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天然地震波和爆炸波有何区别?

已有 8359 次阅读 2016-7-30 15:1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爆炸, 天然地震波

昨天晚上和几位朋友吃饭时,我问其中搞地球物理的老哥一个问题构造地震和爆炸(核爆、气爆与热爆等)产生的地震波有啥不同?”

老哥大致说的意思是:

1、震相

天然地震的常见震相有P波、S波和面波,其大多数的P波振幅<S波振幅<面波振幅。爆炸的P波振幅大于S波。目前监测到的构造地震,大多是P波振幅<S波振幅。

2P波初动

大多数天然地震是地下岩石破裂、滑动引起的,破裂面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表现在地震波上,不同方位地震台接收到的P波初动不一致,有的是压缩,有的是膨胀。而爆炸的震源过程要简单和短得多,为球对称压缩,所有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初动都是压缩的。目前监测到的构造地震,不同台站测到的P波初动有的是压缩,有的是膨胀。

我又问道,有人说构造地震是地下某种东东爆炸引起的,你觉得这种说法靠谱吗?”他答曰实际观测到的地震波不支持这种说法。”

学者搞研究,有新想法,好!但认识对不对?判断之既要靠逻辑,更要靠实证。即使逻辑对了,仍不能保证你的认识对,正确的认识不能与观测事实相悖。不符合观测事实的,即使你的想法貌似“高大上”,也会被“一票否决”。

那么,为何某些童鞋认为地震是地下某种东东爆炸造成的呢?是什么蒙蔽了他们的“慧眼”呢?俺就唠叨两句解释一下吧。

以“气爆”为例。假设地下有气囊装有大量高压气体,装气体的是母岩,如果没有外部来源补充气体,母岩承受的压力保持不变,一般是不会“爆炸”的。如果有源源不断地补充,也就是母岩被持续加载,那么它就会发生累进性破裂,每次破裂都会发生地震。何时会“爆”呢?当加载至母岩的峰值强度点时,其发生宏观破裂,大地震发生,同时伴随有沿断层的急剧错动,这样的大地震往往可产生显著的地表破裂带,如汶川大地震等。

嗯,有些童鞋认为的“爆”,实际上对应着岩石宏观破裂时发生的地震,这与室内岩石力学试验揭示的现象完全一致。发生宏观破裂是一个量变质变过程,如此才能由累积损伤诱致突变。由此看来,认为地震是某种东东“爆炸”的观点,是被假象蒙蔽了双眼。搞科研,须练就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不“上当受骗”,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地震是岩石破裂所致的说法,无论是从室内试验还是震例分析角度看,无论是从逻辑还是实证方面看,是完全正确的,能很好解释解释地震应力降远小于室内岩石破裂应力降、热流佯谬和自组织临界性等诸多难点问题。深部岩石破裂受压力、温度、流体等的影响,即使有“气”等,也只是影响破裂的一个因素,不会改变地震物理机制是岩石破裂的基本认识,对此就不要再做无谓的争论了。学者要搞明白地震机制与规律,须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

至于地震的“力源”问题,学界普遍的共识是“软流圈的对流”,这种热对流导致的板块和断层运动,能合理解释诸多观测事实,至少是目前最好的假说。近期的一项研究[1]表明:地球内部热量来自于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质运动的原动力,火山、地震、山脉的形成与变迁,都是地球热量释放的体现。在地球寿命内,可认为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热是“用之不竭”滴,可以保证地震们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1]地球的内部的热量来自哪里?放射性元素衰变

http://tech.qq.com/a/20150328/036175.htm

怎样对待学术批评

(节选)

http://www.gmw.cn/01ds/1998-12/09/GB/228%5EDS304.htm

1998-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这一点勿需多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伴随着学术繁荣而应出现的学术争鸣现象却冷冷清清,令人遗憾(文学界情况可能稍好)。学者们各说各的话,各唱各的戏,井水不犯河水。不少人抱怨说目前学术界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缺乏讨论和正常的学术批评不能不说是其原因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是很多人不愿意站出来提批评意见,不愿意得罪人。比如报刊上铺天盖地的书评,绝大多数是捧场之作,或学生捧老师,或哥们之间做人情,或自吹自擂,此类书评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二是被批评者接受不了真正的批评意见(尤其是尖锐的批评意见),这个原因可能更为重要。别人表扬你,你就沾沾自喜,以为比谁都高明;别人批评你,你就暴跳如雷,老虎屁股摸不得。这种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术批评的正常开展。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即不允许别人批评。一旦有人批评,他们就认为批评者纯粹是和自己过不去,故意找茬。据笔者所知,写批评文章的人往往并不认识被批评者,他们几乎都是从纯学术的角度写批评文章的。当然,有些话可能说得尖锐些,甚至有些尖刻,显得不太妥当,但从整体上看是严肃认真的。如果没有此类批评,大家你好我好,学术界岂非死水一潭?因此,被批评者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你们既然有勇气出书,有勇气把粗制滥造的东西拿给读者,就应有勇气承认错误;你们既然知道被批评的滋味不太舒服,就应接受教训,别再匆忙出书,别再出现那么多的“硬伤”,别再抄袭别人,以及别再随便当顾而不问的顾问和主而不编的主编。

敢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的贵人!

(节选)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725/n460863725.shtml

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面对他人的批评常常认为是挑衅,是找茬,是无理取闹,很少安静地审视自己的错误。

  回顾一下,从小到大批评自己最多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母。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在学校批评你最多的是谁?是我们的老师。哪个老师不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出息?同样,今天那些批评你的人,也是为你好,觉得你还是个人才!

  人人都爱听肯定、表扬的话,所以才有“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对你负责任的人才会批评你;认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会批评你,真心待你的人才会批评你,愿意操心劳力教你带你帮你进步的人才会批评你……良药苦口,这年头真正听到别人跟你说句心里话,别人真正为你成长与完善来批评你,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一旦有人批评你,你一定要珍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93535.html

上一篇:解读北马里亚纳群岛7.7级地震
下一篇:学术辩论之“八戒”
收藏 IP: 111.202.57.*| 热度|

6 陈辉 田云川 吕洪波 徐晓 杨正瓴 beyond92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