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告别曾经的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泰州孔尚任故居

已有 1978 次阅读 2024-4-26 07:57 |个人分类:六月雪风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孔尚任(16481718)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字季重,又名聘之,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为孔子64代孙。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1685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泰州和扬州等地,治理淮安、高邮、宝应、盐城、兴化、泰州、如皋等淮南七邑的水患。据邓孝威《湖海集序》称:“先生以疏浚海口之役,浚黄河、越射阳、下萸湾,入海陵。继移昭阳,驻草堰,遍历诸场亭。”可知孔氏当时先驻节泰州,后迁兴化。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始离泰州。在这三年之中,他大部分时间住在泰州。《湖海集·山海诗集序》中“予出使三年,居海陵者强半”语可以证之。在泰州旅居期间,孔尚任与明朝遗老南方名士结交,触发起了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数年创作出了昆曲名剧《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结构谨严、针线细密紧密,在语言运用方面侧重典雅而不失其真,雅而不失其俗,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积累了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实践经验。其谨严的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创作方法影响了后世戏剧作者的创作方法。这标志着继汤显祖后,中国戏曲文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此,孔尚任与洪昇一起,成了清代最享盛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孔尚任以“疑案”罢官。确切原因不详。孔尚任回到家乡,过着清苦寂寞的生活,在抑郁之中卒逝于曲阜。

孔尚任在泰州的故居坐落于泰州凤城河畔的陈庵,又名藏经禅院,毗邻泰州老街,现与泰州怡园连为一体。庵是明代陈氏侫佛的一所家庵,当年非常显赫。此庵建造得非常壮丽,原有楼五楹,观其楼额门榜,一为“勋贵盖当朝”,又一为“翰墨擅海内”。史料记载为魏国公徐达题,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可见规格之高,影响之大了。陈庵的声名远播,还与一代戏曲大师孔尚任有关。陈庵,当年孔尚任曾居此。在孔氏所著《湖海集》中,有一篇《陈庵记》:“予始至泰州,不知所谓陈庵者。有司为予安公廨,……”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泰州

泰州孔尚任故居 (1).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5).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6).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7).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8).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9).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0).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1).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2).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3).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4).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19).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20).jpg

泰州孔尚任故居 (35).jpg

l  泰州乔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10214.html

l  泰州桃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059.html

l  泰州南山律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7736.html

l  泰州城隍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548.html

l  泰州百水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657.html

l  泰州凤城河碑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5473.html

l  泰州老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83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438.html

上一篇: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紫荆
下一篇: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入侵植物野老鹳草
收藏 IP: 183.213.214.*| 热度|

12 许培扬 刘进平 杨卫东 高宏 郑永军 孙南屏 孙颉 宁利中 张晓良 郭战胜 钟炳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