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创新应重视“团队”还是个人?

已有 9087 次阅读 2015-11-2 11:33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个人, 团队, 科研创新

过去冷兵器与近代武器落后时代,打仗多采用人海战术,所谓“人多力量大”嘛,靠人多获胜。

大家晓得,现代战争,人海战术已经过时啦,谁拥有高科技和高素质人员,谁就能获胜。

对科技创新而言,人海战术好使吗?

俺觉得,对某些技术研究,或许需要一个较大的团队攻关;对科学研究的突破,往往要靠科学家的单打独斗实现。

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单打独斗时“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对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是“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

我国的科研资助和科研评价体系,太重视团队啦。973项目、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设置的十分庞大,申请者要组织一个大团队,国家也希望做出重大成果,可事与愿违,搞了这么多年,经费基本打了水漂,也没见搞出啥像样的原创性成果。

还有,什么创新团队、乃至北京近期推出的高精尖创新中心【1】等,都是 “换汤不换药”的翻版,注定会失败。我国交了那么多学费,难道还没交够吗?还不醒悟吗?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白科研的规律,急功近利不行。俺想,好的政策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让有想法的学者衣食无忧,坐得住冷板凳。

科研突破,往往从一件小事儿开始。某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贪大舍小往往会事倍功半。

在某个团队呆长了,学者个人的创新思维往往被同化,灵感往往被灭于无形。搞科学研究,仅靠勤奋不行,没有了灵感,意味着学者的创新能力已画上了“句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高文教授【2】说“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他认为,现行评价体系的问题是太重视团队了。诺奖历来重视原创,高文建议,以后评奖要从奖励项目逐渐向奖励人过渡,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就会慢慢扭转。他也承认,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高文教授的这句话给力!明白了科研的目的,就能抓住我国科研的“致命症结”,从而开出“妙方”,才能“妙手回春”。

 

参考

1】北京成立13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http://news.youth.cn/jy/201510/t20151024_7237302.htm

2】中青报: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32783.html

上一篇:科研境界之感悟
下一篇:揭秘1999年集集Ms7.6级地震,预测台海未来大震
收藏 IP: 159.226.119.*| 热度|

41 叶建军 梁光河 吴飞鹏 徐晓 蔡小宁 牛登科 王少凯 王德华 陈南晖 朱晓刚 杨正瓴 季丹 陈楷翰 王媛媛 李永丹 李庆祥 苏力宏 冷逢春 黄岚 檀成龙 陈辉 彭渤 张骥 高友鹤 刘锋 谢平 晏成和 张文增 信忠保 蒋德明 杨百存 李祥海 ghzhou5676 loyalSciencefan biofans updayday N2N2 aliala jiareng tanbow jiannanke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