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生杨同学的自溺身亡和周博导被免去导师资格(杨周事件)给高校的博导和博士生们敲响了“警钟”:博士不好读,博导不好当,师生不易处。网上有各种分析都有一些道理,但是不够全面,有些太情绪化。现在急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重塑新时代新型博士生博导关系(双博关系)。本文提出5点建议,简称为“二不二要一学”。
首先,博导不能对博士生期望过高,认为他们能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干很多私人的事务。实际上,大部分博士生对毕业忧心忡忡,对就业焦虑不已,能正常毕业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就不错了。博导如果想让博士生帮助处理一些个人事务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征得博士生的同意,要选择哪些学有余力并愿意协助的博士生。
其次,博士生不宜对博导期望过高,认为他们能否毕业,甚至能否找到好工作完全取决于博导。因此,博士生对博导的各种要求都尽量去满足,有不满和不愿意也不敢于表露和表达。一个人经常做自己不想做和不愿做的事情,是很可能导致心理抑郁的。其实,博士生能否毕业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博士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取决于此,与导师的推荐关系不大。博士生不说不,博导会误以为博士生愿意干,从而安排更多类似的任务。如果博士生明确说出自己研究进展慢,没有余力做一些杂事,相信大部分博导也不会强加于人的。
在新时代如何重塑新型博士生博导关系,使“杨周事件”不再发生,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认为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积极改革,一方面要防止博导的权力过大,一方面要给博士生以更好的退出机制。比如,在开题、送审、答辩等环节由所在学院每年统一安排几次,要求一定年级的博士生必须要参加其中的一次。如果博导不同意不签字,博士生又认为不公平不合理,可以到所在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申述。另外,不仅允许博士生换博导,也应允许博导换博士生,力争帮助大家都找到满意的学生和导师。还要允许对部分科研压力过大的博士生转为硕士生毕业,甚至鼓励退学等退出机制。据说,美国很多名校的博士生毕业率都不高,当然有部分是主动退学创业的,比如Google公司的创始人就是斯坦福的退学博士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面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新型的双博关系。记得我在UC Berkeley当访问学者的时候,经常参加著名人工智能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Jordan教授的每周固定的学术交流活动,该活动叫做Machine Learning Tea(机器学习茶会)。博士生们为了这次活动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采购很多茶点、咖啡、红茶和绿茶等。博士生们都没有抱怨而是非常乐意去为大家服务,包括会后收拾卫生等。Jordan教授还不定期组织博士生们到他家的后院BBQ(烧烤聚会),也有很多杂事需要博士生们去办。这些博士生都乐此不疲,而不是认为浪费了宝贵的研究时间。在喝茶和BBQ期间,师生争论科学问题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画面,至今还让我羡慕不已。
尤其要指出的是,Jordan教授不仅是学术大牛,更是培养博士生的高手。他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在世界著名大学当教授,是大概率事件。更为难得的是,博士生们都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戴Jordan教授,喜欢亲切的称他为Michael.Jordan教授一边啃着汉堡,一边与博士生争论的滑稽场景,至今还在我大脑内存中清晰可见。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向Jordan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学习,构建平等互利、研教相长、和谐合作的新型双博关系,培养出更多心理健康、开心快乐的优秀博士生,实现双博双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