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tr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try

博文

名刊如名校 精选

已有 9484 次阅读 2013-7-16 11:01 |个人分类:开放学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期刊, 动机, 论文发表

     前几天粗略读了任胜利老师博文“OA巨匠Peter Suber的新作:Open Access (the book)推荐的这本书(下文简称之为“OA著作”),再加上经常在科学网看到有关论文发表和学术评价的博文,将一些感想整理如下。 

(一)从OA的逻辑基础谈起

     上述“OA著作”反复提及一点: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not for money”、“rather than money”),将此作为期刊OA化的逻辑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这样的:科研人员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作为“作者”的科研人员们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一般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也就是说期刊出版方从科研人员那里是免费获取论文资源的(一般编辑和评审人也是免费服务);然而作为“读者”的科研人员们却不能免费获取到由他们免费贡献给期刊出版方的论文资源(一般由科研人员所在机构向期刊出版方缴纳订阅费后方可获取);这种自己花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的现象不合理,因此提倡期刊应该OA化。
     这里不探讨办期刊的成本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成本应该不高),也不探讨期刊订阅费究竟收多少更为合理的问题(订阅费对于一些高校越来越无法承担)。只想从“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这一点出发,谈谈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究竟为了什么? 

(二)发文章的动机层次

     当问及为什么发文章的时候,也许会有人回答:为了与人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for sharing)(动机1)。这个回答很好。但这会是一个人发表文章的唯一动机吗?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分享的动机在其中又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也许,更多人的回答会是下面这样的:
     *为了博士毕业(动机2
     *为了职称评审(动机3
     *为了岗位聘任(动机4
     *为了课题申请(动机5
     *为了项目结题(动机6
     诸如上述的回答可能还有很多。唉,这样是不是把发表文章的动机说的太功利了。那么再来些不太功利的:
     *为了影响(for impact)(动机7
     *为了声誉(动机8
     *为了获得认可(动机9
     上述三个动机似乎也是“有所求”的表现。如果将动机2-6视为追求“利”(当然大家都是被逼的,属于被动),动机7-9则可视为追求“名”。
     借鉴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上述动机也以层次塔的形式表示如下:

 

     实际上,发表文章的动机应该是混合型的。对于大部分新人来说,被动逐利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当地位稳定后,求名动机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对于牛人来说,也许可以尽情地享受分享的快乐。
     由此来看,OA期刊的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但背后所存在的各种名与利是不可否认的。也正是如此,使得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越来越偏离朴素的、纯真的“分享”需要。 

(三)期刊具有学术评价功能 

     如果说“分享”是发表论文的主要动机,那么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并不重要。然而,在职称评审、课题结题、博士毕业等情况下,论文所发期刊的水平常常被用来表示论文本身的质量;在获取认可、赢取声誉、追求影响等驱动下,也是希望将论文发表在高质量的期刊上。总之,以刊评文、评人的做法到处可见,期刊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评价功能。 
     学术成果质量有高低之分,学术期刊的水平也就有了高低之分。这有其积极的一面,要求新人和牛人发表同一水平的论文并不合理,即使是同一人同一时期论文也有好有差,一定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相对应有其现实意义。 
     消极的一面是,往往将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绝对化,强化了论文发表的逐利动机。由于同行评审的局限,高水平的期刊有时也会拒掉高质量的论文,有时也会接受了一些低质量的论文(可参见武夷山老师的博文“容忍垃圾,留下金子),这使得以刊评文、评人具有不准确性(文双春老师关于学术测不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能出院士不一定能出大师——学术越评越掉价)。PLOS ONE之所以引起争议,也是因其所具有的学术评价功能被认为“不合理”导致的,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利益之争。另外,有些学科不易产生论文,特别是SCI论文,因此简单地以SCI期刊为评价标准十分不公平。汪晓军老师就在博文“教授的门槛(上)中介绍了自己为了迎合职称评审要求而不得不发SCI的故事。 
     尽管如此,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不可能消失,而且可能是永远不会。 

(四)名刊如名校 

     将名刊比作名校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这时论文就好比是学生。大家都希望能够上名校,名校也太可能以动机来判断是否录用某一个学生,即使他或她的动机是十分功利的。名校录用的学生不可能各个都是天才、都是精英,但整体上水平是高的;被名校拒绝的学生也有天才、也有金子,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要求把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平,名校总是存在。这不是不公平,反而应该是一种公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争取进一步提高名校学生录用的准确性(基于才能),进一步提高名校的培养质量。对于期刊,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论文录用的准确性(基于学术),进一步提高期刊的传播质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6665-708533.html

上一篇:期刊OA真多样
下一篇:“专家”与“新手”的不同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12 赵美娣 陈辉 刘桂锋 仇茂龙 秦逸人 曾葆青 徐大彬 曹聪 孙学军 于锋 任胜利 赵大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