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随想——关于中药

已有 3118 次阅读 2015-10-9 11: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药的一些启示

今天在做实验的空挡随意打开一篇文献,竟然是201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方法的综述,近期随处可见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以下称“诺奖”)的消息,我觉得可以稍稍理清眼下关于中药的思路。不论这是第二项还是第十四项源于中国人的诺奖,我更关注获奖的发现,也想借此对中药多一点了解,毕竟我对中药的了解少之又少。

最早听到中药的介绍时在中山大学的一堂公选课,一位老教授给如数家珍般给我们讲授各种中药的名字、来源于功效。如今已忘记那位老教授的名字,只记得他也是1977级的大学生。广东中医药大学还有针灸、按摩、推拿、配伍等课程,那时的感觉中药很是神奇。

我们的中药也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有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医药、历史悠久、且历经实践验证的感觉。屠先生1972年分离到青蒿素,2015年获得诺奖、我想这种例子能成为经典,却不知有生之年是否还能遇见。这真的算是国庆期间值得纪念的消息,必定成为历史中辉煌的一点。

与中药相关的研究登上了国际科技舞台的顶端,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比如世界各大媒体介绍青蒿素、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阐述中药的历史、中医药概念股涨停、中医药研发公司露出市面,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十月五号之后发生的。真希望未来诺奖在中国的反应会变小,会变得习以为常。

看看屠先生的文章与著作,多数以中文为主。第一感觉就是要是以后有更多权威的中国期刊就好了,将来有更多的人学习汉语,讲中文,阅读中国的文献、著作,期待日后的国际报告在无同声译的情况可同时使用中英文。有时候会想,诺奖是如何评定的?如何才能让国际的科学家了解更多中国内部的研究?

如果未能从中药的复合成分中分理处有效成分,但药效依旧,能否获得诺奖?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中药如何让世界接受?我不清楚该如何看待中药和西药矛盾与统一,还是感觉这是两套相差甚远的理论。一个源于“阴”和“阳”,关注“气”和“温”的学说,如何才能用大家都能接受的分子机制来解释,我想这应该是一直在进行的工作。

多年来我接受的是科学的教育,对问题总是有种想了解原因的冲动。就好像去医院找一位医生开药,如果医生无法讲清其缘由,用着总是不踏实。为什么我总是无法理解对方讲的内容?多半是由于基于的理论不同,或者对彼此所坚持的信念并不了解。中药(或本草)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不管是战国时期的扁鹊、方士、术士,还是后来东汉末年的华佗、明朝的李时珍,中药医治救人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何到如今也无法走向世界?为何数月前中医药大学的徐安龙校长在《Nature》增刊上发表中药的研究会引起一阵风波?

中国人在力推中药走向世界这一环节是漫长而艰难的,如果有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的理论与基础,会好很多。有时我在想,中药的药效是如何评价的?需要经过哪些验证才能进入临床试验、销售市场?中药的研发是否需要借鉴西药的研发思维与技术路线?还有,中药研发的思想,是否需要接纳西药研发的思想?(这和当年改革开放时提出的解放思想很相似,太多的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采纳自己不了解的知识)

有的时候,人们固执的坚持传统与经验,认为传统就是经典,经典就不容改变。其实很多事物都在发展、在变化。如果总是固执传统,会错过许多创新的机会。维持特色固然有优势,可也不能放弃发展的机会,毕竟各种医药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

中药库如此的庞大,要是能在诸多的中药组分中分理出更多的新成分,也是一个不错的研究领域。屠先生给了许多人希望,也给世界一个提示。不知何时才能综合自身所学,系统的阐述中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现在只能观望,看着事件一个个的发生。

祝福中药的研究深入国际舞台,造福人类。

期待丽丽的鼻炎早日康复!

TJ  康龙化成

2015年10月9日星期五




屠呦呦获诺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539-926762.html

上一篇:回家(II)
下一篇:为何女儿的孩子不是自家人?
收藏 IP: 1.202.225.*| 热度|

11 袁海涛 孙平 戴德昌 潘学峰 李土荣 李竞 陈南晖 李剑超 biofans K13877522581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