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Dong

博文

欣阅星空:未污染的穹顶 精选

已有 8640 次阅读 2015-3-6 16:02 |个人分类:自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天问, 星空, 星星, 穹顶, 从前慢

俺一般不爱凑热闹。前几个星期,写了一篇小文觉得还缺点什么,放在那里,原准备搁一段有闲情以后改改再发。正巧这几天,“穹顶”、“从前慢”都很火,因此文与这两个词有关,索性也凑一次热闹,提前发了。

欣阅星空

董全

1. 从前慢:幼时京夜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小时候,住在京城。夏日的晚上,全家会坐在小院里乘凉。夜幕逐渐幽深,有越来越多的星星闪烁,明晃晃的在天穹上弯出一曲银河。就会常去仰望;偶尔,也会去数星星,越数就越密密麻麻,越数就越多。于是,认识了北斗星、北极星,知道了东南西北的坐标方向,听过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由此也得知,俺们仰望的天穹叫“空间”,俺们生活其中的空间叫“宇宙”。天顶空间无穷的悠远,宇宙无穷的大。

也知道了,如果一个人朝着一个方向走,那会越走越远。

那个时候,夜也清澈,天也清澈,眼睛也清澈,心也清澈。

2
. 古时慢:“天问”

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出于汤谷  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  所行几里

            屈原 --“天问”

老师两千多年以前的这段话,翻译成当今中文大意是:空中的九天,怎样相连配置;天际弯边曲角很多,又有谁能数得清楚;天地在哪里交会,十二个星区怎样划分?日月悬挂在何处,众星如何置陈?太阳晨升于汤谷,夕落于蒙水,从清早直到黄昏,它到底奔行了多少里程?

有人说,屈老师的这些问题是几岁稚童看天空穹顶时冒出的问题。而史书说,老师是比当今院士还高的公知,亦曾是高官,曾居国都,还有一颗爱楚国的赤子之心,虽说也曾对当政者很不满。俺在想,屈老师这等高人这样问,至少说明古人那时候常常常关注星空。古时候,国人绘制出了的非常详细星象图,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象观察详细记录。

假若屈老师当今居住国都,像柴静mm那样仰望穹顶,他的“天问”会问什么问题呢?

3. 西方慢:黎曼空间

 Escher: Circle limit 3

长大点后又得知,西方人说,俺们生活的地方叫“地球”,而这地球是圆的。还有好事者,花挺大劲,画出来地图,甚至还做出了地球仪让人看。那么这个西方的观念对吗?得去亲身试试,才能知道那观念是不是真对。按照地球理论,朝着一个方向走,并不一定总是越走越远,而且可能回到原点。于是,俺乘上飞机一路只向东行,同时俯览大地和河流山川。几站之后,飞机真的从另一个方向到达了出发的机场,而在飞机上所见到的地形地貌,也同地图上画的也差不多。这样,俺就亲身体验了,朝着一个方向走,真的可以回到原点。(这就是说,你永远流浪离去的路上,同时也永远在回家的路上。)

“朝着一个方向走,越走越远”是常走路的人的经验常识,而“朝着一个方向走,回到原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听来的知识。当经验同理论发生冲突,应该信经验常识,还是应该信理论观念,这是一个值得问的科学问题吗?

后来又听说,有几个欧洲人,整出了一门学问,国人称之为“数学”。俺也去听了几门数学课。这才知道,按照欧几里德老师整出来的坐标系,朝着一个方向走,越走越远。若按照黎曼老师整出来的坐标系,朝着一个方向走,就有可能回到原点。俺这时才得知,平常大家量这量那的坐标,竟然是可以换着法儿定的。就像人们想事儿说事儿写事儿,也是可以换着法儿玩的。

俺很喜欢黎曼空间。它的坐标可以很符合内心的感知量度。在一个特定时间,一个屁大的事,可以心中占据特大一块空间。而那无限悠远的穹顶,可以只占一块微小的块或者仅仅一个点。(嗯呐,科学网上人们喜欢的,点、点、点。)

日常生活经验中,大家都喜欢用欧老师坐标观察事物。这样得出来的总结,常常叫作“客观”描述。而人们有限而无界的内心世界,就常常用黎曼坐标来“主观”感知。数学上,欧老师和黎老师的空间的差别,在于坐标轴线可以不可以弯曲。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客观”和“主观”的差别,也就在于坐标轴线的曲率。在这样的感知和叙事的话语里,线的弯直和曲率还能仅仅是一个几何问题吗?  

总是觉得,有些事情,用老师坐标来叙事,更为贴切。比如,当下人们喜欢谈论左派和右派。左右是体制变化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无论向左或是向右走,远了,就成了所谓的“极左”或者“极右”。有趣的是,极右离极左其实只有咫尺之遥。按照这两种说法去做,其结果都是赢者通吃、寡头与垄断。

4. 常常慢:西北高原

夜幕深邃、繁星闪烁。N年来,俺抬头仰望的经历,出现在过许多场景:小河桥上,陪水声哗哗;海边沙滩,伴篝火熊熊;甲板之上,闻涛声阵阵;山头草顶之巅,拂暖风习习;原始莽林之侧,听虫鸣嘤嘤。

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些平常观望不到的星象。

一次在初春的湖中裸泳,凉凉的天幕极黑,数颗流星在穹顶相继划过。人们说,那是流星雨。

还有一次,在祁连山畔观望夜空,见到了UFO。一个圆形的飞行物,侧面看是椭圆形,好像有窗棂,发着绿光,旋转着,离地面并不很高,从东北向西南飞过,历时四十几分钟。

在不同地方,东半球南、东半球北、西半球南、西半球北、还有赤道附近,观读过夜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则是西部高原,无论是中国的、是米国的、还是南美洲的西部高原。在那里,穹顶好像降下来了,特别低,星星特别明亮、星空特别近。

在人们斗酒、打牌的时候,俺有时会从帐房里钻出来,去看看闪亮的星星。看着看着,耳边仿佛会听到乐曲。兴随所致,脚下也会滑出几个弧歩,一人独舞。

每隔几年,也会借用望远镜,从最大的到便携的,去看星星。可以看到各种颜色,还可以看到星团、星云、星系,和星星的卫星。常看的是土星环、木星及其卫星。有一次,还曾给一所中学拉去,用望远镜给学生及家人找星星,去前花了好几个时辰恶补知识、临时做准备。在大高倍数望远镜里看到的星光,有些是亿万年前发射出来的。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5. 无关慢:《仰望星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地质队员,正经地在西北高原的高山野岭上,宿过多夜,转过几年,做着在地上地下找矿的事。后来,这位老哥出了名,在近耄耋之年,发表了一首诗,叫《仰望星空》,同时劝诫年轻人不能仅仅关心脚下、而且还要关注天空。随后,北京市就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命题,考高考作文。

读了对那诗的若干评论,无论颂扬、奉承、还是批评;也读了几篇以上述命题写作的高分数作文,和一些作家、名教师的对高考作文点评。读了那么多,具都是些抽象哲思的空洞说法,竟然没有读到一篇写出甚至提到观望什么样的星空,什么季节、什么星象位置、星象运动、什么颜色和特征,和观星空时的直接经验感受。这让人觉得,真白白错过了枉费了那野外科考人员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

古人、洋人、和不久之前的国人,看看星空,都想象出讲出那么许许多多的故事,甚至能够进而证明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那么,现而今的北京人呢?都在看什么样的星空,寻什么样的星星?

也许俺过于苛求了北京的学生、老师、和作家。城市的光污染,加之常年的雾霾,令人们难能看清星星。柴静mm的报道说,在污染重的地方,有孩子们压根就没有见过星星。那么,左派右派朋友们,看星星是不是天赋人权呢?

6. 当今急:追星

但值得吐槽的仅仅是穹顶下的污染和雾霾吗?

这精神和文化世界里的雾霾难道不是同样的严重?北京的两三千万人口,有多大比例的人数还可以找到北极星和北斗星?提到北斗星,有些有高学位的年轻人竟然只知道电视剧《北斗星》,而不知道作为星星的北斗星。长安街旁,有个北京古观象台,曾是观星台俺路过那里多次,见那总是人迹寥寥。故宫金銮殿,人头如织,人流如潮,却鲜有人在日晷旁留步。消费观和价值观上的雾霾,不提也罢。

提起寻星,许多人立马奔向银屏,那里是他们的星空;许多人只知道英英、冰冰之类;那些挂着半斤粉、四两油的亮丽脸蛋,才是时下最受关切的闪亮的星。


7. 今夜慢:我们看星去

在写本文的时候,听的NPR 新闻,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记者,Peter Greste,在埃及监狱里关了一年多经历些折磨。最近,由军事强人Al-Sisi下令驱释,放了出来。当问及下一步计划做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回到家里、脚踏沙滩、观看日落、观望星星。对此,他加了一句解释:这段苦痛经历好似令人磐涅重生,让人意识到,正是这些小小的美丽瞬间在生活中最为宝贵。

同许多中文网站一样,科学网也是一个吐槽的地方。一些博文和评论火气十足、抱怨多多,甚至有些博文以尖酸刻薄毒舌为有趣。就像本文上面一段批评,也让自己觉得是不免了此俗。有人说,这是当下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人说,这是学习鲁迅学得太多。窃以为,此俗应该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那就是人们没有找机会去看星星。下面一幅卡通画说得好:“如果我们每天坐在户外,看看星星,生活定会很有不同。”

真的吗?

试试吧,让我们看星去。Let’s go and see starry skies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望星空  

望星空((二胡)).mp3


抬头望见北斗星 许岚岚.mp3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1278-872454.html

上一篇:聖梨
下一篇:春沼绿芳
收藏 IP: 24.52.22.*| 热度|

27 李雄 姬扬 赵斌 袁海涛 庄世宇 黄永义 陈楷翰 曾泳春 陈桥生 徐晓 强涛 王善勇 孙学军 张能立 李颖业 罗帆 齐云龙 余皓 徐旭东 杨正瓴 biofans zjzhaokeqin uneyecat shenlu farmerlin zhaorzh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