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期待“卓越科研至上”时代的来临 精选

已有 13428 次阅读 2020-2-24 11:19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至上, 卓越科研至上

昨天,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一发布,立马刷爆了朋友圈,也成为了诸多微信群讨论的热门话题,大部分人士予以支持,而少部分人士表达了某些“担忧”或反对的意见。在朋友圈看到陈院士的发言有一定代表性就复制过来,他说:“终于出台……慢慢回归本元、回归理性、回归教育与科学追求的根!日本几乎不在乎大学排名,通过近30年潜心回归,出了不少诺奖获得者……值得思考!”

该“意见”是继 “破四唯”、“弘扬科学家精神”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该“意见”的精髓是:

1、提倡追求卓越科研

长期以来,我国各科研院所奉行“以刊评文”、“SCI至上”的金科玉律,那么实施效果怎样呢?大家知道,我国成为了SCI论文大国但不是科技强国,除了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方面有些许靓点外,在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几无建树,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结果表明,“SCI至上”这种“只看广告不看疗效”的做法对国家科技发展并未起到预期作用,是该痛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卓越科研包括高创新性和原创性工作,其能极大地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促进社会发展。有志研究者应以此为导向攻坚克难,而不是做“跟风式”科研以追求发表高大上论文为目的。的确,论文的价值在于内涵——看其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科技难题,而不是论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刊物等级与引用率。纵观科技史,诺奖得主的处女作论文大多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刊物,这是因为高大上刊物往往不愿冒风险刊登高创新性论文的缘故;即使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也往往不能与顶级成果划等号

“意见”指出: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这些准确无误表达了追求卓越乃为科研初心的深刻内涵,必须点赞。

2、有助于研究者潜心攻坚克难

因为“低垂的果实”几乎已被摘光了,留给我们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研究者要想突破或解决任何一个科技难题都十分困难,这就需要研究者以“十年磨一剑”之精神潜心攻坚克难,才可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意见”以成果的“创新水平、科学价值、实际贡献与实际效果”论英雄,势必鼓励一大批有志研究者投身其中,如此“卓越科研至上”时代可期。

每次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利益,带来阵痛。这次改革对诸多既得利益者和习惯于跟风者是一次冲击,然对坐得住冷板凳潜心攻坚克难者是利好显然,国家科技发展更需要后者而不是前者,更需要原创而不是跟风,故改革是必须滴。这次改革动机与方针是正确的,反对者要站在国家层面对待之,而不要站在狭隘的个人角度对待之。

可以预料,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强劲阻力在所难免。鉴于此,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破除改革之路上的各种桎梏,以推动我国从论文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0119.html

上一篇:别问我,我也不知道怎样做科研
下一篇:[转载]一流学者不宜再以“顶会顶刊”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收藏 IP: 59.109.158.*| 热度|

65 季丹 杨宁 周忠浩 王恪铭 吴晓娲 刘立 曾杰 王从彦 李东风 熊建华 赵新铭 张国宏 姚传进 黄永义 杨正瓴 陈波 叶建军 吕建华 徐耀 郑永军 王安良 刘庆彬 鲍鹏 李文靖 李剑超 高友鹤 贺乐 柏延文 雷蕴奇 梁洪泽 冯大诚 黄玉源 王洪吉 惠小强 施树明 韦玉程 刘超 姚远 陈智文 檀成龙 郁志勇 晏成和 孙志鸿 黄凯 田灿荣 焦飞 秦克周 丁克强 畅智慧 王媛媛 毛善成 孔梅 彭真明 王庆浩 徐冬冬 张明武 李学友 杨金波 王中任 丰成君 刘全慧 帅凌鹰 王勇 杨百存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5 个评论)

IP: 59.109.181.*   回复 | 赞 +1 [34]季丹   2020-2-25 11:49
让论文回归到它本应回到的位置才对,论文是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载体,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错误在于逻辑的错误,认为写论文=搞科研、论文数量=科研水平,这种评价方法忽略了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出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本质上是为解决问题(可能是现实问题也可能是理论问题)为目的的。
因此,新的评价方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论文+专利+社会贡献。
缺少了创新灵魂的指标数字统计就是骗人的把戏而已。
回复  政策与操作是需要匹配的。

设想两个青年教师都在努力向晋身副高职称努力,一个受过正式训练,科研紧追或贴近国际前沿,实验做得不错,虽然没有大的创新,SCI文章也发了不少。另一个,因为找不到好的工作,被迫或因人际关系入了科研这行,科研能力一般,写了几篇中文论文(目前大部分中文论文的质量大家心里有数)在祖国的大地上。

新的政策下如何操作评价二者?是看论文现在祖国大地上吗?看关系吗?
2020-2-25 12:2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虽然没有大的创新,。。。但坚持下去创新可期。。。
2020-2-25 12:23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张老师举的例子属于个案,国家制定政策的角度是从整体的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SCI”至上的政策如果不能有助于实现完成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两大目标,而且这20多年来在SCI上还投资巨大,在这样投资和产出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评价指标和资金投入就不能再向“SCI”倾斜,这次两部委出台政策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2020-2-25 12:31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对于张老师举的案例中的情况,一个人发SCI多,一个人发国内期刊多,如何评价二人的问题,我觉得秦四清老师博文里说的很清楚,就是“不看广告看疗效”,文章发在哪里都无所谓,关键看理论和技术的原创性以及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2020-2-25 13:014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谢谢回复。

我担心的是程度的问题。政策从高层开始,到基层传播--执行,我们几件事能能把握好度?在外国看来,我们本来就在巨大的进步中,这些年人才引进也使得高校的科研能力上升很快,连Trump都担心了不是吗。发展下去,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也可期。尽管我们内部还想要想发展更好,但大政策的改革,不要只顾强调改缺点,而废掉以前的有效之功。
2020-2-25 13:365 楼(回复 4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必须区别:1-论文内容带来的科学与商业价值与2-论文本身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利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
2020-2-25 14:296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让学术回归“初心”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202.shtm
2020-2-25 15:547 楼(回复 6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评价体系不改,包括:职称,高校和科研所应聘,自然基金申请,国家人才帽子评审,等等,这个改革措施很难有见效。
2020-2-26 08:578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这里面哪一个环节不需要SCI论文,数量优势,质量优势,没有这些,科研道路也不会那么顺利,会很郁闷的   
2020-2-26 08:599 楼(回复 8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你说的这些环节都要改呀,请仔细阅读文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590&do=blog&id=1219911
七、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职称(职务)评聘中,学校应建立与岗位特点、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指标,细化论文在不同岗位评聘中的作用,重点考察实际水平、发展潜力和岗位匹配度,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
2020-2-26 10:1010 楼(回复 8 楼) 赞 +1 | 回复
hidden
IP: 27.213.69.*   | [33]用户名   2020-2-25 11:17
评论已经被科学网删除
IP: 113.99.19.*   回复 | 赞 1 +1 [32]曾杰   2020-2-25 11:00
关键问题在:科技发达与否是好奇心驱动的,并不是功利心与名利心驱动的。
参见
- 审稿、鉴定和同行评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029-1215248.html  - 评论11
- 关于SCI论文的几点看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关于SCI论文的几点看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回复  以及 -  日本50年30个诺奖背后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1201991.html - 评论2
2020-2-25 11:0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我的想象力飞了起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89532-1202003.html - 评论3
2020-2-25 11:0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参见 - Neuralink 2019 Presentation马斯克发布脑机接口成果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599881
--- 这是建立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大量前期工作与资讯和人才储备基础上的。
2020-2-25 11:47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123.114.182.*   回复 | 赞 +1 [31]丰成君   2020-2-25 10:59
目前的状况,没有SCI论文,寸步难行,在科研或教学岗位上,没有影响因子高的SCI,走在这条路上无异于蜗牛和兔子,国家层面想改革,要见到实效,估计需要时间,十年,二十年或者更远,还是踏实写SCI吧,
回复  国家没不让你写SCI,现在的政策是你写SCI不再给你奖金了,评职、招聘等方面SCI数量也没用了,在这样的前提下,你想发多少SCI是个人的科研兴趣,不会有人不让你写、不让你发。
2020-2-25 11: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关键是,目前评职称,高校,科研所应聘,包括申请基金,还是看SCI的数量和质量啊,这个评价体系不改,估计不会见效呢,对吧?这个评价体系是至上而下的,覆盖全国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0-2-26 08:5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71.41.73.*   回复 | 赞 +1 [30]王中任   2020-2-25 10:42
搞原创的人三五年出不了成果,考核不合格咋办?
回复  没有指定的搞原创的人,原创是“冒”出来的,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用新的评价方法将真正有价值的原创从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出来。这次两部委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这个,要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成果,绝对不能靠“数数”论英雄。
2020-2-25 10:4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71.14.79.*   回复 | 赞 +1 [29]任衍具   2020-2-25 10:05
论文与项目,哪个更公平合理?
回复  参见 - 审稿、鉴定和同行评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029-1215248.html  - 评论11
2020-2-25 10:5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以及 - 关于SCI论文的几点看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2020-2-25 10:5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2020-2-25 12:06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论文、专利、报告、产品等 - 审稿、鉴定和同行评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029-1215248.html  - 评论11
都属于项目(课题)考核的内容。
项目在于基金(学术)或投资(商业)的评审与验收
- 关于SCI论文的几点看法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219875.html - 评论67
2020-2-25 14:32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109.181.*   回复 | 赞 +1 [28]季丹   2020-2-25 09:43
1.国家制定评价政策,是从如何有利于不断涌现出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角度考虑,而并不是从个人评职、发奖金、争帽子的各项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
2.发表SCI不容易并不能说明SCI就好,这是偷换概念。写一篇八股文比写SCI论文更难(很多现代人以为八股文只是一种格式要求,其实远非如此,难度极大,这里不详细说),现在不是一样废除了吗?
3.有人认为SCI评价相当于高考,虽然有问题但确实最公正的,这个思路对中国科研发展危害极大。科学研究的目标和高考的目标不同,把SCI评价等同于高考是把应试教育的思维转变成应试科研,如果非要把科研目标做个比较,科研应该是奥运会拿金牌,唯一的原创研究和核心技术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4.两部委文件的内容并不是不让大家发表“SCI”了,而是取消SCI论文奖金和在评价指标体系上进行弱化。在没有名利驱动的情况下,如果大家还是努力去发表SCI,那是国家最希望的了,因为这样的SCI可能才真正回归到科研的本身,这样的SCI越多越好。
回复  挤出“名利”水分的SCI论文才有可能是有价值的论文。
2020-2-25 09:5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在没有名利驱动的情况下,如果大家还是努力去发表SCI,那是国家最希望的了,因为这样的SCI可能才真正回归到科研的本身,这样的SCI越多越好。"

---如果真是这样了就好了,就怕引导错了。这几天我已经从朋友圈看到不少,没有科研能力的人,(也没有发好的SCI论文的能力),开始欢呼新政策了。
2020-2-25 10:4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让论文回归到它本应回到的位置才对,论文是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的载体,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错误在于逻辑的错误,认为写论文=搞科研、论文数量=科研水平,这种评价方法忽略了科学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提出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本质上是为解决问题(可能是现实问题也可能是理论问题)为目的的。
因此,新的评价方法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论文+专利+社会贡献。
缺少了创新灵魂的指标数字统计就是骗人的把戏而已。
2020-2-25 11:02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111.59.38.*   回复 | 赞 +1 [27]石郎   2020-2-25 09:08
SCI文章涉及职称评审,最终的目标就是跟薪资挂钩。职称评定和职称工资不跟进改革,不形成合理的完善体系,落实到地方实施可能会越改越乱,哪怕顶层的设计是好的。
IP: 59.190.143.*   回复 | 赞 +1 [26]张明武   2020-2-25 08:10
去年去日本东京大学交流,日本的科研者这几年都在担心 因为大学法人化后大学科研经费投入,论文发表,宽松教育等因素,科研落后中国, 觉得未来10年以后是中国的科研主导亚洲,逐渐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日本目前获得诺贝尔奖者大多是30年前的科研政策功劳。
回复  日本之前的政策其实很简单,就是  坚持向西学。
2020-2-25 08: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能否“潜心”的关键还是生活条件,待遇不上去,对很多人(如喜欢发低水平SCI的人)来说,不过是换个方式钻营。
2020-2-25 08:342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一个推论是现在科研的门槛太低,伪科研的人太多了。
---
建设小而精的科研队伍
发展大而广的工程技术队伍
配备高科技相称的顶尖高收入
让科技人活得体面
做真正有意思的事

科学是贵族脑力运功
是趣味性为导向的
比如相对论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
比如饶毅的果蝇同性恋爱
比如the big bang
强调猜想,发现,证明
强调思维的愉悦
强调一个story
与普通人没有直接关系

工程技术
是实用性为导向的
以使人的生活质量、效率更高为目标
与普通人生活也直接相关
如电脑的普及
如建筑技术
如医疗技术
各种工业,农业技术
工程技术是实体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科学研究的副产品可能大大加速或开创新的工程技术
比如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的利用

但相对而言,工程技术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探月
火箭的上天
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及组立
各种微观观测技术--Tomograhy

一个国家不需要太多的科研人员沉醉于story
而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工业民生

中国目前,科研人员有些赘多。
而缺乏强悍的有研发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2020-2-25 08:383 楼(回复 2 楼) 赞 2 +1 | 回复
回复  日本是从技术立国到科技立国,美国也是如此。
2020-2-25 10:114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214.193.*   回复 | 赞 1 +1 [25]徐耀   2020-2-24 21:43
看看我的旧作“最是那论文心难舍”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939&do=blog&id=1127292
IP: 101.16.142.*   回复 | 赞 3 +1 [24]丁克强   2020-2-24 19:57
严重同意博主的论述:
       我国成为了SCI论文大国但不是科技强国,除了在基础科研设施建设方面有些许靓点外,在最能反映人类智慧的科学原理、定律等方面几无建树,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仍受制于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结果表明,“SCI至上”这种“只看广告不看疗效”的做法对国家科技发展并未起到预期作用,是该痛下决心改革的时候了。
IP: 1.91.38.*   回复 | 赞 3 +1 [23]吴超   2020-2-24 19:43
SCI总体上看是一个客观评价指标,高水平的论文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不好发的,也一定程度上能代表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现在的问题可能关键是明确和细化应该如何去评价,而不是不该干啥,不然容易乱套,毕竟之前上去的杰青优青大多数是靠SCI,这种否定前期的做法容易造成混乱。应用领域也有应用领域的论文,我觉得不如提高对应用领域发展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去遏制和否定原有领域好不容易才刚刚起来的一些发展。
回复  绝对不妥。不能说纠正已有的错误可能引起混乱就不去管,而是再出台一个类似的有问题政策再把另一个本来问题还不大的领域在搞乱,这就像皇帝宠信一个佳丽,其他佳丽不满意了,那皇帝就给其他佳丽同样的宠信,首先吧皇帝累死了,即使累死也最终结果是大家都不满意。所以,最优的办法是取消一切对文章进行优待的措施,让大家自由发展。
2020-2-24 21:3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7.213.69.*   回复 | 赞 2 +1 [22]焦飞   2020-2-24 19:42
顶层应该完善设计,兼顾合理性和操作性,否则有甩锅之嫌,把难题踢给下面,这样只会越改越乱,越乱越改,恶性循环!!!
回复  非常同意回复焦飞
2020-2-24 19: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39.86.210.*   回复 | 赞 1 +1 [21]吕建波   2020-2-24 19:41
人才评价、项目评审等过程一定要做好学科分类,理科发表创新性论文无可厚非,工程类学科更应该重视工艺和技术创新、卡脖子技术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考核。
回复  恰恰这是最大的难点,比如,冷冻电镜技术、LIGO技术、脑机接口技术、计算机芯片与软件技术,等等。
2020-2-24 21: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不光是卡脖子,脖子下面也卡着呢,技术领域还差得远。
2020-2-24 21:3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17.179.208.*   回复 | 赞 1 +1 [20]刘超   2020-2-24 19:36
试问除了认可的高水平杂志CNS以外,要是全国高校都不发SCI了,把成果都发在祖国大地上会怎么样??
回复  英文是八股文,那好啊。国内就别办英文版了,就只办中文杂志好了,大家写的中文就不是八股文么?我们不能回避SCI论文的作用,更不能盲目的自信和否定,应该更理性的对待它价值,把缺点和弊端降到最小,一刀切的问题不会少。
2020-2-24 19:4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前苏联也有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俄文期刊上,偷技术,语言就是最大的障碍。
2020-2-24 21:372 楼(回复 1 楼) 赞 1 +1 | 回复
回复  1.建立负面期刊清单是有必要的。
2.“把论文发在祖国的大地”一定意义上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冲突。
2020-2-25 08:143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7.152.69.*   回复 | 赞 +1 [19]晏成和   2020-2-24 19:17
昨天发表的博客文章《假如你是造物主》,从物理事实反推质子、电子应该具备的特性,是一个全新的思路。
或者是“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的一个尝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66&do=blog&id=1219960
IP: 111.192.240.*   回复 | 赞 1 +1 [18]黄凯   2020-2-24 19:14
这个转变很及时,要为不久的将来,我国GDP世界第一做好铺垫
IP: 223.96.205.*   回复 | 赞 +1 [17]鲁学星   2020-2-24 18:46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大面积,大范围的提高评价主体的水平. 没有高水平的,一流的评价主体, 咋破都不好使
IP: 117.179.208.*   回复 | 赞 +1 [16]刘超   2020-2-24 17:31
秦老师,您也发表了不少SCI论文和中文文章,您更欣赏哪些文章?您觉得您的SCI的水平高还是中文的文章水平高?
回复  我替秦老师回答:中文文章是科研初期作品,英文文章是科研成熟后的作品,当然英文的水平高些,虽然我被环境潮流裹挟着也发了很多英文文章,但是至少我现在意识到这是有问题的,而且我站出来呼吁改变了,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我依然会被裹挟着继续发英文文章,那时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课题要考研究生做,研究生毕业必须有英文文章,这个鸟规定又不是我做的,我有什么办法?
2020-2-24 21:411 楼(回复楼主) 赞 2 +1 | 回复
IP: 113.140.86.*   回复 | 赞 +1 [15]惠小强   2020-2-24 16:58
解决痛点问题至上
IP: 27.156.57.*   回复 | 赞 5 +1 [14]陈德旺   2020-2-24 16:49
SCI论文是现代科技八股文,与基金,职称,头衔,奖励密切相关,可以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回复  必须区别:1-论文内容带来的科学与商业价值与2-论文本身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利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
这个才是关键问题;因为,工程、农业、医疗、工业、管理,等等,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发表的资讯基础上的应用。
2020-2-24 21: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37.189.133.*   回复 | 赞 2 +1 [13]王毅翔   2020-2-24 16:35
这次新冠肺炎,马上匆匆忙忙地发表了好多不可靠的论文


作为 杂志, 还是要尽可能发表比较可靠的内容。
不成熟可以作为 pre-print 等出来
回复  有些有一定的误导性。 许多事情,要到疫情大致过去 才有 清晰的了解。
2020-2-24 16:3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6.199.58.*   回复 | 赞 +1 [12]黄玉源   2020-2-24 16:06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 [11]杨正瓴   2020-2-24 15:56
破除论文“SCI至上”:科研“脱虚向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158.html
IP: 218.20.7.*   回复 | 赞 1 +1 [10]曾杰   2020-2-24 15:19
治病,不仅需要治标,尤其需要治本。
现代工程、工业和医疗等,建立在科学研究提供的资讯基础上的应用,资讯的真实与客观是一个关键因素,或说学术诚信与规范。
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有些与科学和伪科学或学术都没有关系,属于功利与商业炒作,参见 - https://mp.weixin.qq.com/s/mxyQmoLRfzdHLbIb3pEdfQ名称与概念的区别,以及,我们为什么容易相信谣言?-  https://mp.weixin.qq.com/s/yAEZCy_J3SYY1rrUHgJqsA
27位联合发文的科学家都有谁?-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004.shtm
回复  预印本:生物学研究的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CGHPcsjNcTGgwWnH1kMWtw
‘Plagiarism’究竟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P0SPmjI1fnBX17wyYWr5CA
另外,无论是哪个医学体系的药物,滥用或乱用药,都会吃出病出来的。
注:关于双刃剑,应该说的是技术,科学只是认知的功能。
2020-2-24 16: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5.215.41.*   回复 | 赞 4 +1 [9]徐耀   2020-2-24 13:39
不想成为卓越的人,就别想做卓越的科研。
IP: 71.220.14.*   回复 | 赞 7 +1 [8]吕建华   2020-2-24 13:35
科学界内部要有自治的精神,事事都要靠领导发话、评价,卓越恐怕就很难有戏。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7]杨正瓴   2020-2-24 13:25
  
IP: 124.64.17.*   回复 | 赞 +1 [6]张国宏   2020-2-24 13:20
只看广告不看疗效——以有知识有学问为基本属性的群体或领域尚且如此,由此推之:期待或许要等很短。。。很短
回复  汉朝到清朝,学而优则仕,能够看到仕群的帮忙,虽更迭朝代,但格局未变。仕的自主有局限性。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许才是仕群的归宿,或许才是知识的极值。
2020-2-24 14: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IP: 115.60.44.*   回复 | 赞 +1 [5]孙长利   2020-2-24 12:59
一石激起千层波
IP: 39.73.251.*   回复 | 赞 +1 [4]吴日恒   2020-2-24 12:55
仍然我行我素,仍然无解
IP: 218.20.7.*   回复 | 赞 +1 [3]曾杰   2020-2-24 12:32
参见 - 科学的目的、精神和方法是什么?-
https://mp.weixin.qq.com/s/c3m1S1zEUfH-yyxmm1Qmwg
以及 - 传统的替代医学与近现代科学的医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19983.html,以及有疗效的医疗与商业的炒作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0026.html
回复  关键是区别: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与临床医疗。
必须区别:1-论文内容带来的科学与商业价值与2-论文本身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利益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也必须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 别忘了这些瘟疫曾横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19412.html - 科学是认知功能,工程是实施效用。
2020-2-24 12:4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医学研究 - https://m.bilibili.com/video/av33010407与临床医疗,在现代发展到了一个科学与工程偶合的加速度模式,科学与工业、科学与农业也是如此,即,研究型模式。
2020-2-24 12:5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59.109.182.*   回复 | 赞 5 +1 [2]季丹   2020-2-24 12:31
“拓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库,促进社会发展”,同意,这才是科学研究的初心和使命。
国家急需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大量的跟风论文本来是充当分母的角色,但现在看来耗用的成本太大了,跟风论文无论发表在什么地方,其价值都是很小的,我过去的一篇博文“为什么在顶级期刊发表的跟风论文价值也不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590-1127926.html 也谈了这个问题,在此和秦老师互应一下!
IP: 106.80.200.*   回复 | 赞 2 +1 [1]周忠浩   2020-2-24 12:26
人人在单位,上面有任期。还得从上面考核改革想办法。

1/1 | 总计:34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