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森林可持续经营;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立地造林;沙漠化防治;抗旱保水造林;油松经营;经济林有机栽培;全生态经营;数学生态学;近自然林业

博文

省干旱所指派专家赴河北魏县考察杨树团状造林及林下经济情况

已有 3450 次阅读 2012-5-22 14:30 |个人分类:学习考察与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河北, 张连翔, 杨树栽培, 团状造林, 适度聚集式栽培模式

省干旱所指派专家赴河北魏县考察杨树团状造林及林下经济情况

 

201258-12日,受卢国珍副所长指派,省干旱所张连翔教授、步兆东教授亲赴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实地考察了杨树团状造林和林下经济情况。在魏县林业局刘振廷教授等4人全天候陪同下,考察取得圆满成功。

刘振廷教授系我国县级林业系统为数不多的2级教授和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专家。多年以来,刘教授始终对杨树团状造林情有独钟,并安排了大面积造林试验,取得可喜成果;由他主编的《杨树团状造林及农林复合经营》和《林下经济种养殖南》专著已于20121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

无独有偶,刘振廷教授的杨树团状造林与我所张连翔教授早些年就提出来的“适度聚集式栽培”如出一辙,说明他们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通过多年对自然界动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的持续系统研究,给我们以这样的启发:既然种群的空间格局是一个物种表现在种群水平上的最优的生态对策和进化对策,是一种混合的“ESS”,显然,不同格局类型下的拥挤程度是不同的。按照系统思想和物极必反原理,均匀型格局和高度聚集型格局并非属于不同的范畴,而是一个系统整体的两端。因此,在一个稳定的系统里,每种生物种群总是保持着适度的拥挤而不选择两端,否则,必定另有缘故。因为种群个体间保持间隔,虽然可以减少对需求生存的竞争,但也失去合作所带来的优点。自然界动植物种群之所以首选“聚集格局”,就足以证明聚集带来的好处必定远远大于其负面效应。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人工造林时总是人为地设计成规则株行距呢?这种“均匀格局”式的设计一定有它的不合理性存在,至少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启发下,张连翔等(1989-2009)大胆地提出了“适度聚集式栽培”新模式,亦即一改传统的规则株行距设计理念,在不减少单位面积栽植株数的前提下,采用每穴24株成丛植入的办法,其增产性已分别在沙棘嫩枝扦插育苗和刺槐造林实践中获得证实,至少对高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有人在“樟子松一穴双株造林试验研究”中证实:一穴双株造林优于单株造林,既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又降低造林成本50%;双株造林的林木在各林龄阶段,其树高、胸径和蓄积均高于单株造林者,等等。类似的现象在农业上也相继获得证实,诸如小麦穴播、水稻抛秧和玉米大垄双行等的增产效应,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对此,张连翔教授曾大胆地做出推论:这种现象可能广泛存在于单种作物栽培之中,一个具有“绿色革命”意义的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正待我们去研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自然的进化程度及其智慧都远在人类之上,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规律并尊重它、学习它,而不是相反。

细说起来,刘振廷教授与我所张连翔教授的网上交流已有数年之久,这次面识,双方皆有相见恨晚之感觉,有叙说不完的共识。客观地说来,“适度聚集式栽培”为杨树团状造林找到了理论根据,杨树团状造林则从另一侧面为“适度聚集式栽培”模式提供了佐证。考察期间,双方一拍即合,决意共同开展“适度聚集式栽培模式的创立及其应用研究”,并互赠专著及技术研究资料和宝贵试验数据。

此次考察,非但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更增进了友谊、交结了朋友,可为一举多得。

 

 

 

 

博主简介: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382-573752.html

上一篇:张连翔教授林业科研工作简述
下一篇: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经济林新树种——黑果腺肋花楸
收藏 IP: 211.140.246.*| 热度|

1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