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稀土:掌控未来高新技术的钥匙——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已有 5476 次阅读 2012-8-22 09:0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科学院, 未来, 高新技术, 徐光宪

/ 本刊记者 黄晓艳 单晓钊 摄影 / 吕学谦

面对中国稀土分离技术早已领先世界,使我国优质高纯单一稀土产品却大量廉价出口,使稀土资源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中国科学院的资深院士徐光宪心急如焚,亲自奔赴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并联合师昌绪等14 位院士两次向国家总理上书,呼吁对我国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进行保护,呼吁国家加大对稀土生产的宏观控制,限制稀土产量。同时,提出了对白云鄂博的稀土矿藏可持续高效洁净利用的建议,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意见。

为了让中国真正从稀土大国变成稀土强国,为了中国在未来的能源、经济、军事、外交领域占有更多的主动优势,2012 年新春佳节之际,92 岁的徐光宪院士向前来慰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道出了对稀土资源未来的忧心,希望中国能切实保护好稀土这种珍贵的战略资源。同时,他也希望能把国家稀土重点实验室扩大,引进一批经济学家、法律学家和老一代的稀土专家,组织他们去第一线进行考查调研,去倾听稀土企业的心声,把第一手的真情实况向国家报告。

我担心,我呼吁

本刊记者:稀土产业虽然顶着高新产业的名头,但开发稀土引发的污染问题一直广为诟病。您曾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资源特别是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到放射性污染,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矿调查研究。据您了解,目前包头稀土产业相关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怎样,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徐光宪:我国在稀土科研、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但在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尚存在严重问题。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是高新技术和军工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元素。中国得天特厚,稀土工业储量占全世界的46%,居第一位。稀土分离理论和技术世界领先,单一高纯稀土产量占世界的98% 以上。因此英国《泰晤士报》2009 3 9 日曾发表文章,称中国掌控着世界未来新技术的钥匙。

我国稀土主要集中在内蒙白云鄂博的主东矿,占全国稀土资源的84%。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世纪50 年代苏联帮助包钢建厂时,错误地决定把宝贵的稀土(钍、铌等)和铁的综合矿(主东矿)当做铁矿来开采。稀土的利用率只有10%,钍的利用率为零。在铁炉碴等处要浪费15%,其余75% 进入尾矿坝的已是200 目的细粉,由于底层没有防渗透漏的措施,带放射性钍的200 目的细粉随湖水流失很严重。又由于湖面不平,在干旱时期,部分尾矿细粉就暴露在空气中,被风吹跑,所以流失和污染环境非常严重。中国地质科学院最新的估计是流失了至少17%

当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的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叶渚沛曾建议:用含铁量为33.15%(与主东矿的34% 十分接近,但含稀土仅1%,钍仅0.0064%的西矿来代替含稀土5%6%,含钍0.032%0.038%的主东矿。西矿的惟一缺点就是矿藏分散在几个平方公里的矿区,要用大卡车把矿石运到选矿厂,主东矿则比较集中,可以把矿石直接传送到选矿厂。当初的短视加上过分重视苏联专家的建议,所以造成现在的稀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

白云鄂博主东矿原有矿石6 亿吨,到2011 年底已开采31400 万吨, 尚余28600万吨,目前仍以每年1200 万吨的速度在开采,如不紧急叫停,珍贵的资源将在24 年后开采殆尽。加上其他的稀土矿藏也被过分开采,所以中国稀土储量由1959 年占世界46% 已下降到现在的23%(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的估计值,见《经济日报》2012-6-21)。如不在2013 年停止开采主东矿,中国将在24 年后成为稀土小国。美国的Mountain Pass 稀土矿,已封存多年,一直享用中国的廉价稀土。当中国变成稀土小国,中国被迫将掌控未来新技术钥匙交给美国,稀土价格将上升100 倍以上。那时即使中国的GDP 超过美国,也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将受到严重挫折。这是我最最担心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4908-604664.html

上一篇:2012年8期目录
下一篇:光环已褪尽 蛰伏待新生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3 苏力宏 张冠军 傅蕴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