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从“造”论文到自然而然写论文 精选

已有 34501 次阅读 2015-9-10 08:29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记得今年北京第一次下大雨的那天下午,俺在所科研楼某“WC”视察“伦敦”时,无意中听到了两位博士后的对话:

A博后说“听说你老兄去年写了6篇国际SCI文,都被接受啦,牛人啊!”B博后回应说“你也很猛啊,去年发出来4篇,听说今年已投出去3啦。”A后苦笑着回答“没法的事儿啊,想留所得通过副研答辩,答辩主要看SCI论文数,不抓紧造论文咋整?”

听到“造”字,俺都惊呆啦,差点。。。。。。

学者们在研究中有了新进展,有了较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自然而然要发论文,其一是为了学术交流的需要,让同行们知道自己干什么;其二是为了知识传承,推动科技进步。但目前我国学界几乎整体“沦陷”了,为了职称、基金、奖励与荣誉等,拼命地批量制造山寨、灌水论文。大家都晓得,急功近利的搞法难以做出实实在在有创新、有价值的东东。

俺初步总结了一下,作坊式的“造”论文有以下几种套路:

1、“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型

有些学者为了快出论文,多方收集资料,这篇写构造方面,那篇写水资源方面,下一篇写隧道围岩分类方面,属于“游击战”,没有主要研究方向。记得有次开学术会议时俺们听完某少壮派学者的报告后,好多人连连摇头,评论道“真搞不懂他这些年在干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忽悠人拿奖可以,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换汤不换药”型

今天做花岗岩样品三轴压缩AE验,分析下变形与破坏特征,写一篇论文;考虑不同的加载速率,分析下脆性破裂特征,再写一篇。明天换成页岩、大理岩与泥岩等,再考虑不同水压和温度,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写N篇。有时运气好,去南极找块“稀有”的岩石,测测年代,再和某种构造演化扯点联系,还可能发N/S文。这样的论文发的再多,也基本没啥学术价值啊。

3、“包装忽悠”型

有了试验数据,分析数据时,什么东东时髦用什么。例如,用BP算法分析下可写一篇;用小波分析搞一下,可再写一篇。若想玩的high,用数值模拟分析下“机理”,可使成果显得“高大上”,再配上多幅漂亮的应力、应变云图等,容易迷惑审稿人。这种灌水的论文越多,除了浪费杂志的版面,还可能会增加有用文献检索的难度。

4、“克隆跟风”型

记得当年我在东北工学院(现为东北大学)读博士时,“超导”研究方兴未艾。我的一位室友读材料研究方面的博士,跟某位大牛做“超导”研究。记得他很忙,这周弄铁基材料(具体材料已记不清楚了,这里只是个比喻)做个试验写一篇SCI,下周换铜基材料做个试验写一篇。那时俺是相当地佩服,心想人家发篇SCI论文跟“张飞吃豆芽”一样啊。当然,现在的想法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自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超导”是老外先发现的,人家提new idea后,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克隆”,也只能是“高级民工”的干活。

5、“借鸡下蛋”型

例如,找个知名“洋人”提出的准则做点“画蛇添足”式的改进,貌似搞出了新准则;接着找篇文献发表的数据验证“新准则”;然后说“洋人”的准则是“新准则”的特例。真滴,有好多学者都这么干,其好处是文章产出成本小、生产速度快。就这样,一篇接着一篇的“垃圾”论文被批量生产出来。

科研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对象的演化奥秘。科研中有了新认识,自然而然就要发表论文。十多年来,我国“为论文而论文”之风猛烈,已严重背离了科研的初衷。长期下去,即使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再多,也只能是论文“制造”灌水大国,而不可能是科技创新强国。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9800.html

上一篇:探秘“认死理”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地震区
下一篇:【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大震预测】文章发表
收藏 IP: 117.114.129.*| 热度|

58 陈南晖 檀成龙 杨正瓴 王少凯 喻海良 王媛媛 杨顺楷 杨百存 徐洪亚 于飞 张江敏 单泽彪 姚伯元 胡方云 白龙亮 马志超 陈楷翰 杨威嘉 赵保明 贾峰 黄永义 黄仁勇 武夷山 钱磊 曹须 沈翼军 林辉 韩枫 蔡宁 金拓 武永军 柳艺博 韦玉程 胡寿村 阮仪 姚攀峰 黄育和 逄焕东 张辉 梁光河 金耀初 程毅 石磊 李土荣 王琛 宋威 xiaohaohaov ybybyb3929 willchan loyalSciencefan xqhuang chaijf sailboat08 qianqiankk idealist kaien brns suro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1 个评论)

IP: 111.8.194.*   回复 | 赞 +1 [61]代松家   2020-12-15 18:03
  
hidden
IP: 93.174.93.*   | [60]用户名   2016-5-8 13:47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202.118.70.*   回复 | 赞 +1 [59]徐征   2015-11-3 12:40
1个点搞出三篇还算正常,再多就得深入了,问题是深入之后往往牵扯太多,首当其冲就是大专家认为创新力度不够(其实就是看不懂)
IP: 112.225.214.*   回复 | 赞 +1 [58]lrdun   2015-9-18 11:16
听说一则关于穷人心态的评论:一个美国穷人走过富人区的时候,没有什么反应.他觉得怎么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各有各的活法;一个日本穷人走过富人区的时候,很羡慕,并决定走进去找个人聊聊,试图找到人家致富的秘密;一个中国人走过富人区的时候,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放把火烧死这些 gouniangyangde!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7]杨正瓴   2015-9-11 16:51
转载到了
http://blog.tech110.net/index.php?uid-11851-action-viewspace-itemid-75538
感谢!
  
您看有没有问题?
回复  木问题,好!
2015-9-14 08: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9.116.30.*   回复 | 赞 +1 [56]金拓   2015-9-11 13:58
[46]胡晓攀  2015-9-11 11:16
说自己“造文章”的多是调侃无奈之语,我写论文时候也这么说自己来着。手里没货凭空造还是很难的,毕竟编辑和审稿人多是内行,都被忽悠的可能性并不大。
******
有不少给钱就登的期刊,而且这几年影响因子被炒得不低。曾有一个美国教授用电脑合成了一些钓鱼文章发给了300个期刊,大约一半中招。
IP: 69.116.30.*   回复 | 赞 +1 [55]金拓   2015-9-11 13:48
[38]张丰  2015-9-11 07:34
如果说我们的人民坏,那一定是有坏的制度存在,以前不相信,现在不得不相信。
*******
1)没错,首先是制度有问题。
2)利用坏制度做坏事仍是坏人,如果坏到杀人放火的地步仍是犯罪。
3)许多辩解自己不得不炒作文章以谋生的人们其实不是为了谋生而已,而是为了比同事生活的更好。
4)上一条讲的这类人加剧了坏制度对中国人的伤害。
IP: 69.116.30.*   回复 | 赞 +1 [54]金拓   2015-9-11 13:44
博主回复(2015-9-11 08:03):以岩石力学研究为例,与10年前比较,在某些技术(如钻探、信息技术等)方面确实有了提高,但对困扰学科发展重要问题(如冲击地压)的认识没有突破,从机理到预测与10年前一样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很可怕的。
尽管现在发表的论文数是10年前的5~6倍,但可以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学科没有实质性进展,在俺看来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很可怕。
*******
虽说解决重要的科学或技术问题的突破性研究永远是小概率事件,我们有太多的研究压根就没有试图解决科学或技术问题。依我观察,纯粹为了造文章的文章大约占了2/3。
IP: 69.116.30.*   回复 | 赞 +1 [53]金拓   2015-9-11 13:35
[40]李建华  2015-9-11 07:54
美国很多实验室也一样!
******
所以,美国的科研经费被大幅削减了。
hidden
IP: 121.239.142.*   | [52]用户名   2015-9-11 12:59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202.118.12.*   回复 | 赞 +1 [51]brns   2015-9-11 12:33
你让绝对大多数中国人出于兴趣,哪怕是出于实用, 那根本不可能
我们都是出于谋生才搞科研的, 既然想要钱,那慢速科研谁搞啊? 拿国外配方,零部件反推那对中国人来讲那都是先进的
大多数科研干脆就是重复思路,理论和材料或者研究对象,这最省事不过了,就是要搞那些最把握快速发论文的,好骗取项目和获取生活用的人民币
高级的连这些都无须搞,直接让马仔们搞,然后分马仔点可怜兮兮的钱钱,算是打发要饭的了
如果这样搞下去,和没用的畜牲有任何差别呢?
IP: 202.118.12.*   回复 | 赞 +1 [50]brns   2015-9-11 12:31
中国人搞得SCI,完全是无用功,绝大多数行为除了为了造大粪以外,实在是找不出任何意义,就是睡,吃,写无意义论文,骗项目,然后再吃,拉大粪。
该循环有用功为零。
IP: 133.31.89.*   回复 | 赞 +1 [49]dadahaoniao   2015-9-11 12:18
1.单位及领导太好糊弄,领导们傻不垃圾,所谓君昏必有奸臣
2.惩罚不够严厉
导致我一篇论文如果是国人 单位是国内,首先打个问号。
hidden
IP: 210.77.84.*   | [48]用户名   2015-9-11 12:03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hidden
IP: 210.77.84.*   | [47]用户名   2015-9-11 11:52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hidden
IP: 210.77.84.*   | [46]用户名   2015-9-11 11:52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223.3.57.*   回复 | 赞 +1 [45]李洪江   2015-9-11 11:16
“当然,现在的想法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自然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这两个博后的位置,不正是秦教授以前的状态吗,看到别人文章如““张飞吃豆芽””般出,也会有不平衡的心态。所以位置不同,想法不同,我想,10年、20年后以上两个博后的想法也会是:“科研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对象的演化奥秘。科研中有了新认识,自然而然就要发表论文。”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为这些青椒想想,体制上的问题太多。
IP: 220.249.99.*   回复 | 赞 +1 [44]胡晓攀   2015-9-11 11:16
说自己“造文章”的多是调侃无奈之语,我写论文时候也这么说自己来着。手里没货凭空造还是很难的,毕竟编辑和审稿人多是内行,都被忽悠的可能性并不大。
IP: 117.135.231.*   回复 | 赞 +1 [43]李志强   2015-9-11 10:27
国家不会让你享受科研的,想想阿,人家拼死拼活才混个温饱,你在这里享受,让别人情何以堪阿
IP: 124.16.86.*   回复 | 赞 +1 [42]刘捷   2015-9-11 09:56
可能的原因:
1、我国基础很差;
2、基金委惹的祸;
3、领导不是专家。
IP: 218.94.142.*   回复 | 赞 +1 [41]韩永和   2015-9-11 09:55
29楼,IF8.0了还没有一区吗?
IP: 222.178.10.*   回复 | 赞 +1 [40]魏作安   2015-9-11 08:30
也只有大牛们有这种通吃的水平吧!!!
IP: 122.192.199.*   回复 | 赞 +1 [39]吴跃华   2015-9-11 08:07
我的看法请见【评《从“造”论文到自然而然写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37936&do=blog&id=920059
IP: 128.218.223.*   回复 | 赞 +1 [38]李建华   2015-9-11 07:54
美国很多实验室也一样!
IP: 222.178.10.*   回复 | 赞 +1 [37]张义国   2015-9-11 07:51
中国是政治口号伟大国度,没有不造假之角落,这论文造假或灌水也算是高端科技。有一天,中国论文数是世界各国论文总和之几倍、或几十倍、或几百倍,那老牌的科技王国英美德法,都在中国之下,中国领导多么自豪其社会制度之优越、共党统治之优越!
IP: 36.46.102.*   回复 | 赞 +1 [36]张丰   2015-9-11 07:34
如果说我们的人民坏,那一定是有坏的制度存在,以前不相信,现在不得不相信。
IP: 36.46.102.*   回复 | 赞 +1 [35]张丰   2015-9-11 07:33
制度或者规则或潜规则可以逼人为娼的!谁愿意为娼呢?谁愿意造论文?
IP: 69.116.30.*   回复 | 赞 +1 [34]金拓   2015-9-11 06:26
从跟贴可以看出中国科学界的问题真的极其严重,压倒多数的跟帖都是主张、支持、辩解、同情为了非科学需要而炒文章、造文章的。如此大多数的科研活动既不增加新知识,也不产生新技术,得到的仅仅是圈内人们提职称的数字指标。站在纳税人的立场,国家实在应该大幅削减科研经费,就像美国NIH的RO1那样,由>20%的中标率降到<10%;不再为这些对于社会没有用处的行为买单。
回复  以岩石力学研究为例,与10年前比较,在某些技术(如钻探、信息技术等)方面确实有了提高,但对困扰学科发展重要问题(如冲击地压)的认识没有突破,从机理到预测与10年前一样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很可怕的。
尽管现在发表的论文数是10年前的5~6倍,但可以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学科没有实质性进展,在俺看来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很可怕。
2015-9-11 08: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73.7.140.*   回复 | 赞 +1 [33]Ramanujan3   2015-9-11 00:56
感谢博主分享了压箱底的技能,让我学习了怎样造论文,我说我这么多年还评不上职称,顶!     
IP: 221.239.199.*   回复 | 赞 +1 [32]张建成   2015-9-11 00:08
一言以蔽之,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但不这样做我们混不下去!
IP: 42.91.182.*   回复 | 赞 +1 [31]蔡宁   2015-9-10 23:54
搞得审稿人很难当啊!
回复    
2015-9-11 08: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2.84.165.*   回复 | 赞 +1 [30]俞磊   2015-9-10 22:38
俺们地方高校穷,国家基金难拿,所以纯粹为了兴趣去科研的路是走不通的。但纯粹去搞横向,个人也没有发展。所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在发文章的时候,还积累应用基础,还是很适合的。
IP: 14.23.10.*   回复 | 赞 +1 [29]聂云辉   2015-9-10 22:37
科研还没有到这个境界;
30多岁了,至今就写了本科毕业时候的论文;
IP: 112.84.165.*   回复 | 赞 +1 [28]俞磊   2015-9-10 22:34
以前跟一家企业合作,现在在地方挂职,做开发区管委会的副主任,兼任多家企业顾问,参与他们的科研,指导他们工作,中间成果得到他们允许后发文章。真的做出成绩,企业不会亏待的,这个是尝到甜头了。
IP: 112.84.165.*   回复 | 赞 +1 [27]俞磊   2015-9-10 22:30
我摸索出一种模式,跟企业合作,但并非横向方式。企业打个几十万给我,未必能完成得了,一方面因为现在学生素质低,手艺差,态度也未必端正,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全心全意做横向,意味着学术自杀,毕竟现在还是认文章的,所以不能让企业项目占据我的精力,学生劳动力,以及实验室空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紧张的资源。但是,我可以参与企业科研,给他们出点子,他们的研究团队来做,中间阶段性成果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发现,在不泄密的情况下,我可以用来写文章,这样我就又多出一个出产文章的地方了,我现在一些文章就是这么做的,企业研究的中间产物,经过我妙笔生花整理,产生论文。如果企业团队里的人正在读学位,他正好可用这些文章毕业,既能拿学位,又不耽误工作。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硕士生,做的东西,固然要有我的特色,但是也要往企业的大需求上靠。这些成果,一样可以出好文章,我们现在最高的文章发到If8.0了,后面还要冲一区。
IP: 111.161.114.*   回复 | 赞 +1 [26]lrx   2015-9-10 22:29
现在的论文,不代笔已经不错了吧。
IP: 222.18.36.*   回复 | 赞 +1 [25]lolalola   2015-9-10 21:42
听到“造”字,俺都惊呆啦,差点。。。。。。
------------------------------------------------------------
这也能让您受惊,还呆了,您是从外星球来的吗?   ^_^    ^_^
IP: 123.81.99.*   回复 | 赞 +1 [24]曹须   2015-9-10 21:33
总结的到位,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回复    
2015-9-11 08:0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0.194.119.*   回复 | 赞 +1 [23]卢伟东   2015-9-10 20:49
反应目前中国科研人的浮躁。多的不说了,相信这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瞬间。
回复  但愿如此。
2015-9-11 08: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7.29.154.*   回复 | 赞 +1 [22]黄永义   2015-9-10 20:31
买论文的也有。
IP: 210.77.93.*   回复 | 赞 +1 [21]郭炀锐   2015-9-10 19:34
真是大惊小怪了!
IP: 180.85.11.*   回复 | 赞 +1 [20]杨成   2015-9-10 19:23
不这样日子咋过呢?
IP: 114.111.166.*   回复 | 赞 +1 [19]chaijf   2015-9-10 19:16
虽然是事实,但是打击一大片
回复    
2015-9-11 08: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77.42.*   回复 | 赞 +1 [18]elgoog   2015-9-10 16:47
这是对科学的亵渎吗?科学研究要有所克制!
IP: 59.50.85.*   回复 | 赞 +1 [17]姚伯元   2015-9-10 16:44
看来虽然领域不同,造论文的方法类似。
IP: 222.178.10.*   回复 | 赞 +1 [16]pseudoscientist   2015-9-10 14:59
8楼真会断章取义。身在一个死了的院士的团队,表示对前课题组的套路1、2、3、4十分熟悉与鄙视。
IP: 218.247.135.*   回复 | 赞 +1 [15]杜占   2015-9-10 14:55
曾经读过“牛人”的博士论文,毕业时发了8,9篇吧,但是我从他的大论文里找不到许多小论文的数据,且感觉很多地方都是拼凑的。。。。。。
IP: 218.94.142.*   回复 | 赞 +1 [14]韩永和   2015-9-10 13:13
国家让教书匠去死,就都得去死。很多人抱着这个想法。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3]杨正瓴   2015-9-10 13:12
貌似2/3的论文都是“造”出来的。
  
背景资料:

[1] 孙学军,2015-08-28,学术论文,让我如何相信你!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16523.html

[2] Monya Baker, 27 August 2015, Over half of psychology studies fail reproducibility test Largest replication study to date casts doubt on many published positive results.

http://www.nature.com/news/over-half-of-psychology-studies-fail-reproducibility-test-1.18248

[3]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28 August 2015: Vol. 349 no. 6251 , DOI: 10.1126/science.aac4716, RESEARCH ARTICL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abstrac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

[4] 孙学军,2015-06-10,美国无法重复生物医学研究年度费用高达280亿美元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96872.html

[5] Monya Baker, 09 June 2015, Irreproducible biology research costs put at $28 billion per year Study calculates cost of flawed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nature.com/news/irreproducible-biology-research-costs-put-at-28-billion-per-year-1.17711

[6] 许培扬,2014-07-10,CNPS顶级学术期刊论文的实验数据50%不能重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10594.html

[7] Meredith Wadman, 31 July 2013, NIH mulls rules for validating key results US biomedical agency could enlist independent labs for verification.

http://www.nature.com/news/nih-mulls-rules-for-validating-key-results-1.13469

[8] Lisa Bero, PNAS, 2015-01-12,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9]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作者: Siler, Kyle; Lee, Kirby; Bero, Li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2   期: 2   页: 360-365   出版年: JAN 13 201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10]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回复    
2015-9-11 08: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2]杨正瓴   2015-9-10 13:12
貌似2/3的论文都是“造”出来的。
  
背景资料:

[1] 孙学军,2015-08-28,学术论文,让我如何相信你!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16523.html

[2] Monya Baker, 27 August 2015, Over half of psychology studies fail reproducibility test Largest replication study to date casts doubt on many published positive results.

http://www.nature.com/news/over-half-of-psychology-studies-fail-reproducibility-test-1.18248

[3]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28 August 2015: Vol. 349 no. 6251 , DOI: 10.1126/science.aac4716, RESEARCH ARTICL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abstrac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

[4] 孙学军,2015-06-10,美国无法重复生物医学研究年度费用高达280亿美元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96872.html

[5] Monya Baker, 09 June 2015, Irreproducible biology research costs put at $28 billion per year Study calculates cost of flawed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nature.com/news/irreproducible-biology-research-costs-put-at-28-billion-per-year-1.17711

[6] 许培扬,2014-07-10,CNPS顶级学术期刊论文的实验数据50%不能重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10594.html

[7] Meredith Wadman, 31 July 2013, NIH mulls rules for validating key results US biomedical agency could enlist independent labs for verification.

http://www.nature.com/news/nih-mulls-rules-for-validating-key-results-1.13469

[8] Lisa Bero, PNAS, 2015-01-12,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9]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作者: Siler, Kyle; Lee, Kirby; Bero, Li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2   期: 2   页: 360-365   出版年: JAN 13 201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10]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1/2 | 总计:6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2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