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期间,咱宅家每晚上都喝点高度白酒以实施内部“消毒”,这不昨晚上喝了几盅后脑细胞有些活跃,想了想关于破“SCI至上”后的科研评价原则问题,权当是酒后真言吧,写出来供大家讨论。
大家知道,科研的价值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科技问题只有“已解决”和“未解决”之分。显然,未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意义大小,是衡量研究者创新能力和工作价值的“标尺”。若研究者创立了原创性理论方法,解决了别人历经长期探索仍无计可施的重大科技难题,则这样的工作为“一流”;若其提出了高创新性的理论方法,解决了较为重要的科技难题,则为二流;若属于在前人基础上改进不大或拾漏补遗式的跟风工作,则为“三流”。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称得上科技难题呢?公认的科技难题都有哪些呢?
介个嘛,不妨参考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四部门发起征集且已出版的《10000个科学难题》、中国科协近些年发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Science》公布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等。这些是权威部门发布的,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公认性。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把难题分类,经大多数人同意后发布。
若有那么一天,研究者宣称自己解决了某一难题,可向所在学会或单位提交评审材料,如代表性论文、专著或科研报告,初筛(退回跟风工作,拒绝并永不评审违背业已公认科学原理的工作等)后由学会或单位组织一次由国内外真才实学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鉴定,根据科学原则进行面对面质疑讨论,看看是否真的解决了或解决到什么程度,确认成果水平属于“一流”、“二流”或“忽悠”。至于“三流”跟风工作,建议交给所在单位下属研究室或院系的学术委员会评审吧,反正这个属于“鸡肋”且容易鉴别。若国家层面想给研究者“帽子、“奖励”以资鼓励,可根据成果水平对等授予即可,这可基本上避免出现各种“不服”意见。
这样的话,自然会鼓励研究者潜心攻坚克难,亦可减缓学界学术浮躁之风气,因为攻克任何科技难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靠投机取巧绝无可能;再者,也就主动消除了“SCI至上”为成果科学性及其价值背书的可能,体现了“看疗效而不看广告”之求实理念。如此,何乐为不为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