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划定且监测的中国及周边区域的53个地震区中,【中吉边境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是最活跃的,基本上每天都有地震发生。
参考:
目前【中吉边境地震区】的小地震活动十分猖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46531
咄咄逼人的“第二个汶川地震”已为时不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11555.html
关注【中吉边境地震区】发生的4.3级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273.html
我们一直在对该地震区做震情跟踪,该地震区自2012年1月份已到达临界状态(临界CBS值1.60E+09J1/2),截至到2013年2月27日的监测值为1.644E+09 J1/2。
当时,我们估计该地震区的第二个【汶川地震】应该发生在2012年,但迟至今日仍未发生。
徐晓博主和我讨论预测问题的时候,曾说过“你的预测得有科学范式啊,不能把发震时间的预测随便向后延迟啊。”这个问题问得好,从对历史强震震例的回溯性验证,到对2011年云南盈江5.9级地震、缅甸7.6级地震和2012年云南昭通彝良5.6/5.7级双震事件的前瞻性预测来看,我们的预测范式(规律),即预测失稳CBS临界值和发震时的实际监测值确实相差不大,但对应到发震时间上,很难有把握的做到在几个月内将其怕死。当然,预测出现误差不可避免,也容易理解。
发震滞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理解是:(1)断层运动速率的缓慢性及伴随的破裂过程的缓慢性;(2)剪切破裂的粘滞性;(3)监测数据的误差。这三种情况都会影响对发震时间的判断。
参考:
强震孕育过程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预测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35379.html
正如马宗晋院士所指出的,即使我们掌握了强震的孕育规律,也难以作出“准确”的地震预报。深入思考一下,对一个孕育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强震、大震与巨震而言,在1-2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将其拍死(地点与震级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已经是相当“准确”了,不切实际、不符合科学认知的期望只能是“痴人说梦”。目前看来,我们还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减小预测时间的误差,或许科学的认知是有极限约束的,而不是无限的,对某些自然奥秘,是不可以穷尽的。
对中吉边境地震区而言,估计发震的实际CBS值约在1.65E+09 J1/2,若在此值左右发震,尽管与临界CBS预测值相差不大,但在发震时间上会有一个距【期望值】的差距。
通过震情跟踪,我们的理解是:发震时间是与如下因素有关的函数关系:T=f(CBS临界值,断层运动速率,剪切破裂粘滞性,监测数据误差)。有些因素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解决,如剪切破裂粘滞性问题;而有些因素,如监测数据误差等,是不可避免的,难以解决。因此,可以预见,除对个别地震区外,强震的短临预测问题很难实现。
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报道,2月26日在中吉边境地震区发生3.4级地震,地震参数如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M3.4地震 |
时间: 2013-02-26 23:46:11.7 |
纬度: 39.1° |
经度: 74.4° |
深度: 8km |
震级: M3.4 |
震中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
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 |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datashare_details_subao.jsp?id=CD20130227000022
该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一直持续活跃,真令人担忧啊。确实,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黄鼠狼专咬病鸭子啊。
通过对该地震区震情的持续跟踪,锁定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Ms7.5-7.8;
震中位置:北纬39.5°,东经74.5°左右;
参考地点:新疆乌恰-阿克陶;
震源深度:7-25km;
发震时间:2013年(3月-9月的可能性较大)
蔡明、潘长江2013年春晚小品《想跳就跳》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说:咱们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啊!
呵呵,若该地震区的大震还再和我玩聊斋,说明【地震们】数千年来遵守的【规则】已经被偷偷修改了,改革创新了。果然如此,俺就不和你耍了,自己独孤求败去吧。
上述预测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