过渡地带,主要品种是太湖猪,其特点是繁殖力特强,体质疏松。华南型多小型猪,品种众多,具有耐热性好,早熟易肥,早期可积累脂肪的特点,是烤乳猪的主要品种,如大花白猪、小耳花猪、陆川猪槐猪、五指山猪和各种小香猪。目前,各种小型宠物猪也主要是中国华南和东南亚的猪种,但是如果好吃好喝,一年多的时间也可以长成一两百斤的大肥猪。高原型即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藏猪(藏香猪),可终年在户外放养,肉香浓郁,但体格小、生长缓慢,现代商品猪可日增重800g以上,藏猪日增重不过一二两,两年育肥出栏体重不过百斤。

黄淮海黑猪是中国华北的传统地方猪种,包括淮河两岸的淮猪(江苏省的淮北猪、山猪、灶猪,安徽的定远猪、皖北猪,河南的淮南猪等)、河北的深州猪、山西的马身猪、山东的莱芜猪和内蒙古的河套大耳猪,分布于长城以南到淮河两岸的华北农村与山区。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女真族及他们的先民就以在山林草泽中牧猪而闻名,他们把东北野猪驯化成为家猪。近代以来,随着闯关东的人流,华北的黑猪进入东北,经过长期繁育形成东北民猪。八眉猪是西北地区的古老猪种,耐粗饲,有大中小三种类型,以脸部皮肤松弛,额头有八字形的皱纹得名。华中两头乌猪猪躯干和四肢为白色,头、颈、臀、尾为黑色,主要有湖南沙子岭猪、湖北监利猪和通城猪、江西的赣西两头乌猪和广西的东山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方猪种。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国曾大量引进国外的良种猪,可以说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养猪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猪的品种最多,血统最复杂的国家,世界上主要猪种在我国基本都能找见。经过长时期的群繁群育,目前血统纯正的地方猪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成为稀有动物,大量杂交改良与新选育品种不断出现。实际上,牲畜品种都是不断流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保种也是为了保存动物品种的优良特性,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不能改编。我国地方品种中有很多优良特性,但也有不少缺陷。保种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保留缺陷。经过杂交改良,我国几十年来新选育的猪种自北向南主要有三江白猪、哈尔滨白猪、东北花猪(有黑花、吉花、辽花三个品系)、北京黑猪、北京花猪、山西黑猪、沂蒙黑猪、泛农花猪(育成于河南黄泛区农场)、新淮猪、汉中白猪、湖北白猪、上海白猪、湘白猪、赣州白猪等,为畜牧养殖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猪周期卷土重来

     近几百年,我国养猪业的重点地区一直是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的长江流域,品种众多,具有农牧结合,养猪积肥,猪多、肥多、粮多、猪多的特点。而北方和西南山区的猪,适牧性更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粮食生产中心北移,华北平原乃至东北地区在养猪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目前养猪业规模最大、猪肉产量最多的地方是华北的冀鲁豫和长江流域的两湖川渝。

   1949年以后的前30年,我国生猪生产一直在波动中发展,但整体上是肉油的供应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生猪存栏量的波动主要是由于饲料粮供应不足造成的。当然农业集体化后期,肉价每斤只有1元多,甚至不足1元,但已经开始出现生猪暂时性生产过剩,吃“爱国肉”的情况,甚至拿肉票发工资。

   1980年代以后,市场需求有限对生猪生产的反作用显现,开始出现肉价暴涨-存栏数量大增-供过于求-肉价下跌-养殖业亏损,农户和养殖场开始清栏,甚至杀掉能繁母猪,再一次造成生猪供不应求、肉价上涨的猪周期。第一次猪周期出现在1990年前后,90年代初期一公斤肉才五六块钱,养殖业亏损。2000年前后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整个农产品不景气,肉价也很便宜。从2003年起农产品价格开始启动,新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次猪周期,由母猪补栏和成长繁殖规律决定一次猪周期时间持续在5年以上。每次猪周期肉价峰值在30元以上,谷底刚刚达到20元,波动约1/3。

   今年以来,猪肉市场风云激变。上半年肉价长期低迷,养殖业亏损,某些上市的养猪场,亏得要破产。进入夏季以后,由于猪周期的反馈,特别是非洲猪瘟流行,造成生猪存栏大规模减少,猪肉价格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基本上翻了一番,历史性突破每公斤40元的关口,这是历次猪周期的峰值。

    市场的反调节往往对猪周期推波助澜,面对市场的汪洋大海,所有人都是小生产者,永远不会有绝对的理性与绝对的信息去决策,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通常是滞后的,从而产生追涨杀跌。由于决策信息的分散与不对称,人们兴致勃勃的扩大生产、囤积居奇时,通常市场形势也即将反转。这也就是博弈论中的羊群心理、囚徒困境。猪是活动的肉的仓库,在猪周期的最低部,人们往往杀掉能繁母猪,从而加剧市场突然反转。而肉价陡长过程中,由于前期已经严重亏损,为了回本,养殖者往往惜售,寄希望于猪多长几十斤,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从而使当前市场供求进一步不平衡。在肉价高涨时期,政府为了稳定生猪生产的行政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猪存栏规模,为下一次猪周期的波澜起伏做了物质准备。实际上,即使政府什么都不作,面对高利润诱惑,各路资本都来养猪,资本市场上那些股值上千亿的养殖企业,显然已经是大坑。2021年,中国的猪肉价格可能会重新很便宜。

   面对市场波动,大型养殖企业的承受能力反而更低,因为无法承受长期亏损,反而可能推波助澜。自繁自养/农牧结合的家庭中小型养殖场,生产成本低,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更强,即使养猪业不挣钱,也只是将粮食的价值转移到猪身上。在华北农业主产区适度规模化经营,也只有一二十亩地,年产饲料(玉米)在一万斤以上,一头猪需要500斤,一年可以养20头以上的猪,一头猪的纯收入以一千元计算,纯收入约两万元,这还没计算猪粪折合化肥的效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01751.html

上一篇:末次大冰期欧亚人类的庇护所
下一篇:西安城市轴线
收藏 IP: 218.87.12.*| 热度|

16 范振英 郑永军 信忠保 杨正瓴 吴斌 黄永义 冯大诚 毛善成 文克玲 王从彦 张勇 刘钢 李东风 张鹰 马鸣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