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集:龚胜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龚胜生 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博文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地理分布及其长寿区的形成原因

已有 5791 次阅读 2007-12-8 23:47 |个人分类:医学地理

 

内容提要:百岁老人比率及其地理分布是判断长寿区的重要指标长江上游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呈空间集聚型分布成都平原自古以来为长寿老人集中区川渝地区的百岁老人比率在地理分布上总体上由西向东递减而呈梯度型分布其中川西北高原和成都平原百岁老人比率最高为我国长寿区之一川西北高原为“高原山地型长寿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高寒气候对山地居民生长期的延长、社会环境闭塞和食物结构简单对山地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严酷条件下自然的优胜劣汰对人口结构的作用等成都平原为“平原丘陵型长寿区”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经济相对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崇尚儒学文化。

 

词:长寿区;长寿原因;百岁老人;川渝地区

 

发表刊物:《华中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498-503


一、川渝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

在重庆直辖市成立之前川渝地区即四川省当时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川渝地区人口为99 713 246占全国人口的 9.93%, 其中百岁以上老人379, 占全国百岁以上老人总数的 9.9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川渝地区人口为107 218 310占全国人口的 9.48%其中百岁以上老人826占全国百岁以上老人总数的 12.36%从绝对分布看, 川渝地区百岁老人的地理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分布很不均衡,集聚型分布于盆地中部

1、图2显示川渝地区百岁老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区这里地势平缓海拔高度在1500以下系岷江、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所围成的平原丘陵地区是四川盆地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盆地外围山区特别是东西两翼山区由于人口稀少只有很少的百岁老人分布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百岁老人也相对集中于川西北边缘高原和川西南攀枝花地区显然川渝地区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形态是多中心集聚型

2.总体分布特征比较稳定,古今空间变化不大

1、图2还显示1990年与1982年相比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分布总体上没有多少变化岷江嘉陵江之间依然是百岁老人集中区现代情况如此历史情况怎样3系据光绪《四川通志·祥异》所载清朝康熙-嘉庆1750-1810年)年间93位长寿老人其中女性42男性5180-9941100岁以上52最高年龄为109的所在地绘成3也清楚地显示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初川渝地区的长寿老人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地区

3.成都平原自古以来是长寿老人集中区

当然川渝地区百岁长寿老人的分布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比较图1、图2和图3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局部变化如现代百岁老人甚少的达州、梁平、资阳等县市18世纪后半叶却是长寿老人集中之地而现代百岁老人较多的乐山地区18世纪后半叶其长寿老人却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可能与人文环境变迁有关也可能与历史记载本身的缺陷有关有待进一步探索比较例外的是无论图1、图2还是图3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嘉陵江、长江三角交汇区历来都是长寿老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其中成都平原尤其明显说明成都平原自

1 1982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分布

2 1990川渝地区百岁老人分布

3 17501810川渝地区

长寿老人分布图

4 19821990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分级图


古以来就是长寿老人集中区。

二、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的空间差异

百岁老人绝对数量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口绝对数量的空间分布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往往也是百岁老人较为集中的地方但是 判定一个地方是否是长寿区除要看它寿老人的绝对数量有多少外还要看它长寿老人的相对比率有多高而且后者的权重还要大一些所谓“长寿区”是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人口比率较高的地区[1]一般而言预期寿命的高低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营养状况的影响而百岁老人比率的高低主要反映了自然环境条件地域差异的影响[2]。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年全国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为3. 80 川渝地区约等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九位1990年全国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为5. 91川渝地区为7. 70跃居全国第六位从川渝地区内部看各地的人口长寿水平并不一致其百岁老人比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1.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梯度分布规律

在地级空间尺度上,川西北高原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在10. 0以上,川西平原大多在6. 010. 0之间,川中盆地在4. 06. 0之间,川东山区则降至4. 0以下。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川渝地区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超过20. 0的县级单位,1982年有色达(97. 64)、阿坝(91. 46)、德格(76. 91)、得荣(71. 17)、若尔盖(56. 55)、巴塘(45. 74)、盐边(40. 53)、甘孜(38. 98)、石渠(36. 53)、壤塘(35. 51)、白玉(28. 80)、金川(28. 79)、道孚(23. 96)、乐山(23. 05)、灌县(22. 42)、青神(21. 65)等16 个;1990 年有色达(59. 44)、阿坝(58. 83)、乐山五通桥区(50. 68)、彭山(47. 95)、乐山市中区(45. 03)、黑水(35. 04)、若尔盖(34. 77)、德格(33. 62)、丹棱(32. 67)、犍为(30. 78)、新津(29. 67)、乐山沙湾区(28. 56)、洪雅(27. 90)、井研(27. 05)、石棉(25. 71)、白玉(25. 29)、通江(24. 44)、平昌(23. 99)、普格(23. 01)、理塘(22. 83)、邛崃(22. 73)、道孚(22. 67)、盐亭(21. 26)、荣县(20. 98)、夹江(20. 78)、重庆南岸区(20. 76)、青神(20. 65)、巴中(20. 52)、都江堰(即灌县, 20. 42)、峨眉山市(20. 18)等30 个,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川西地区。图4显示,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梯度分布。这种寿命梯度和自然地势梯度大致相似,可能反映出自然地域分异对寿命地域分异的制约。

2.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是我国的长寿区

1 显示,无论1982年还是1990年,甘孜州、阿坝州、乐山市、成都市、绵阳市都是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最高的地区。这5个地区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1982年在7. 0以上,1990年在12. 0以上,分别为川渝地区平均水平的1. 6倍和1. 8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 6倍和2. 0倍。其中乐山、成都、绵阳三市还是百岁老人绝对分布集中的地市,这里集中了川渝地区1/3以上的百岁老人。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是我国的长寿区。

川西北高原和成都平原成为长寿区已有悠久历史。川西北高原的大雪山、岷山和邛崃山区在公元12世纪时是“夷人”聚居的地区,据历史记载,当时那里气候酷寒,即使是盛夏时节,冻冰也难融化;夷人依山而居,垒石为室,大多获得长寿,被誉为“仙人山图所居之地”。公元46世纪时,这一带成为游牧民族“党项羌”的聚居区,依然是“土无五谷,气候多风寒”,居住在山谷间的党项羌人“多寿年,至百五六十岁”。这说明川西北高原自东汉以来就是长寿老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成都平原也是自古以来的长寿区。都江堰西北青城山下有一长寿老人集中的“老人村”,那里“道极峻远”,交通闭塞,生活原始,居民“生不识盐醋”,但“多享年寿”。长寿是中国古代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事情,尽管历史记载大多是描述性的,甚至还有些夸张化和神话化,但所透露出的长寿区信息却是确凿无疑的。不但川西长寿区是如此。中国其它长寿也是如此[3]

三、川渝地区长寿区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1 1982年和1990年川渝地区各地市百岁老人比率统计表

项 目

1982

1990

百岁老人数

()

百岁老人比例

(1/1 00)

排序

百岁老人数

()

百岁老人比例

(1/100)

排序

百岁老人比例

(1/100)

排序

成都市

57

6. 78

 

114

12. 30

3

9. 54

5

重庆市

38

2. 77

 

88

5. 99

 

4. 38

 

自贡市

5

1. 83

 

31

0. 52

 

1. 18

 

攀枝花市

6

7. 36

5

3

3. 16

 

5. 26

 

泸州市

14

3. 38

 

11

2. 55

 

2. 97

 

德阳市

8

2. 40

 

20

5. 67

 

4. 03

 

绵阳市

26

7. 74

4

59

11. 98

4

9. 86

4

广元市

8

2. 98

 

5

1. 74

 

2. 36

 

遂宁市

22

7. 02

6

5

1. 47

 

4. 25

 

内江市

20

2. 52

 

74

8. 53

 

5. 53

 

乐山市

51

8. 33

3

152

23. 54

1

15. 94

2

万县地区

9

1. 19

 

8

1. 00

 

1. 10

 

涪陵地区

18

5. 30

 

17

4. 78

 

5. 04

 

宜宾地区

17

4. 22

 

27

5. 76

 

4. 99

 

南充地区

27

2. 89

 

50

5. 08

 

3. 99

 

达县地区

11

1. 21

 

84

8. 56

 

4. 89

 

雅安地区

6

4. 57

 

14

9. 91

6

7. 24

6

阿坝州

11

15. 17

2

9

11. 60

5

13. 39

3

甘孜州

18

23. 61

1

11

13. 28

2

18. 44

1

凉山州

4

1. 24

 

13

3. 55

 

2. 40

 

黔江地区

9

3. 74

 

7

2. 67

 

3. 21

 

合 计

379

3. 80

 

826

7. 70

 

5. 75

 

资料来源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汇编》1984年;《四川省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表中行政区划以1990 年为准

长寿区是医学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对于长寿区的类型,有人曾粗略地划分为山地长寿区、盆地长寿区、平原和三角洲长寿区三种类型[4],但目前医学地理学界尚无统一的科学分类。本文根据地理景观差异,将川渝地区的长寿区划分为“高原山地型”和“平原丘陵型”。

1.高原山地型长寿区及其形成原因

川西北高原阿坝、甘孜两州属于这种类型的长寿区其地理特征是地势高亢平均海拔2500以上气候高寒有些地方长年积雪交通闭与外界联系极少经济落后生活简单以牧业为主人口稀少且散居在山间盆地和河流峡谷中百岁老人比率很高但百岁老人绝对数量不多长寿老人以土著的少数民族为主从经济水平看这是一种“贫困型长寿区”从区域联系看这是一种“秘境型长寿区”从发展趋势看这是一种“下降型长寿区”即随着总人口的不断增加百岁老人比率将逐渐降低如表1 所示1990年与1982年相比尽管川渝地区百岁老人比率提高了1但阿坝、甘孜两州分别降低了24% 44%全国主要长寿区也有与之相似的特征1990年与1982年相比全国每百万人中百岁老人比率从3. 80提高到5. 91唯独作为长寿区的新疆、西藏、青海的百岁老人比率分别下降了37% 18% 49%

川西北高原山地型长寿区的形成主要原因有第一、高寒气候延缓了川西北高原居民的生长期并进而延长了他们的寿命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生长期与环境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炎热气候使人发育较快生理早熟生长期短寒冷气候使人发育缓慢生理晚熟生长期长现代科学还证明人的自然寿命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与生长期成正比一般是生长期的5-7生长期长寿命也长因而寒冷地区的人一般较热带地区的人长寿[5]。川西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和青藏高原一样寒冷气候是其成为长寿区的关键因子第二、川西北高原居民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长寿川西北高原山区交通闭塞很少与外界联系既没有现代文明区域那样有害于健康的大气污染和水土污染也没有现代文明区域那样有害于健康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可以恬然自得乐享天年饮食结构对人的寿命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川西北高原居民的饮食结构比较简单每日摄取热量较低且以无任何污染的天然食物为主这对健康长寿具有良好促进作用第三、恶劣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可能提高了百岁老人比率如前所述川西北高原百岁老人绝对数量并不多百岁老人比率却非常的高这个结果的产生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高原山区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的生存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在“适者生存”的原则下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成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第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存活下来的婴儿还要经过另一个更为漫长的“适应”过程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有的人可能夭折有的人可能短命但有的人则在通过一个“适应阈值”或“适应门槛值”后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生存环境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条件已不再具有“恶劣”的特性因而可以乐享天年达到其自然寿命成为百岁老人从而提高了人口结构中的百岁老人比率因此高原山地型长寿区“三低一高”(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密度低、平均预期寿命低和百岁老人比率高) 人口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条件的严酷及其优胜劣汰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2.平原丘陵型长寿区及其形成原因

乐山、成都、绵阳三地市属于这种类型的长寿区,其地理特征是:地形平缓,平均海拔80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开发较早,交通方便,农业发达,经济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百岁老人比率较高,百岁老人密度最大。从经济水平看,这是一种“富裕型长寿区”;从区域联系看,这是一种“开放型长寿区”;从发展趋势看,这是一种“增强型长寿区”,即随着总人口的不断增加,百岁老人比率继续提高。如表1 所示,1990年与1982年相比,乐山、成都、绵阳三市百岁老人比率分别提高了183% 81% 55%。因此,平原丘陵型长寿区与高原山地型长寿区有着本质的区别。

平原丘陵型长寿区的形成与高原山地型长寿区的形成明显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医疗保健条件较好。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成都平原自秦代李冰开凿都江堰以来就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号称“天府”(晋·常璩《华阳国志》),素有“国富民殷, 乐国丰壤”之称,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经济发达地区;乐山、绵阳分处成都南北,与成都同为西南交通要地,自古以来是四川境内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如宋代乐山一带就是“土地沃美, 人士俊乂”,绵阳一带更是“人饶地腴, 财货茂盛”,有“奥区”、“佳郡”之称。发达的经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营养来源,而且为人们的卫生保健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环境幽雅,山清水秀,崇尚儒学,为仁孝礼仪之乡,具有有利于长寿的环境氛围。仍以宋代为例,成都市为成都府地,“其俗好文, 学者比齐鲁”;乐山市为嘉州、眉州、隆州地, 嘉州“为西南州最清归处,地灵人秀”,“江山雄秀闻天下”,“风俗甚美”,眉州“其民以诗书为业”,“学者独盛”,有“江山秀气聚西眉,人有儒宗学有规”之称,隆州也是“家贫而好学”(宋·祝穆、祝洙《方舆胜览》)。中国儒学尊崇仁孝,讲究修身养性,这不仅使知识分子本人长寿,更重要的是,孝敬老人的传统营造了一种长寿的氛围。孔子就曾说过“仁者寿”,乐山市“仁寿”县名不仅反映出这里古代就是长寿区,而且反映其长寿原因就是崇尚仁爱之故。从这里也可看出,长寿区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对于探讨现代长寿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肖德桢戎寿德长寿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2]  谭见安李日邦朱文郁我国医学地理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地理学报》1990年第2期第 

197页。

[3]  龚胜生中国古代长寿点区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3期第227251页。

[4]  刘汴生环境与人类寿命关系的探讨》谭见安主编中国的医学地理研究》53页。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年。

[5]  龚胜生中国古代长寿点区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   

年第3期第227~251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1-12281.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研究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1 chenhuans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