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集:龚胜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龚胜生 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博文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地理研究

已有 7009 次阅读 2007-12-8 23:59 |个人分类:医学地理

 

 

 

内容提要中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殷商时代,疟疾是中原地区的主要流行病,西周以后,疟疾流行更趋频繁,对疟疾的病症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疟疾流行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疟疾猖獗是盘庚弃奄迁殷的直接原因,周武王死于恶性疟疾,春秋战国时期,疟疾流行甚至迫使诸侯逃往他国或放弃战争计划。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先秦两汉时期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该时期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虽然是恶性疟疾的潜在发生区,但由于土著人口十分稀少,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疟疾主要是在来自北方地区的军队中流行。

 

关 键 词疟疾流行;疟疾分布;先秦两汉时期

 

发表刊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489494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按蚊(Anopheles)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其流行范围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流行历史则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漫长古希腊称之为“沼泽的热病”[1]中国早在距今35003000年的殷商时代也有了疟疾流行的记载[2]直到现在全世界仍有20亿人处于疟疾的危害之中每年报道的病例达1.1亿个其中约100200万人死于该病成为发展中国家人们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规划中所包括的7种传染病中疟疾位居第二[3]疟疾现在虽已不再对我国人民的健康构成主要危害但依然是我国季风地区最广泛流行的传染病[4]

疟疾由按蚊携带的疟原虫(Plasmodium)引起在全球380个按蚊种中5060个可以携带致人疟疾的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 virax)、卵形疟原虫(P. ovale)、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只能在19以上生存其它3种疟原虫只能在16以上生存所有疟原虫生存的温度最适值在2230℃之间湿度在50%60%以上[5]4种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在中国境内自古以来即有流行其中恶性疟原虫引起恶性疟称“瘴”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引起间日疟称“三日疟原虫引起三日疟称“疟疾的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00年来“瘴”(恶性疟)的分布范围有逐渐向南萎缩的趋势[6]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疟疾是当时人类的主要死因其流行与分布状况是研究中国疟疾分布变迁的底图弄清它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与危害

1.疟疾的流行

(1)殷商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在安阳殷墟中共发现15万余片甲骨其中323片有卜病内容已释读出疾病20多种不过这些疾病大多以人体部位命名只有极少数能反映疾病的症侯与病因如疟、疥、蛊、龋、蛔、疫等[7]显然这些已有专称的疾病应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性疾病也就是说疟疾是殷商时代的主要流行性疾病之一唯其如此人们才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疟秉枣”即以枣治疟的经验[8]流行性疾病在当时统称为“疫”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关于“疫”的记载其中相当部分应是疟疾的流行因为当时人类卫生条件极差遭受蚊虫叮咬是常有的事感染疟疾的机会也非常多

(2)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30002200)中原地区人口密度增大疟疾流行较殷商时期更趋频繁不仅有关疟疾的记载多了起来对疟疾的病症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西周时期疟疾的流行有两部反映其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做了概述《周礼·疾医》说“四时皆有疠疾”而“秋时有疟寒疾”指出一年四季都有疾病流行而疟疾主要流行于秋季《礼记·月令》说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病疟”也指出疟疾主要在秋季流行

至于春秋时期《左传》载鲁襄公七年(566)十月郑子驷“以疟疾赴于诸侯”昭公十九年(523)“夏许悼公疟”昭公二十年(522)冬十一月“齐侯疥()期年不瘳”[9]齐侯为齐景公,《晏子春秋》曰齐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10]。定公四年(506)春三月晋国“水潦方降疾疟方起”[11]以上记载表明公元前6世纪中原地区疟疾从春三月到冬十一月流行几乎全年都有流行疟疾的长期反复流行必然地要促使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地去征服它到战国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多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成书于公元前34世纪的《山海经》并非医学著作但它两次提到治疗疟疾的药物其《东次四经·北号山》言有一种树“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中次六经·阳华山》载苦辛草“其状如楸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该时期中原地区的疟疾仍主要流行于秋季《吕氏春秋·孟秋纪》所言孟秋“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12]与《礼记·月令》如出一辙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距今22001800)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医学水平提高了对疟疾性质的认识也进步了《淮南子·时则训》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基础上对疾病与气侯的关系做了综述重申了“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的观点《释名》和《说文解字》两部文字著作则对疟疾的病证与名称的由来做了阐释《释名》说:“疟酷虐也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13]。《说文》说:“疟热寒休作从疒从虐”,“二日一发疟”有热疟”[14]。该时期疟疾的广泛流行也为医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当时几乎所有的医学文献都有关于疟疾的记载,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成书于公元前168年以前)中记载了疟疾及其治疗的药物张仲景(公元150219)《伤寒杂病论》已将常山(Dichroa febrifuga)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15]。《黄帝内经》更是全面总结了秦汉及其以前人们对疟疾的认识《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16]它的问世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今本《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前者24后者12两者各81但各篇主要阐释基本理论极少论述具体疾病只有《素问》专设了《疟论》、《剌疟论》两篇[17],不仅论述了疟疾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而且对疟疾的分类与治疗做了具体解释。如《疟论》指出疟有二日一发之疟有多日一发之疟有先寒后热之寒疟有先热后寒之温疟有热而不寒之瘅疟;《剌疟论》将疟分为足太阳疟、足少阳疟、足阳明疟、足太阴疟、足少阴疟、足厥阴疟、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胃疟等12种。在先秦两汉时期所见诸多疾病中没有哪一种像疟疾一样受到医家如此的重视也没有哪一种能象疟疾一样研究得如此精透尽管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按蚊所带疟原虫是疟疾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如果不是经常而广泛的疟疾流行为医家提供丰富而必要的实践机会他们对疟疾的认识绝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而完全可以肯定疟疾是先秦两汉时期最主要的流行性传染病。

2.疟疾的危害

在世界早期历史上疟疾是人类死亡的大敌它的猖獗曾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亡[18]。在中国早期历史上疟疾同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先秦两汉是汉字形成的时代当时疟疾的危害可从“疟”字的结构与寓意中略见一斑。“疟”是的简写”是一个会意字从疒从虐而“虐”字从虍象虎足抓人本意为残暴[19]可见疟疾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释名》即谓疟为“酷虐”之疾所以在古汉语中“虐”可通假为“疟”。

(1)商周时期。疟疾的肆虐在商周历史上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一件是盘庚迁殷之事。自商汤王灭夏桀后商的都城曾经迁徙过多次直到盘庚将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后才固定下来因此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迁徙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是黄河的泛滥其实并非这样《尚书·盘庚》明言这次迁徙是“惟涉河以民迁”如果是因为黄河水灾迫使的迁徙盘庚及其臣民为什么偏要涉过黄泛区向北迁而不向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江淮之间迁徙呢显然这是解释不通的。实际上疟疾猖獗才是盘庚弃奄迁殷的直接原因。《盘庚》说得很清楚迁都之原因是“殷降大虐”这里“殷”即勤“虐”通“疟”即经常性的大规模疟疾流行的痛苦是盘庚迁殷的根本原因。当时科学水平低下大规模的疾病流行往往被认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故《盘庚》下文接着又有“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先后丕降与罪疾”“自上其罚汝”“崇降不祥”数语这些显然都是指疾病流行丝毫没有牵扯到黄河泛滥上去。安阳较曲阜偏西2.5个以上经度偏北0.5个以上纬度气侯相对凉爽干燥疟疾的危害应相对轻些可以说盘庚迁殷是明智的选择。尽管殷并非是一个没有疟疾流行的地方但毕竟是轻多了因此终殷之世并没有再发生迁都之事。还有一件是周武王之死《尚书·金滕》说周武王灭亡商国后的第二年“遘厉虐()疾”而死周武王可能是死于恶性疟疾而且可能是先年征商过程中所感染。周武王作为最高奴隶主贵族尚且不能逃脱疟疾的厄运普通兵士和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疟疾流行之严重也可想而知了。

(2)春秋战国时期。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疟疾依然显得十分可怕如郑子驷因国内发生疟疾跑到外国去躲避;许悼公患疟疾不治而死;齐景公由间日疟发展成慢性疟诸侯国派人前去慰问;晋侯因为国内流行疟疾而拒绝蔡侯请求攻打楚国的要求。由于这些患者都是各诸侯国的国君是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政治人物因而疟疾的危害并非只是一人一身的健康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像他们这样的人物尚且免不了疟疾的折磨也就无怪乎人们将疟疾视为如虎般吃人的酷虐之疾了。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人口迅速增加疟疾流行的危害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所以受到《释名》、《说文解字》、《素问》、《伤寒杂病论》等众多文献的重视。然而尽管该时期由于医学水平的提高对疟疾的治疗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疟疾依然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流行性疾病直到三国时期,《列异传》中还有“疟神祠”的记载[20]。由于疟疾的长期危害该时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落后于黄河流域的事实显得十分明瞭。在该时期的几次南拓过程中征战兵士都遭受了疟疾流行的沉重打击如西汉中汉武帝时征伐闽越《汉书·严助传》称“南方暑湿近夏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东汉初征伐交趾《后汉书·马援传》称“军史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二、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地理分布

1.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1)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是先秦两汉时期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也是该时期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前面提到的奄(曲阜)、齐(临淄)、北号山(山东半岛北部)在山东境内(安阳)、许(许昌)、郑(新郑)在河南境内;周(西安)、阳华山(华山)在陕西境内;晋(新绛)在山西境内另据《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大将军景丹从洛阳护驾皇上到怀县(河南武陟)也得了疟疾[21]。上述地方正是该时期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1)。实际上《礼记》、《周礼》、《吕氏春秋》、《释名》、《说文解字》、《黄帝内经》等文献对疟疾的记载也都是以中原地区为写作背景的。

(2)中原以北地区。中原以北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和内蒙古草原这些地区由于气侯干寒疟疾罕见流行历史上基本为无疟区。先秦两汉时期只有内蒙古草原东端一次外源性疟疾流行见诸记载《东观汉记》云:“邓训迁护乌桓校尉吏士尝大病疟转易致数十人”[22]。这是东汉北部边防军中发生的一次疟疾流行其疟原虫系中原地区的兵士携带而来。乌桓山在大兴安岭南端乌桓校尉约在今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已达44°N附近这大概是该时期疟疾流行的最北地区(1)

1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疟疾分布与人口密度图

2.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侯为疟原虫的发育和疟疾的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土著人口十分稀少且具有一定的免疫力疟疾大多呈散发状态只有局部不具免疫力的人口骤增时(如军队)才有大规模的流行。不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该时期是恶性疟疾的潜在发生区而且疟疾发生的时间长因而疟疾对该区域人类的健康与社会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间日疟和三日疟在黄河流域流行所造成的危害。正由于此以致当时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3]

(1)长江流域。关于先秦两汉时期长江流域疟疾的流行《搜神记》载远古颛顼(传说中五帝之一)有三个儿子死后都成了传播疾病的疫鬼其中一个居住在长江传播疟疾[24]。传说可不必信但长江流域很早就有疟疾流行却是确凿无疑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疟疾的记载;此外《后汉书·五行志》所载湖北、湖南、贵州、江西、浙江、江苏发生的疫灾中都不排除是疟疾流行的可能。

(2)岭南地区。岭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较长江流域更为原始落后土著人口中的疟疾流行不见记载疟疾的流行主要发生在从北方而来的兵士中且主要是被称为“瘴”的恶性疟疾。《汉书·严助传》称福建一带“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死者十二三”;《后汉书·南蛮传》称“南州温暑加有瘴气至死者十必四五”;《后汉书·马援传》称公元4144年征伐交趾时“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此外《汉书·南粤传》载广东公元前181年发生的“暑湿大疫”也很可能是恶性疟疾的流行。

三、结论

疟疾是人类早期历史上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中国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秦汉时期被视为酷虐之疾。先秦两汉时期疟疾的流行一方面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如促使商王盘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到河南安阳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南方地区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于北方地区;另一方面又剌激了医家对疟疾病因及其医治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疟疾医学理论《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两篇疟疾专论《疟论》和《刺疟论》就是完成于这一时期。

疟疾流行与气侯和人口密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气侯较现在温暖温润可以满足各种疟原虫生存需要加之人口稠密疟疾易于传播因而成为主要疟疾流行区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由于人口稀少疟疾较少流行。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该时期疟疾流行分布的北界约在44°N附近的西辽河流域。



[1]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第55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  史兰华《中国传统医学史》第22~2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第559页。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3]  Philippe H. MartinMyriam G. Lefebvre《疟疾和气侯:疟疾潜在传播对气侯的敏感性》,《人类环境杂志》1995年第4期第200页。谭见安《健康、环境、发展当代医学地理的主题》,《地理学报》1994(专辑)713页。

[4]  聂树人《医学地理学概论》第515页。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5]  Philippe H. MartinMyriam G. Lefebvre《疟疾和气侯:疟疾潜在传播对气侯的敏感性》,《人类环境杂志》1995年第4期第200页。

[6]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第304~316页。

[7]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第119~12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史兰华《中国传统医学史》第4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

[8]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第17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史兰华《中国传统医学史》第65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

[9] 《十三经》第1303页,第1506页,1513。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10] 《二十二子》第55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 《十三经》第156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12] 《二十二子》1356136164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 []张玉书《康熙字典·疒部》第862855854页。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14] []许慎《说文解字》第15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15]  史兰华《中国传统医学史》第22~50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

[16]  马伯英认为成书于前239~179年间的汉初,姜志平认为它产生于战国时期,后经秦汉医家综合整理而成,前种观点新出,后种观点通行。

[17]  《二十二子》第914~91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8]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第57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335页。武汉:古籍书店,1983年。

[20]  []李昉《太平御览》卷743《疾病部·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1]  []李昉《太平御览》卷743《疾病部·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2]  []李昉《太平御览》卷743《疾病部·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3]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第304~316页。

[24]  []干宝《搜神记》卷16,第427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1-12289.html

上一篇:“非典”流行的地球伦理学思考
下一篇:隋唐五代时期疫灾地理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