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心存企盼,就有希望

已有 2615 次阅读 2014-4-24 16:11 |个人分类:何裕民文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肿瘤治疗, 精神力量, 心存期盼

许昌的一个老患者让我非常感慨。第一次求诊是她的三四个子女一起“冲”到上海来找我的,告诉我他们的妈妈很麻烦。原来他们母亲是左脚拇趾的恶疮,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有左腹股沟转移,同时伴有左边的乳腺癌,乳腺肿大得很厉害。

其实,老人病了很久,因不愿意麻烦子女,一直没说。直到最后伤口发炎臭了,疼痛厉害,子女们才知道。这时候,她既不能开刀,也不能做化疗、放疗。这下子女们可急坏了,匆匆赶到上海找我!

我记得那是2003年的事,那年的夏天特别热。他们找到我时,七嘴八舌,好几个人都哭了。当时,我只能说试试吧,先把中药用上去,希望对乳腺癌及全身情况有所控制,然后再全身调整。

这个老太太有个愿望,想在美国念书的孙子能回来看望她一下。我让他们转告她,我们努力,她一定能见孙子一面。当年冬天,我去郑州,他们陪她来看我,当时总体情况明显好转,乳腺的肿块用中药后有所消减,脚上的恶疮也没再发展。

然后,我每年给她设定一个希望,直到2009年我们失去联系。这期间,虽然她每次来见我总是哭哭泣泣,但每次会有一个新的希望——还想抱重孙,还想见到新的孙媳妇……这位淳朴的农村老人,就这样一直生活在希望及企盼当中。

希望,是使人坚定生活下去的支柱之一,有希望就有可能。心身医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希望是作为“生命的最后通路”而存在的。意思是说:有希望,才能有康复的信念与活下去的信心!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临床上很多人的确不是死于疾病,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失望或绝望。

这个案例让我认识到:若欲给予癌症患者以支持,首先就是要让他产生企盼与希望,心存理想!而千万不可随意判断他的死期,让他绝望!

我有一个患者也非常有意思,她患的是小细胞肺癌,晚期,且已有骨转移。这个人的文化层次不高,是农村的,而她老公是很有钱的企业家。她原来不信教,但通过各种方法稍有恢复以后,她每天的生活乐趣变成了诵经、拜菩萨。她说:“我开始拜菩萨是为了请菩萨保佑我活下去,后来是为了请菩萨保佑所有生病的人都活下去。”她的信念和层次就这样提升了。

我认为不是诵经帮了她,而是她的积极心态促使了她的内在机能向好的方向转变。三五年以后再见到她,我几乎要认不得她了。现在已经过了十年了,她能和正常人一样陪着患者来找我看病,作为一位晚期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患者,这是非常难得的。我认为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在支持着她,而这种精神力量借助佛教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788194.html

上一篇:人本主义与肿瘤的新防治观
下一篇:从“破坏”到“控制”(一)
收藏 IP: 116.226.23.*| 热度|

1 JIANHU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