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秸秆制作有机肥最新技术;蚯蚓养殖全过程技术细节

已有 12761 次阅读 2014-2-27 15:56 |个人分类:有机栽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蚯蚓, 秸秆利用, 秸秆还田, 蚯蚓养殖, 蚯蚓人工养殖

秸秆制作有机肥最新技术

一、制肥场地的选择。制肥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背风向阳处,一年四季均可露天制作。

二、制肥材料的准备(以1吨干秸秆为例)。①作物秸秆1000公斤。②饼粉20公斤。花生饼、豆饼、棉籽饼、菜籽饼等均可,无饼粉可用10公斤尿素代替。③肯德绿快速发酵菌剂1公斤。

三、制作方法。①把作物秸秆(如玉米秆)用粉碎机粉碎或用铡草机切断,一般长度以1-3厘米为宜(麦秸、稻草、树叶、杂草、花生秧、豆秸等可直接使用发酵,但粉碎后发酵效果更佳)。②把粉碎或切断后的秸秆用水浇湿、渗透,秸秆含水量一般掌握在70%左右。③用20公斤饼粉同1公斤菌种拌匀,用手均匀地把拌有菌种的饼粉撒在用水浇过的秸秆表面。用铁锹等工具翻拌一遍,堆成宽2米、高1.5米、长度不限的长条,用塑料布盖严即可。

四、秸秆腐化过程。①升温阶段:从常温升到50℃,一般只需一天。②高温阶段:从50-70℃一般只需2天。③降温阶段:从高温度降到50℃以下,一般10天左右,此时秸秆制肥过程基本完成,肥料可直接施用。

五、秸秆肥腐熟标志。⑴秸秆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湿时用手握之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⑵腐熟后堆体比刚堆时塌陷1/3或1/2。

六、秸秆肥的施用方法。⑴秸秆肥一般用作基肥,可潮湿施用。做追肥应覆土。半腐熟的肥料施用于生长期较长的作物,腐熟度高的秸秆肥施用于生长期较短的瓜果蔬菜等作物,沙性地用半腐熟的肥料,黏土地最好施用腐熟度高的肥料。⑵秸秆肥中有机质十分丰富,氮、磷、钾养分较为均衡,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是各种作物、各种土壤都适宜的常用肥料,具有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

1.主持人;节目的开始,您先给我们讲一下农作物秸秆都包括哪些?

专家:作物秸秆既包括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稻谷、高粱、等)的秸秆,也包含花生、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秸秆。据统计,我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6亿吨,其中粮食作物的秸秆占绝对优势。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农作物作秸秆为农用燃料的比例越来越小,用于工业用途的也只占8%,大量作物秸秆不能利用,甚至成了占地的垃圾。所以,目前秸秆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制约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

2.主持人:田老师,目前老百姓习惯怎样处置农作物秸秆?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专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秸秆利用方式如作为燃料、饲养家畜等,逐渐被人们放弃。而科学的秸秆利用方式和意识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并直接导致露天焚烧。

焚烧秸秆有许多危害,首先它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刺鼻的烟雾气味会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二是焚烧秸秆若遇上四五级风的天气,很容易引发田间大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三是焚烧秸秆更加严重的危害是对土壤的破坏,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平衡,土壤的物理性质被改变,加重土壤板结,还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将会受到影响。

3.主持人:就秸秆处理的问题,各级政府都采取了哪些办法呢?效果如何呢?

专家:为了解决秸秆堆积、焚烧问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加大了研究各种综合利用技术的投入,建设了各种利用秸秆的示范工程;另一方面,采取了禁烧秸秆的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目前焚烧秸秆行为依然很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秆变成“废物”的区域越来越扩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变废为宝,进一步研究探讨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

4.主持人:目前秸秆的综合利用都有哪些方面呢?

专家:各种作物秸秆都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就能源、饲料和肥料这些领域分别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如秸秆还田,栽培食用菌、造纸、编织、生物质能的制造等,都是综合利用秸秆的有效途径。今天我主要讲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也就是作物秸秆堆肥技术。

5.主持人:田老师,请您介绍一下秸秆堆肥技术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专家:首先,利用秸秆堆肥技术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得到更新、补充和积累,同时,秸秆分解时所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弱酸可溶性磷酸盐,大大提高了它的有效性。另外,因土壤肥力的提高,蓄水保墒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很适宜蚯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利于土壤进一步熟化。

其次,它可以增强保水能力。秸秆打碎还田后,既能增加降雨入渗,又能减少太阳辐射引起的土壤水的扩散、汽化和棵间蒸发,对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增加了土壤的松散度,防止了土壤板结。目前,绝大部分地区一般仍采用地面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由于水流的冲击和水的渗实作用,常常破坏表层土壤结构,使地表板结,空隙减少,影响土壤通气性。而施用秸秆堆肥以后,增加了土壤的松散度,减少了地表径流,防止了土壤板结。

第四,抑制杂草的生长。由于作物秸秆堆积在土壤表层,减弱了光照强度,影响了杂草的光合作用,加之秸秆对杂草的机械压力作用,会抑制杂草的发芽率和生长势,减少了田间杂草的生长量和生长强度。因此,会抑制杂草的生长。

6.主持人:田老师,您再给我们介绍一下作物秸秆堆肥技术有哪些优点?

专家:这一技术的优点是:

(1)方法简便。干、鲜秸秆、杂草均可堆制。

(2)就地堆制,不需加土,省时省工省力,而且升温快,腐熟快,一般3天后堆内温度即可达到50~70℃,鲜秸秆14天,干秸秆18~20天即可腐熟,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均可堆制,且不需翻堆,一次成肥。

(3)在秸秆堆积、腐熟的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杀死杀伤大部分病菌和害虫,减轻病原基数,降低虫口密度,还可以产生一些有益微生物,从而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如小麦的根腐病、纹枯病,西瓜重茬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同时也减轻了虫害和草害的发生。还具有解决重茬、固氮、解磷钾、改善农作物品质等多种功效。另外,根据实验资料报告,如果每亩做为基施施入250千克秸秆有机肥,其肥效相当于100千克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和20千克的硫酸钾,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可减少化肥用量的40%~50%,降低土壤和农作物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积累。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作物秸秆有效利用上的难题,而且解决了长期使用化肥所引起的日益严重的农产品污染问题,很适合在农村大范围推广。

7.主持人:各种作物秸秆堆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什么呢?

专家:利用秸秆腐熟剂堆肥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加速作物秸秆腐烂,提高堆肥的温度、速度、缩短堆肥的周期,一年四季均可生产,并且操作方便、省工省时,同时堆肥的养分含量也比较高。

8.主持人:作物秸秆堆肥技术具体是怎样进行实施操作的呢?

专家:我们首先来介绍适用于麦区的高温堆肥技术。对于小麦产区,收获后正是夏季高温多雨的季节,也正是秸秆堆肥的大好时机。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选择场地。选择闲散的坑塘、水沟。如果选择平地,要在四周垒出30厘米高的土埂,以防跑水。

(2)处理秸秆。堆制前将秸秆用水浸透,干秸秆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1.8,使秸秆的含水量达到60%~70%,这是堆肥成败的关键。

(3)用料及配比。按1吨秸秆配1千克秸秆腐熟剂(如“301”菌剂、腐秆灵、化学催腐剂、“HEM”菌剂、酵素菌等)、再配施5千克尿素(或200~300千克腐熟的人粪尿),以满足微生物发酵所需的氮素,合理调整碳氮比。

(4)堆制方法。一般分3层堆积,一二层各厚60厘米,第三层厚40厘米。层与层之间和第三层上均匀地撒上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的用量比自下而上为4:4:2。堆宽一般要求为1.6~2米,堆高1.0~1.6米,长度以材料多少和场地大小而定,堆好后用泥封严。20~25天即可腐烂使用,而且质量好,有效养分含量高。

9.主持人:由于季节、气候条件不同,玉米秸秆的堆肥技术应有别于小麦的堆肥技术吧?

专家:对,在很多环节是有区别的。表现在7个方面

(1)选好堆肥地点:在漫长的冬季里,气温一直很低,为了加快秸秆的发酵速度,堆制场地最好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四周夹上障子。这样既能提高环境的温度,又能防止牲畜和畜禽的破坏,保证秸秆肥的堆制质量。

(2)搞好玉米秸秆处理:先把玉米秸秆用铡草机或铡刀切成3~4厘米长,也可用粉碎机进行粉碎,但不要粉得过碎,然后用人粪尿或稀释的畜禽粪汤进行浸泡,以浸透为宜。

(3)原料配比要适当:堆制玉米秸秆肥,原料配比很关键。一般配制方法是:7 份切碎的玉米秸秆、2份畜禽粪、1份人粪尿;或是切碎的玉米秸秆、土、牲畜粪、人粪尿,配制比例为6:1:2:1;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秸秆和水的比例都应以1:3 为宜。

(4)选择适宜的堆制方法:把备好的原料用足量的水浇透后拌均匀,在平地或粪堆上进行堆制,如气温在0℃以上时可用热水引温,低于0℃时要点火引温。先在堆底土上堆一车马粪,在马粪中间扒个坑,坑内放些干柴点燃,然后再压上 20厘米左右的秸秆,见到冒烟后再盖上一层马粪,待堆的各处都透白霜或冒热气时,再往堆的四周添已拌好的配料。一次添料不可过多,哪里透出白霜就往哪里添料,不透霜不能添料。同时,要做到尽量堆大堆,以保持温度,加快发酵速度,堆高一般为1.5米左右。

(5)严格控制堆内温度:堆后7天左右开始发热,不久将会出现高温。在发酵期间温度应控制在50~60℃,这对微生物分解纤维细菌活动最为有利。如果温度超过70℃时,这种细菌活动就会停止。因此,在堆制时必须先将玉米秸秆浸湿、吸足水分,软化秸秆组织,便于微生物浸入进行分解活动;并且一些养分也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可加速秸秆的发酵腐熟速度。当然,也要防止温度过低,过低时会拖延发酵的时间。在降雪后要及时扫除堆上的积雪,防止秸秆堆表面结冰,而降低堆内温度。

(6)为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玉米秸秆肥的腐熟过程,就是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秸秆腐熟的快慢与秸秆微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堆制时要适当加入一些人粪尿或碳酸氢铵,增加碳氨之比,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堆制后10天左右翻倒一次,以后每隔7天倒一次,共倒3~4 次。翻倒的作用主要是使原料混拌均匀、受热一致和流通空气,保证好气性微生物活动繁殖快,促进秸秆腐烂,缩短堆腐时间。

(7)及时调节堆内的酸度:堆内的微生物适宜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进行活动,当酸度过大时,可适量加入少量的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堆内的酸度,保持微生物活动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堆制的玉米秸秆肥,经过25~30天就可达到黑、烂、臭的质量标准。

由于大豆和薯类也大都在秋季收获,它们的秸秆堆肥方式可参照玉米秸秆堆肥技术,或者与玉米秸秆一同进行。

10.主持人:我国还有很多地区种植水稻,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水稻秸秆的利用技术呢?

专家:好。在水稻收割后将稻草铡成10厘米左右的段,均匀撒在田面上,一般情况下,水稻秸秆的用量均为5550千克/公倾,再将生物菌剂MTS22.5千克/公倾+水375千克/公倾喷散到土壤表面的秸秆上, 再撒施适量化肥,一般每公倾施纯氮60~90千克,纯磷 30千克及适量钾肥,或施用相应的配方肥料。用机械或牲畜旋耕的方法混于15厘米耕层内。要做好肥水管理工作。插秧后 5~7天开始追肥、耕田、治虫等大田管理工作。做到浅水勤灌,适时烤田,在分蘖初期及盛期各耕田一次,以便增加土壤通透性,排除稻草腐烂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冷凉地区的水稻秸秆还田过程中,利用生物菌剂可加速秸秆腐烂速度,促进秸秆中营养元素释放,在生物菌剂作用下,秸秆中速效磷大量释放期提前1个月,速效钾释放量增加1倍。

11.主持人:那么,蔬菜类的秸秆采用什么样的堆肥技术呢?

专家:蔬菜秸秆的堆肥技术其实与同时期收获的小麦或玉米秸秆的堆肥技术类似,其步骤可参考我们刚刚讲解过的内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油菜秸秆为例,综合各项指标以及从能耗和成本角度考虑,把油菜秸秆剪切为 5厘米的长度,秸秆晾到七成干,与人或畜禽粪便进行混合,堆肥发酵效果最佳。

12.主持人:田老师,您刚才在讲各种秸秆堆肥技术时,都提到了腐熟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秸秆腐熟剂都有哪些?特点和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专家:市场上常见的几种秸秆腐熟剂:

(1)301菌剂。301菌剂。是中国农科院驻菏泽专家顾问组于1990年11月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成功的堆腐秸秆快速还田新技术,用“301菌剂”堆腐的麦秸肥有机质达30%~35%,比常规堆肥法有机质含量高出1倍。传统的堆肥法只能在夏末秋初进行,采用“301菌剂”除寒冬季外其他季节都可以堆肥。按每亩施用250千克秸秆肥计算,需用“301菌剂”1.25千克。

(2)腐秆灵。腐秆灵是广州佛山金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具较强的分解和发酵能力,可大大缩短秸秆及需经堆沤发酵腐熟的禽畜粪、饼肥等有机物的堆沤时间,减少臭味,增加肥效。它可使堆肥温度迅速提高,并保持较长的高温(55~70℃)时间,起到高温速腐,杀灭病原菌、虫卵和草籽等作用。用其水沤秸秆能快速腐解,不影响后作的适时整地和插植,解决了早稻收后稻草直接还田的难题。可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存状态,加强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起到供肥、改土、降毒、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作用。使作物返青快、分蘖早、生势强健,最后达到增产目的。长期使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3) MTS菌剂、酵素菌。MTS菌剂是日本能源有限会社微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复合生物菌剂,富含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利用果胶质,对农作物秸秆和残茬有促腐熟作用。

酵素菌是由韩国引进,中韩合资生产的复合活菌制剂,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固化而成。该产品可分解农作物残茬,增强土壤中微生物活力,提高地温、改良土壤。与用于堆沤秸秆腐熟的其他微生物制剂相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由复合菌群组成,益菌种类多,优势互补好,功能多;二是好氧发酵,与其他厌氧微生物发酵相比,被分解的有机物等产生许多对植物有益的物质;三是对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分解发酵能力,堆制发酵温度可达50℃以上,纤维素分解率达20%以上。

(4)化学催腐剂。化学催腐剂是根据一些有益微生物营养的要求,选用有关化学药品配置成含有定量的氮、钾、钙、镁、铁、硫、钠、氯等营养的化学制剂,能有效地改善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定向加速钾细菌、氨化细菌、磷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繁衍活动,加快秸秆的腐烂,提高了堆肥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有效养分含量。

化学催腐比常规堆腐的好处是:一是升温快、腐熟快,鲜秸秆20天左右,干秸秆20~30天就能腐熟;用化学催腐剂腐解小麦秸秆,15天左右即可还田。二是堆肥养分高,相当于一般土杂肥的2~3倍。如果土壤连续施用堆肥,可大大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主持人:好,听了田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作物秸秆堆肥技术就是将农作物秸秆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微生物菌种、催化剂等原料,发酵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构造简易的二氧化碳交换机对农作物进行气体施肥,满足农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同时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抑制病虫害,并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该技术方便简单,运行成本低廉,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适用于从事大棚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农户应用。

来源:广播教育中心。

 

蚯蚓养殖全过程技术细节介绍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 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 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7.5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0.02%、0.1%、0.4%、0.8%、1.6%的食盐溶液中,置于0.01%、0.02%、0.04%、0.08%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食盐度为0.8%和1.6%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靠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试验证明: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尽管没有眼,但全身被有感觉细胞,以口前叶及首数节分布较多,腹面则全无.它对光十分敏感,能辩别强光与弱光。其感受范围从紫到绿,最敏感的是蓝光。蚯蚓用通过蓝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3小时后即死亡。用通过橙色滤色片的日光照射二, 三天后才死亡。蚯蚓怕直射光,强光下十分钟即死亡。

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蚯蚓系杂性动物,家畜,工农副业,公共场所的许多有机废弃物均可作为它的饲料。它喜食蛋白质,糖分多的食物,特别喜食腐烂的东西;不喜食生的和含单宁, 酸质多的食物。食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

蚯蚓的繁殖率和蚓粪的成分,如赤子爱胜蚓, 以牛粪,马粪或泥炭为食物的,与以垃圾,麦秸,堆肥等为食物的相比, 其产卵数后者为前者的1/10,差别很大。日本配制蚯蚓饲料是以碳素为依据(即饲料,有机物中碳和氮的比率),氮源主要是蛋白质(分解后成为氨基酸,尿素,氨);碳源主要是纤维素,淀粉,糖类,他们的经验是碳素率以20-30%为好。


   第一节    饲料的调制及投喂

1、饲料的消化与利用

蚯蚓有发达的消化系统和强大的消化能力(这与蚯蚓消化管道中有大量帮助消化的微生物共生是分不开的),使蚯蚓吃下的饲料能充分得到消化和利用。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料的调制是关键工作。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也体现在质量上。无数事实已证明,不同的食物对蚯蚓产出蚓茧的数量和繁殖的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用牛粪来饲喂蚯蚓比以粗饲料和稻草来喂养所产出的蚯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几十倍。说明以腐烂或经发酵后含氮丰富的动物有机粪料比含氮少的植物有机食料能更快促使蚯蚓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其效果是最佳的。

2、饲料的种类

蚯蚓主要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只要是无毒的、酸碱度不过高或过低、盐度也不过高,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蚯蚓的饲料(但是,蚯蚓一般不吃生长着的植物有机体)。任何畜禽粪便、酿酒、制糖、食品、制纸和木材等加工的有机废料,如酒糟、蔗渣、锯末、麻皮、废纸桨、食用菌渣等;垃圾、生活有机废物(如蔬菜下脚、剩余饭菜、米汤、废血、鱼的内脏等),以及昆虫的幼虫、卵、动物。
 
蚯蚓不大吃太酸、碱、涩、苦、辣的饲料,在自然界里,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例如赤子爱胜蚓类的大平2号多选食发酵腐熟的畜粪、堆肥、蛋白质、糖源丰富的饲料,尤其是腐烂的瓜果、香蕉皮之类具有甜香味的食物,更易被其选食。

3、饲料发酵加工与发酵的条件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以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基础饲料是蚯蚓长期栖息和食取的基本饲料;添加饲料是作为蚯蚓的补充饲料。无论是基础或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都必须进行加工,如将植物秆秸进行切碎以利发酵,剔除饲料中的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和对蚯蚓有毒、有害的物质。

饲料发酵的方法比较多,但一般多采用堆沤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大规模进行。但在堆沤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依靠好气性细菌来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使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发酵速度。

第二,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在堆沤饲料时,应当保持湿润,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是喜欢潮湿的环境。饲料发酵最适当的水分为60%~80%,即以手紧握饲料,指逢滴水为宜,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再拉出,看插入部分是湿润为好。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到饲料分解发酵的速度。当饲料堆里的水分含量达80%~95%时,就有利于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50%~75%时,适宜于真菌和好气性纤维菌的活动和繁殖,有利于饲料的分解木质素;当水分在10%时,各项细菌的分解作用就停止。可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饲料发酵完成后,也需要补充适当的水分,以防止饲料因干燥而引起硝化(生成氨而挥发掉),但也不能补充水分过多,以防氮素流失。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所以一般保持饲料湿润即可(含水量在50%~60%)。

第三,在发酵饲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微生物的数量和营养。通常在饲料中,碳素和磷钾等均有,并以有足够的含量。对于微生物最缺少的是氮素。一般的做法是加入“EM”有效微生物菌种补充饲料中的微生物数量,同时加入适量的尿素以补充氮源。

第四,在饲料发酵的过程中还应当特别注意饲料堆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微生物分解饲料的效果。一般饲料堆的温度保持在20~65度左右为佳,所以冬季时应该考虑到饲料堆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遮盖物。如果堆得太薄或太小,就难以保温,让饲料充分分解发酵腐熟。

4、饲料发酵的生化过程

饲料发酵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将有机质逐渐分解。其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前熟期(糖类分解期);当饲料堆的温度达到20~40度时,有机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首先被细菌分解,随之细菌就大量繁殖生长,料堆的温度也逐渐上升,达到60度时,低温细菌就会被高温细菌代替。此阶段被称为前熟期。

第二,纤维素分解期;当饲料堆内的温度上升到70度时,好气性细菌和放线菌大量繁殖活动,饲料内纤维素外围的一层木质素壳遭到细菌的破坏后,纤维素紧接着被分解为有机酸。这个时期系高湿低温发酵阶段,含水分大约70%之间,纤维素细菌开始分解纤维素,经过半个月左右,再翻堆1次并补给水分。这一过程是在厌气的条件下进行的。此阶段被称为纤维素分解期。

第三,后熟期(木质素分解期);当温度由80度下降到60度时,木质素被乳酸菌与蘑菇菌等分解发酵成为黑褐色的碎片。木质素被分解在发酵过程,各种微生物交互出现,死灰,这时微生物数量趋于衰减,微生物遗体也是蚯蚓的好饲料。此阶段被称为木质素分解期,也就是进入了此过程饲料就已经发酵完成。

5、实例操作方法

由于不同的饲料所含营养成份以及碳氮比不同,不同的蚯蚓对饲料的取食,消化吸收率也不同。因此,为了养好蚯蚓,必须根据上述情况,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俗称配方)。做到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减少运输及成本,饲料尽量多样,营养搭配合理,同时选用饲料混匀后要充分发酵,提高熟度和利用率。

配方实例:

①牛粪50%,纸浆污泥50%;

②牛粪100%或一切禽畜粪混合100%;

③牛粪、猪粪、鸡粪各20%、稻草屑40%;(注:鸡粪需要先用来养蛆后或放置1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养蚯蚓,否则蚯蚓会全部逃走或死掉。〕

④玉米秸杆或稻草、花生杆、油菜杆单一或混合40%,猪粪60%;

⑤马粪80%、树叶烂草20%;

⑥猪粪60%,锯末30%,稻草10%;

⑦有机垃圾70%,畜粪30%;也可全部用垃圾100%。

⑧各种粪类60%,甘蔗渣40%;等等。

饲料的调制:

①发酵:以配方②来做例子,将牛粪或一切混合禽畜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到6成干左右。
接着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可以采用圆锥形、长方形、半圆柱形堆法,每堆一层(厚10—15厘米)粪料就淋300到500倍的“EM”一次,如此重复铺4—7层,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4—5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温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要约15天),则要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并再加入“EM”和尿素稀释液),以后每隔5天翻一次,一般翻2—3次即完成了饲料的发酵工作。但草类一定要挖坑或集堆渗透沤制腐烂才可使用,以避免第二次发热。

②饲料的pH值检测调节和营养剂添加。

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例如:动物排泄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对蚯蚓饲料的pH值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它接近中性,以适合蚯蚓生长。

当pH值超过9时,可以用醋酸、食醋或柠檬酸作为缓冲剂,添加时为饲料重量的0.01—1%(重量比),可使pH值调至6—7,添加量太少,效果不大;然而超过1%则会使蚯蚓产茧率急剧下降。

当饲料pH值为7—9时,也可用0.01—0.5%(重量比)的磷酸二氢铵,可使饲料pH值调至6—7。但不可超过0.5%,否则也会导致蚯蚓茧生产量的下降。当饲料的pH值为6以下时,可添加澄清的生石灰水,使饲料的pH值调至6—7。

还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作为检测饲料发酵程度的简易途径:一是感官法,饲料通过堆沤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的分解,这时凭人的感官即可看出饲料是否发酵腐熟,发酵好的饲料,其色泽呈黑褐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二是试喂法,将发酵好的饲料取一部分放上一撮蚯蚓,经过1~2天的饲养,如果蚯蚓都钻到饲料中自由取食、栖息、无异常反应,就证明这一批饲料已经发酵完成,无任何问题,可以大量投喂。

不过饲料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并且有少量的有害气体会溶解到饲料中或游离在饲料之间的间隙里,所以在投喂之前必须将原先覆盖的保温农膜揭开,并把摊开饲料1~2天以利有毒的气体挥发掉。如果采用的饲料是含有化肥或农药之类的有毒物质,最好在发酵前和发酵完成后,将它们堆起来,然后用清水从头部冲淋喷洗,直到堆底有水流出为止。饲料科学的配比,是提高养殖蚯蚓产量最有效的出路。

过去,人们也知道尿素可以作蚯蚓的氮源,但添加量一直局限于0.01—0.2%(重量比)。采用醋酸等调节PH值的方法后,尿素的添加量可增至1%,这为氮源不足的饲料的利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如养殖蚯蚓来说,1克尿素相当于2.88克蛋白质,这一发现,为加快蚯蚓的生长和产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再有,本技术在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了一倍,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

6、饲料的堆放与投喂

蚯蚓养殖之前得把饲料堆放好,即做好饲养床。如果是采用木箱等植物容器养殖的,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木箱等透气性的植物容器里,放料的高度为20~45厘米。如果采用平地养殖,先将已经发酵好的饲料在平地上堆成宽40~60厘米、高20~50厘米的规格,呈半圆柱形,长度不限。

饲料的投喂一般有轮换堆料法、表面投料法、侧面补料法、下层投料法和穴式补料法。其中比较好的为表面投料法和侧面补料法以及下层投料法。

表面投料法也称上添法,就是把饲料盖铺在原有已被蚯蚓吃完的饲料上,每10—15天进行一次。此法适用于补料,当观察到饲料已经粪化时即把新饲料撒在原饲料上面,厚度以5-10厘米厚为宜.此法投料方便,缺点是新料中水分渗入原料床内,会造成底部水分过大,而且逐次投料将蚓茧埋入深层不利孵化。

侧面补料法也称侧喂法,将原饲料集中一边,空出的地方加入新饲料.1-2天后,成蚯蚓逐步转入新饲料中,待大部分成蚓进入新料时,将蚓粪取出过筛,此法操作简便,能把成蚓与幼蚓分开,便于养殖与孵化分头进行。

下层投料法也称下投法,此法适于新设饲料床,即将新料铺入殖床内,若用此法补料,可将原料铺新饲料上面.此法优点是原饲料在上部,有利于蚓卵孵化和通风透气,刮取粪便也方便

蚯蚓的养殖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

(1)盆养 可用花盆(23厘米 20厘米)来养殖,先在盆内装1/3菜园土,再加入0.5-1千克腐熟的牲畜粪,拌均匀,浇水后,放入种蚓50条,经常浇水保持湿润,水分含量为60%左右,上面可用花盆倒过来盖在上面,大约两个月左右,蚯蚓就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盆养殖,每2个月可分盆1次。

(2)箱养 蚯蚓可利用旧木箱(40厘米 60厘米 20厘米)养殖,箱内先装入10厘米厚的菜园土,然后再入10厘米厚的腐熟的马粪或牛粪,还可掺入20%的木屑。饲料水分60%,浇水后放入蚓100-200条,养殖2-3个月后,出现大量幼蚓后,即可分箱养殖。蚯蚓养殖箱可作为家庭有机废物垃圾箱,可将烂番茄烂菜叶,西瓜皮直接投入箱内,利用蚯蚓处理有机废物,化废为肥,蚯蚓粪无臭无味,可用来栽各种花卉和疏菜等用。

(3)砖池养殖 在室内外均可利用砖池养殖蚯蚓,砖池长2米 宽1米 0.2米,在养殖床内,放入腐熟的牲畜,秸杆堆肥,并可加入20%木屑,拌匀后,浇水使饲料含水分60%左右,然后放入种蚓1000-2000条,当蚯蚓产卵,孵化出大量幼蚓时,可采用分段加入新料诱蚓分池养殖。

(4)平地堆肥养殖 平地堆肥养殖蚯蚓,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腐熟堆肥的宽度为80-100厘米,长度2-3米.浇水使饲料水分在60%-70%之间。接种蚯蚓1000-2000条,3个月左右,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及时进行分池养殖。一般可一个月加料一次,保证有足够的饲料才能繁殖得快。江西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采用此法,大量繁殖蚯蚓。经过过1年零8个月的时间,繁殖330万条(引种时为70条),可见繁殖率之高。

(5)地槽养殖 地槽养殖蚯蚓,可选择在房前屋后,势高不积水的地方,挖1条地槽,宽1米,长3-4米,深度为30-40厘米,底层可入10厘米厚堆腐的树叶或秸秆,并加入20厘米腐熟的牲畜粪,拌匀后,调节C/N比例,浇水后,每平方米放入种100-200条,表层可用麦秸和稻草覆盖,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并注意防止鸡吃食,以免影响蚯蚓繁殖。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可分段分收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

(6)地里养殖(双重利用) 地里养殖蚯蚓,可以选择靠近水源的自留地里进行养殖,同时种植蔬菜,饲料作物等。其畦长2-3米,宽60厘米,中间挖一条宽20厘米,深20厘米的沟。然后将腐熟的牲畜粪或农家肥施入沟中,浇水后放入种蚓,每平方米200条,表层可用麦秸或稻草覆盖保湿,当蚯蚓大量繁殖后,即采收成蚓,作为家禽的蛋白饲料。第二季蚯蚓沟与农作物地交换位置,在饲养过蚯蚓的地带种植作物,在种植作物地带同样挖沟施肥养殖蚯蚓,经过长期反复试验后,这块土地就会被蚯蚓改造成为肥沃的良田,目前,海安县采用饲料地里养殖环毛蚓(青蚯蚓).

(7)架式养殖(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蚯蚓,一般采用木架或铁架,层次分4层,每层可放塑料箱或木箱2只(箱长65厘米 宽46厘米 高15厘米).箱内放入7.5千克腐熟的饲料,含水分在60%-70%之间,接种种蚓300-500条,蚯蚓产卵繁殖大量幼蚓后,即行分箱养殖. 这种方法成本较高,适于工厂养殖。
  蚯蚓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动物,常年钻在地下吃土,疾病很少,只有几种病,而且这几种病都是人为造成的,都是环境条件或饲料条件不当而造成的“条件病”。这些病只要调整一下环境条件就可以解决,几乎不用药物治疗,现介绍如下。

1、饲料中毒症

发现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这是新加的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这时要迅速减薄料床,将有毒饲料撤去,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蚯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就可以适应了。

2、蛋白质中毒症

如发现蚯蚓的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悚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这是由于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3、缺氧症

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而造成蚯蚓缺氧症。其原因有如下几点: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②、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③、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这样此症就可得到解决。

4、胃酸超标症

在发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粘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这说明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处理方法是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

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这是因为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而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蚓体出现痉挛状结节,变粗而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而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如在畜粪堆附近喷过农药,蚓床上浇了污染的水,在蚯蚓暂养育壮处曾堆放过化肥、农药,运送蚯蚓的容器接触过有毒物品,以及暂养蚯蚓放在薄膜上又不漏水,喂的饲料太潮,蚯蚓生活的环境过份潮湿,气温高时出现蚓体变白,少数死亡。如因毒害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多次喷水,让有害物质随水洗掉,还要勤添精饲料米糠、麸皮等;室内暂养蚯蚓发病,则要搬离。如因过份潮湿造成蚓体变白,可添加发酵过的干畜粪或精饲料,与原有潮料和蚓粪拌和,并将薄膜取出,如发现已有少数死亡,即搬入蚓床饲养,以使尚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壮。
   部分农药对蚯蚓有毒杀作用,但蚯蚓对大部分农药不太敏感。当土壤中残留某些农药时,蚯蚓还能生存,当蚯蚓吸入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后,就会在其组织内富集。另外,蚯蚓还能富集某些重金属,如在靠近公路的土壤中,蚯蚓体内镉、镍、铅、锌的含量非常高。
   
如把这些蚯蚓去喂动物,则会引起动物病变或死亡,所以在选择养殖场时,不要选在喷施过大量农药的地方,也不要选在某些工厂、矿山附近或公路沿线,这些地方往往因灰尘、废水、废气或矿渣的影响,使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另外,也不要喂喷过农药的饲料,如农田或果园喷洒过农药的青草、落叶等。
    防治方法:

①禽畜粪经高温发酵杀灭各种寄生虫及卵;
   
②活蚯蚓在开水中烫2分钟,然后拌入饲料或采用猪粪喂的蚯蚓不喂猪而喂禽等办法阻断传布;
   
③养殖蚯蚓几年后,蚓床内会产生白色线虫,状似刚孵出的幼蚓,不易辨别是何种线虫,可采取引诱法,用旧马粪纸在泔脚水中浸几分钟,一块块铺在蚓床上,待一二天线虫爬上吃食,便取出马粪纸烧埋掉,气温在15~20℃时诱捕较宜。
   
和其他动物一样,蚯蚓也有敌害。主要有田鼠、家鼠、鸟类、蛇、蟾蜍、蛙类、蝼蛄、蚂蚁等。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网围:购密眼网,网宽一米多,网的二边均用塑料粗线加固,在网的下面间隔扎小树条或竹枝,埋在养殖场四周土中6~8厘米深,上面扎在桩上。此网可防蝼蛄等钻入,也可防鸡鸭进去啄食。蝼蛄对蚯蚓的危害很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蚓床下有时每平米多达几十只蝼蛄,它春季做窝产卵,窝内会有几十粒卵呈灰色有深褐色斑点,不易破碎,所以见有鸡蛋大小的蚯蚓饲料块,要仔细检查,发现有蝼蛄卵,一定要全灭之。
   
(2)药物:蚂蚁以食蚯蚓卵茧及小蚯蚓为主,多雨季节蚁窝受淹,便爬入较高的蚓床生活繁殖,所以见到蚁窝即要消灭。预治方法是购买蚂蚁药(即养蚕室内用的),拌匀后一匙三包。用废旧薄膜三面包好,一面畅开使药味慢慢散出,放在养殖四周略高处,用砖、瓦片压住,间隔70厘米左右放1包,1年用药2~3次即可防止蚂蚁进入蚓床。至于蟾蜍及鼠,以捕捉为主,离村远的可用鼠药。

1.蚯蚓的采收 在养殖蚯蚓形成规模,进入生产阶段后,幼蚯蚓刚好长大成熟(每条约0.3-0.4克,蚯蚓头部出现一个环的时候),就要添加少量的新鲜饲料以提高蛋白质含量让蚯蚓得到催肥,一般再饲养1~5天后就要马上把蚯蚓分离出来进行利用。否则再养下去,蚯蚓虽然还会生长,但此时的蚯蚓吃得多,长得慢,很不划算。就象我们养猪一样,猪长到100公斤时就要出售,否则再养下去就不划算。蚯蚓不仅如此,而且在饲料供应不足时,蚯蚓身体还会变小,让人感觉达不到产量。所以,在蚯蚓生产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分离利用时期是提高经济效益很重要的一环。

(1)补料和清粪:当饲料被蚯蚓吞食一个阶段时间后,1个月左右,要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新饲料。不然,养殖的蚯蚓会逃逸,或者逐渐消瘦。因此,及时给蚯蚓补料可以促进蚯蚓生长和繁殖。补料一般在清粪后进行,蚯蚓一般由上而下取食,粪排泄在面上长期堆积,对蚯蚓生长繁殖不利,应及时消除。当面上的蚓粪厚达3-5厘米时,即刮取蚓粪,同时可进补充新料。投料数量和换料时间,以蚯蚓的日摄食量为准,大约是蚯蚓体重的80%。

(2)收取成蚓,调整蚯蚓养殖密度:当蚯蚓长大至体重400-500毫克时,养殖密度每平方米超过1.5万条的时候,可通过收集成蚓来调整养殖密度,以利扩大繁殖。

(3)蚯蚓的收获 当床内蚯蚓大部分体重已达400-500毫克时,且每平方米密度达1.5-2万条时,即可收取一部分成蚓.其收取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水取法 利用蚯蚓怕水淹的特点,用大量的水灌入土块或土坑,迫使蚯蚓爬到地面上来,然后加以捕捉.收捕完毕,迅速将水排干,以利蚯蚓继续养殖. 省采用水取法,在2小时内,收获饲料地里的蚯蚓175千克(约7万条)。饲料地里养殖蚯蚓,适合用此法。

②、光取法 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将养殖蚯蚓的容器,放到阳光照晒,蚯蚓钻入底部聚焦成团,然后将容器翻转倾倒,即可收集到成团的蚯蚓。

③、诱捕法 将蚯蚓喜欢吃的饲料装入带孔的容器内,放入蚯蚓养殖床,蚯蚓的嗅觉很灵,大约7天后可收取大量蚯蚓。

④、筛取法 将养殖床内的蚯蚓和蚓粪分批倒入在直径为3毫米的筛上,振动过筛,蚓粪,卵包和幼蚓通过筛孔漏下,然后收捕筛上的成蚓。

⑤、电热收取法 可用理发师用的电吹风机,来回在养殖床和容器上吹动,由于热风和声音的影响,蚯蚓往底层钻,然后逐层刮出蚓粪,或倒转容器,均可收取大量成蚓。

⑥、向下翻动驱赶法
      在养殖床表面,用多齿耙疏松表面的床料,等待蚯蚓往下钻后,用刮取表面的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捕成蚓的目的。采用此法收取,效果很好,这种方法简便,一人一天可捕集蚯蚓150千克。

合理采集蚯蚓可使全年蚯蚓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原则是抓大留小,即将多数已性成熟的蚯蚓采集出大部分,采后保持合理密度才能提高繁殖基础。采集方法:
   
(1)手抓(可戴塑料手套)或用定制铁质扁刺小钉耙。将多数蚯蚓已性成熟的蚓床表层铲出放在薄膜上,堆高50多厘米后,用耙多翻动几次,蚯蚓受到刺激就一直向下部移动直至薄膜,将表层蚓粪及饲料(有卵茧)逐渐取出搬回撒布在蚓床上,最后将采集到的大部分大蚯蚓过秤暂养。
   
(2)雨后采集:夏秋季气温较高,在雨后早晨,把蚓床表层密集之蚯蚓,连同蚓粪及饲料采集至室内或棚内暂养;
   
(3)暂养育壮:是1年内经常性的工作,短期暂养,1平方米可暂养蚯蚓10~20千克,按气温高低掌握暂养密度,要取蚓床上的饲料及蚓粪撒5~8厘米厚,每天用水拌湿的精饲料喂1次,多喂要变酸生霉,还要勤添发酵好的畜粪。
   
2.蚯蚓的加工

(1)、地龙干

   将蚯蚓用温水泡,洗去其体表粘液,再拌入草木灰中呛死。去灰后,用剪刀剖开蚯蚓身体,洗去内脏与泥土,贴在竹片或木板晒干或烘干。

(2)、蚯蚓粉

   将鲜蚯蚓冲洗干净后,烘干、粉碎。

(3)、蚯蚓浸出液

 取鲜蚯蚓1千克,放入清水中,排净蚯蚓消化道中的粪上。洗去蚯蚓体表的污物,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加入250克白糖,1~2小时后,用纱布过滤。滤液经高温高压消毒,置冰箱内贮存备用。
   七十年代,蚯蚓作为一种神奇的生物资源,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美国、日本、德国等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养殖的研究,因是研究阶段,产品未研制出来,深加工没有跟上,至使我们养的蚯蚓只能喂鸡或扔掉,但经过八十、九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探索,蚯蚓产业终于形成了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蚯蚓成了用途很多,市场很大的新兴产业。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蚯蚓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全身都是宝”。

1、食品工业

蚯蚓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肪酸、核酸及其衍生物、游离氨基酸,还有微量元素、钙、磷、铁、钾、锌、铜及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达65—70%,远远高于鸡蛋和各种肉类,其中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是人类理想的营养来源,是高营养保健食品,而且是纯绿色食品,可以制成罐头、香肠等美味佳肴。世界各国吃蚯蚓的人群在急骤上升,一些先进国家蚯蚓食品异军突起,年贸易额达二十亿美元,每年正在以25%的速度递增,仅美国就有二百多种蚯蚓食品,我国也正在研制供出口的蚯蚓食品。我国吃蚯蚓食品之风已经开始,有专家预测说:可能有一天蚯蚓将成为人类的主要肉食,市场之大不可估量。

2、医药工业

蚯蚓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记载,用蚯蚓可配制四十多种中药,用蚯蚓粪也可配制二十多种中药,近年来我国医药科研部门,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蚯蚓的医药研究又有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经过十余年努力,用现代技术从蚯蚓中分离提取出溶栓新药,成功地开发出被国内外认可的首个抗栓溶栓新药——百奥蚓激酶胶囊,突破了抗栓药物不能口服的禁区,生产了血栓病特效药。

南京用蚯蚓生产的龙津胶囊是血栓克星,还有北大、清华、陕西等地蚯蚓药品相继问世,作用各有不同但疗效都十分显著,蚯蚓药物有抗癌、溶解血栓、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衰退等很多病症。  

3、日用化工

蚯蚓分泌液有抗衰老,保护皮肤湿润,使皮肤充满活力等功能,是化妆品的好原料,可以制成洗发香波、洗面奶、护肤霜等高级化妆品。该类产品具有增白、润肤、消炎、抗晒、保湿、消斑、抗衰老、去屑、止痒、护发等作用。

4、饲料工业

蚯蚓含蛋白质为70.5%、含脂肪7.9%、糖类14.2%、还有大量的维生素、生物碱等,其蛋白质中含有多种畜禽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含量最高,精氨酸是花生2倍,是鱼蛋白的3倍,色氨酸是动物蛋白的4倍,牛肝的7倍,蚯蚓也是很多水产养殖品种的活饵料。蚯蚓粉是各种畜禽养殖的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5—10%的蚯蚓粉,畜禽生长速度可提高30%左右,喂蛋鸡可提高产蛋率17—25%,用蚯蚓喂甲鱼可增产20%左右。对虾产卵率可提高51%,成活率可提高30%,蚯蚓粉是各种畜禽动物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产蛋、产卵、催奶必不可少的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养殖,市场需求量正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大。

5、肥料工业

蚯蚓粪是钱不是土,随着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商场的日益扩大,蚯蚓粪成了必不可少的、无可代替的高效有机肥料,蚯蚓粪呈黑色细小颗粒状,属中性有机肥,含氮2.6%、含磷2.8%、含钾2.1%、有机质25—35%,在植保土肥行业应用较多,它具有干净、卫生、无异味、通风透气性好,保水、保肥性好,肥力持续时间长、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快、无污染环境等特点。

据中国科学院质检中心对蚯蚓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它颗粒均匀,无味、卫生,保水透气功能比一般土壤提高了3倍,氮磷钾含量较高,17种氨基酸,含有机质40.2%,有益菌每克20万—20000万个,用蚯蚓粪生产的粮、菜、棉、油、茶、药、苗木、花草不仅肥效高,抑制有害菌和病害能力强,还可提高土温、保水、保肥。实践证明:施过蚯蚓粪的农田土质松软,农作物根系发达,蚯蚓粪经过微生物发酵,能形成高档生物肥给农民节省大量农药、化肥,生产的农产品符合绿色标准,蚯蚓粪既改良了土壤又节省了农药化肥,既提高了产量又生产出绿色食品,真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般养殖蚯蚓的土地经过三年就可变成高效丰产田。据美国科研人员估计:每亩园土中放100万条蚯蚓相当于每年常雇3个老练园丁(每天轮作8小时),也相当于10吨肥料施入土地,这100万条蚯蚓相当于3个劳力和10吨肥料的价值,可见蚯蚓粪的肥力和改造土壤的能力很好。入世以来巨大的绿色食品的消费空间给蚯蚓粪这种生物肥的生产和利用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市场。

6、环保工程

蚯蚓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清理有着巨大的功能。最近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清理基地将在首都北京海淀区建成,蚓激酶系列产品及蚯蚓工业工程也将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这标志着小蚯蚓在我国将被培育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在农村大量的农作物秸杆焚烧和各种畜禽粪便对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利用蚯蚓就可以净化环境,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人们若能充分利用好蚯蚓,对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将起到非等寻常的卓越贡献。

7、 蚯蚓的综合利用--蚯蚓氨基酸产品开发

蚓体的综合利用按应用层次可分为直接利用的初级层次、蛋白质层次和氨基酸层次,把蚯蚓蛋白进一步水解可制取复合氨基酸,即得到更深层次,更为广泛的用途。

(1).蚯蚓液的加工工艺与营养价值分析

蚯蚓消化道内有10多种蛋白水解酶如蚯蚓纤溶酶等,这些蛋白酶类对蛋白质有较强的水解活性,可使蛋白质发生水解作用。合作方的中国农大,利用此特性通过数次实验得到加工工艺:蚯蚓预处理--酶解--蚯蚓原液--去杂灭菌--蚯蚓氨基酸原液-系列产品,该方法使蚯蚓体内酶保持较高活性,把蚯蚓体蛋白水解成可溶性小分子活性多肽和氨基酸,从而得到较高营养价值的蚯蚓液,以此为基础生产含有活性酶、活性肽等活性物质的营养液和叶面肥。研制出的利用蚯蚓自身蛋白水解酶酶解制备蚯蚓液的加工工艺和调控条件技术。工艺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蚯蚓体蛋白的水解产物分析:83-85%为游氨基酸,15-17%为短肽或小分子蛋白质。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查新结果,研制出的利用蚯蚓自身蛋白水解酶酶解制备蚯蚓肽的方法及所建立的蚯蚓活性成分的定量诱导方法在国内外均为首创。蚯蚓植酸酶和抗菌肽均为国内外的首次发现与证实。

--------------------------------------------------------------

表1 蚯蚓液氨基酸分析(g/l)

氨基酸名称    碱解氨基酸含量   酶解氨基酸含量  备注

天冬氨酸      9.5        5.9

苏氨酸       5.0        4.3       同一批

丝氨酸       4.7        3.1       样品用

谷氨酸       3.7        10.4      瑞典产

甘氨酸       4.5        2.7      1030

丙氨酸       9.3        6.0       自动定

半光氨酸      1.9        1.2      氮分析

缬氨酸       6.4        5.4       仪测定

异亮氨酸      3.2        3.0       蛋白质

亮氨酸       4.5        4.7       含量为

酪氨酸       4.4        9.4      9.39%

苯丙氨酸      5.2        3.2

赖氨酸       7.5        7.2

组氨酸       3.2        1.8

精氨酸       8.3        5.5

脯氨酸       3.6        2.1

总量        90.5        80.1
--------------------------------------------------------

表2 蚯蚓液矿物元素含量分析(mg/l)

元素名称    含量      元素名称      含量
 
    钾       990        锌         6.9

铁       330        锰         3.27

钙       330      铜        1.08

钠       310         硒        0.3

镁       110       铅         0.3
---------------------------------------------------------

表3 蚯蚓液维生素含量分析(mg/l)

名称          含量

维生素A    13.46

维生素B1   54.65

维生素B2   83.06

维生素E     31.64

维生素C     292.0

(2).蚯蚓复合氨基酸系列产品的开发

依据蚯蚓液的理化特性和上述的营养价值,并参照鱼、猪、鸡等的营养要求,研究开发出了蚯蚓液作为营养补饲、抗病防病和诱食剂的可能性,发现:蚯蚓中的氨基酸组成与畜禽及鱼类等体内组织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相仿,并且水解产物中含有抗病和促进动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的活性多肽,根据营养学理论,如果将各种必需氨基酸以最适宜的比例投喂动物体,则能得到最高的利用效率,故采用蚯蚓作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动物能充分的吸收,极大促进生长;而且其氨基酸中谷氨酸占10%(味精中的鲜味是谷氨酸),氨基酸种类齐全,可使养殖动物肉嫩鲜美,品质提高;另外首次发现蚯蚓体内含有高活性的植酸梅,植酸梅能显著提高单胃动物饲料中矿物元素的消化吸收,这从机理上解释了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促进幼畜生长发育;还证明了蚯蚓体液含有广抗菌谱的抗菌物质,并首次分离纯化出一种抗菌肽--酸性四十肽,它是蚯蚓体液抗菌组分之一。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的抗病保健作用与之有关。因此,蚯蚓体液开发前景广阔。目前,作为补充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的添加剂中氨基酸螯合盐是公认的动物的理想的饲料添加剂,但由于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价格较贵,在生产中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合作方利用蚯蚓自身酶,以酶法水解蛋白后,与金属螯合反应,并以吸附剂百分之百利用螯合反应液,能耗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原料丰富。同时依据蚯蚓液的抗菌特性和营养丰富的特点,研究开发出了新一代的蚯蚓氨基酸叶面肥和氨基酸农药。

1)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液

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液主要技术原理是根据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元素、诱食因子及有效的抗菌成分和未知因子的特性,采用科学的提取方法并参照动物的营养需要和消化特点,研制出具有营养强化、抗病保健和诱食作用的仔猪、鱼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仔猪、鱼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的营养成分含量为:游离氨基酸≥80g/l,小分子活性肽≥5g/l,铁≥330mg/l, 锌≥6mg/l, 铜≥1mg/l,硒≥0.3mg/l,VA ≥13mg/l,VB1 ≥50mg/l,VB2 ≥80 mg/l,Vc ≥250 mg/l。急性毒性实验和保质期检测对大白鼠、猪等试验动物未见异常。保存两年后,氨基酸等主要成分未见显著变化。研制开发的动物用复合蚯蚓营养保健液应用于生产中,试验仔猪早开食2-3天,35天断奶重8.87千克较对照提高了16.5%,平均日增重提高17.8%,仔猪成活率达97%,仔猪黄白痢发病率下降了15-20个百分点,饲料成本下降20.8%;试验鱼壮健、活动力强,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亩均净产鱼种1739.3千克,提高17%,鱼平均尾重提高了20.4%,亩均获利增加19.7% 。

2)氨基酸肥料

以蚯蚓酶解产物复合氨基酸,在适当的条件下螯合镁、锌、锰、铁、钼、硼等中量、微量元素,同时酌量添加氮、磷、钾常量元素所得的植物营养氨基酸肥料,具有多种功能:

①含有蚓体水解液18种氨基酸。由于其以分子状态穿过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内,易被植物吸收,肥效快。另外,氨基酸对植物的营养贡献不只是提供氮源,还对植物的生理代谢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氨基酸,具有减轻植物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

②含有必需的微量元素。这是由于微量元素的作用是参与许多酶系统的活动,酶在植物体的生理活动中起到触媒的作用,虽然含量很少,却非常洗跃,对植物叶绿素和蛋的质的合成、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所以它与常量元素(N、P、K、Ca、Mg、S、Cl)同样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植物缺乏微量元素,常会引起生长不良,造成农作物减产或品质低下,甚至颗粒无收。诸如:植物缺铁会发生"黄叶病";果树缺铜会发生"枯枝病";禾谷类缺锌发生"白苗病";缺硼的油菜会造成"开花不结实"等。所以80年代以来,微肥的制造方法从单一元素向着多种元素复配的方向发展。

③含有稀土元素(镧和铈等)。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稀土元素能强烈刺激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加速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

④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氨基酸络合螯合态形式存在,容易被植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⑤含有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对内可使络合态稳定存在,对外具有润湿作用,便于吸收植物营养物质。

通过在北京、河北等地的蔬菜基地,对西红柿、黄瓜、茄子、青椒等四种作物进行了肥效对比的应用试验得出,其效果明显。表明复合氨基酸肥料具有增产效果好的特点,可以进行规模生产。

3)氨基酸农药

对试制的氨基酸药肥液的杀效果进行了初步试验,其结果为可使生长在蔬菜叶上的蚜虫于一周左右时间内全部干死。因此,适合于进一步的开发研究。

蚯蚓粪可改变土壤空气流通,加速微生物繁殖,有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可增强保水、保肥性,防止土壤流失;能吸着盐基成分起交换作用,防止过量化肥的使用带来的危害,能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供植物利用;与其它化学肥料混合使用,肥效长久;对植物、人、畜无害,还可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虫抵抗力;抑制植物土传病害,改善作物品质,恢复作物的自然风味。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3942112010;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382-771510.html

上一篇: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附录);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治
下一篇:枣裂果病;枣龟蜡介壳虫;提高奶牛产奶量
收藏 IP: 211.140.2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