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文章之导读

已有 10723 次阅读 2017-12-6 17:05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导读

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啦,神马感觉呢?就是感觉文章越来越难写,越写越费劲,不知道这是什么节奏?

这篇文章写初稿用时近两个月,接着大大小小修改了十几次,后投稿至《地球物理学报》。审稿意见(小修)回来后,对文章结构和内容作了一次大手术,又改了十几遍;对文章排版后的校样又仔细斟酌,反复修改各种bugs,直至文章亮相。

感谢编辑部老师不厌其烦的认真负责态度和付出的辛苦。文章的链接见:

杨百存, 秦四清, 薛雷等 .2017.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球物理学报,60(12):4644-4654,doi: 10.6038/cjg20171209

链接本文:

http://www.geophy.cn/CN/10.6038/cjg20171209        http://www.geophy.cn/CN/Y2017/V60/I12/4644

言归正传,河北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地区核心腹地,由保定市所辖雄县、容城和安新3县组成。雄安新区周边曾发生1679年三河-平谷MS7.81966年邢台MS7.2震群和1976年唐山MS7.8等严重破坏性地震。为给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设计参数,减轻地震对人类生命及财产造成的损失,对雄安新区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国地震局,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

那么,问题就来了,过去不是有基于地震复发周期理念的确定性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嘛,直接用行不行呢?

若传统方法真靠谱,咱就不费劲了,那么传统方法靠谱吗(见文章第二节)?过去不少场地的地震危险性评估不也采用这些方法嘛,出事儿的也不多呀。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对任何一个区域而言,发生大地震都是小概率事件,虽然传统方法一般会严重低估某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相当不靠谱,但即使误判了,在几十年内往往也“死无对证”。但若说某区域无大地震,点背时就会把自己玩进去。例如,H童靴运气差了点,在2007年说茂县-汶川和北川-太平一带分别为7.0级和6.5级潜在震源区,结果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把让人躺枪了。其实,这事儿不能怪H童靴,人家也是依靠传统方法得出的“正确结论”,换做别人也一样,只能怪方法不靠谱啊。再说透点,如果H童鞋在1980年说“龙门山断裂带25年内不会发生大地震”,就好啦,说不定因这个认识给国家的建筑抗震节省了大笔资金,能拿个科技进步一等奖呢,但偏偏在2007年说,因“不逢其时”而惜哉。事实上,若真的明白大地震孕育机制,在1980年应该说,龙门山断裂带的巨震危险性很高,因为汶川地震区在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震群发生后,已基本处于临界状态啦,巨震的发生是早晚的事儿。

其实啊,地震危险性评估是以中-长期预测为前提的,过去的所谓预测方法与地震物理机制及其规律脱节,均属于“蒙和猜”的游戏,只不过当事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罢了。例如,过去不管官方还是民科的所谓成功预测,对象都属于预震,这种类型的地震数量多(有时能猜对),但一般为随机事件,如真有人能用科学方法预测世界上大部分的随机事件,给10个NB奖都不为过。然而,要预测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发生一次的严重破坏性标志性地震,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日本大地震(这些地震为标志性地震,遵循确定性规律),未见任何靠谱的报道,对该类地震即使猜也猜不对。

所以说,解决大地震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难题的必由之路,必须从物理机制入手,突破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后,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嗯,“大地震物理预测”是无法绕开的一道坎。

既然传统方法不靠谱,咱得寻找靠谱的新方法,我们提出的新方法要点是:

1)明确该区域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地震区,研判各地震区的地震趋势,给出未来将发生的标志性地震震级范围与预震震级上限;分析各地震区活动断层的发震潜力与地震活动性特征,预判标志性地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展布情况及其与该区域的位置关系,以断层为约束条件,在各地震区内划分一个或多个研究区。根据新提出的标志性预震预测方法,给出研究区未来将发生的标志性预震与子预震震级上限;结合研究区活动断层的发震潜力评估和地震活动习性,预判标志性预震发生的可能地点。

3)评判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各研究区及其周围的发震潜力,根据有关地震烈度经验公式,计算在最不利情况下(如考虑震级上限和距离最近的情况)的该区域地震烈度。

4)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给出该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建议值。

看看下面这张图,或许就能明白上述要点。


对雄安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如何?



与传统方法比较,显然新方法更为科学合理,但仍存在某些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以后逐步解决。

俺之前写过一篇《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初稿)》博文,不知什么缘故被MM/GG进了黑色的咖啡屋,建议释放出来吧,以便大家有个对比,看看认识是如何逐渐深化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8516.html

上一篇:科学鉴赏力的软肋,制约着我国原创性科学的发展
下一篇:图示地震孕育周期的概念
收藏 IP: 101.64.179.*| 热度|

10 陈竑然 杨正瓴 杨百存 王媛媛 武夷山 朱志敏 苏德辰 张珂 王少凯 吴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