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究”与“将就”读音相近,但意义大不一样。“讲究”,指的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将就”,则指的是马虎了事、敷衍应付。
研究者只有把科研当成事业,才能“讲究”;若当成职业,大概率会“将就”。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只有“讲究”,才会从蛛丝马迹中探索到奥秘,才能把细节和框架融为有机的整体,才能着重逻辑链的严密性和证据链的强壮性,才能提出妥妥的科学原理和理论。反之,研究者“将就”不求甚解,基本上会一事无成。
研究者要做出卓越成果,须格物致知以穷其理。欲实现此,除认真钻研和深度钻研外,别无他途。荀子曰:“百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提炼问题,研究者要深挖制约某事物演化的本质问题,所谓本质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问题抓得准,则能直捣“黄龙”,可大幅缩短探索的进程。
思考问题,研究者要缜密而不要顾此失彼,还要澄清因果关系的层次性。关于此,1936年爱因斯坦曾指出:“全部科学只不过是日常思维的精致化。”
看待与分析问题,研究者要不断锤炼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现象是表面的,异变的,肤浅的;而本质是深层次的,稳定的,深刻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根本依赖于细致的对比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往往要经历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该过程着重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把零散的信息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推理过程要尽可能把各种影响因素囊括在内,通过分析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进而揭示在主要因素作用下事物的演化机理和规律。
解决问题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个循环往复过程。研究者初步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理论等,往往有些“bugs”,或不能可靠地定义事物演化特征,或与实证偏差较大。此时,研究者需要通过深度思考改进与完善之,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新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研究者不能认为万事大吉,应试图对其进一步简化,因为模型中的参数越少越能反映本质、越便于应用。牛顿悟到“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是啊,当研究者抓住“宗”的时候,会恍然大悟,体会到“大道至简”之美妙。值得提醒的是,研究者需深究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以清晰无歧义、简单且便于被同行理解为宗旨表述。
成果做出来后,研究者撰写论文时要讲透概念、原理、理论等的来龙去脉,体现实证的无偏性;此外,要把潜在的读者放在首位,表述要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言简意赅。初稿形成后,要反复修改、不断打磨,以体现“讲究”人的风采。
判断某科学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最终的裁判是实证,即在解决问题当中提出的原理和理论能经得起重复检验,才能确认该问题已解决。这样具有普适性的原理和理论,必然逐渐被同行广为接受,成为业已公认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参考(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