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冷兵器与近代武器落后时代,打仗多采用人海战术,所谓“人多力量大”嘛,靠人多获胜。
大家晓得,现代战争,人海战术已经过时啦,谁拥有高科技和高素质人员,谁就能获胜。
对科技创新而言,人海战术好使吗?
俺觉得,对某些技术研究,或许需要一个较大的团队攻关;对科学研究的突破,往往要靠科学家的单打独斗实现。
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单打独斗时“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对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是“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
我国的科研资助和科研评价体系,太重视团队啦。973项目、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设置的十分庞大,申请者要组织一个大团队,国家也希望做出重大成果,可事与愿违,搞了这么多年,经费基本打了水漂,也没见搞出啥像样的原创性成果。
还有,什么创新团队、乃至北京近期推出的高精尖创新中心【1】等,都是 “换汤不换药”的翻版,注定会失败。我国交了那么多学费,难道还没交够吗?还不醒悟吗?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白科研的规律,急功近利不行。俺想,好的政策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让有想法的学者衣食无忧,坐得住冷板凳。
科研突破,往往从一件小事儿开始。某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贪大舍小往往会事倍功半。
在某个团队呆长了,学者个人的创新思维往往被同化,灵感往往被灭于无形。搞科学研究,仅靠勤奋不行,没有了灵感,意味着学者的创新能力已画上了“句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高文教授【2】说“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他认为,现行评价体系的问题是太重视团队了。诺奖历来重视原创,高文建议,以后评奖要从奖励项目逐渐向奖励人过渡,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扭转。他也承认,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高文教授的这句话给力!明白了科研的目的,就能抓住我国科研的“致命症结”,从而开出“妙方”,才能“妙手回春”。
参考
【1】北京成立13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http://news.youth.cn/jy/201510/t20151024_7237302.htm
【2】中青报: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