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告别曾经的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葛根的故事

已有 4815 次阅读 2021-2-15 07:12 |个人分类:自然之旅|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葛根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自古以来被中国人当成宝,号称“小人参”。而且很多中国古代的中草药书籍如《本草纲目》等均记载其药效。然后,葛根却是美国人眼里的绿色恶魔。这是怎么样回事呢?

1876年,在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前来参展的日本人带来了葛根,日本人带来葛根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在博览会日本馆的庭院凉亭上做点小小的装饰。然而,一个美国人禁不住美丽葛根美丽无比的花的诱惑,偷偷地掐下一个芽头,回去喜滋滋地培育出一株小葛根藤来。想不到,却是从此打开了葛根和美国人数不尽恩怨情仇的番多拉魔盒。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一开始,美国人引入葛根这种植物,主要因为葛根拥有非常漂亮的小紫花,而且一开始美国人也是将葛根主要用来装点庭院。除此之外,美国人还发现葛根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更关键的是生长迅速且蛋白含量高。于是,在1935~1950年间,美国为了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而大力发展种植,将它用作饲料和绿肥。到1940年,仅仅是得克萨斯一州,就种植了不下50万英亩的葛根。这一段时光可以说是葛根和美国人渡过的一段美好的蜜月期。

难道是注定婚姻终究是爱情的坟墓吗?葛根和美国人的蜜月期很快就玩完。原因是葛根对气候的要求不高,适应性也很较强,海拔1700米以下的较温暖潮湿的坡地、沟谷、向阳矮小灌木丛中都适合生长。而美国地形分为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是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中部是南北贯通的大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山地,整体海拔都并比较矮,而且美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常适合葛根的子孙繁衍。此外,由于美国没有天敌(一是没有吃葛根的虫子之类的昆虫,二是美国似乎一直没有爱好葛根的吃货。要知道,有时候吃货也可以拯救世界,比如把入侵物种变成美味佳肴,看看入侵的小龙虾在中国的遭遇,难以控制的入侵物种活活被中国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撑死的革命精神的吃货们吃成了入侵界的猪队友,遂成为入侵界的耻辱),所以,在美国葛根却成为四季常青、周年生长的植物,于是美国成了葛根的天堂。

更为重要的是,葛根属于多年生的草质藤本植物,既能缠绕攀缘向上生长,有的可达数十米,又能匍匐地面生长。在地面上生长时,每个茎枝的节部接触土壤都易产生不定根形成新根系,促使植株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生长。葛根的分枝能力特别强,每株可从基部分出侧枝多达60个,呈辐射状向四周生长。迅速攀爬的葛根藤可以很快把其它植物直接覆盖,密密匝匝的绿叶可以将阳光遮挡得一点儿不剩,对其它植物而言可以说简直是绿色地狱,因此,被葛根包围的乔木和灌木只有慢慢等死一条路,别无选择。另外,葛根的根茎生长竞争力相当无比强大,可以在土壤中争夺足够多的水和矿物质营养。而且美国人还发现柔嫩的葛根藤已修炼成精,葛根的分杈可以全方位出击,覆盖方圆几十英里之广,活像一个绿色大怪兽,很有耐心的吞下一切,如森林、电缆、房屋,甚至火车铁轨。再者,即便是在寒冷地区,葛根越冬时地上部冻死,但地下根茎仍可越冬,第二年春季来临时再次焕发生命力。可以说,葛根在美国所到之处,森林被毁、牧场被占、农田荒芜、建筑被绿。目前在美国绝大部分州均有分布且大多生态危害十分严重。于是,葛根和美国人的蜜月被判死刑,葛根也毫无悬念的被列为美国的恶性入侵植物。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注:囿于个人水平之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此外,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介绍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入侵植物主导的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存在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66298

生物入侵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6570.html

入侵植物的入侵竞争力和生境的可入侵性量化方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19837.html

入侵生物的生态策略进化机制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34409

群落多样性与其可入侵性的关系的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593.html

生物入侵之遗传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25699.html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悖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176.html

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功能差异以及生态位差异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874

菊科入侵物成功的主要因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45631.html

化感物质和化感效应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46143

生物入侵途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6308.html

生物入侵现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926.html

生物入侵进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07475

群落可入侵性指数(Community invasibility index, C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2.html

入侵植物相对入侵力系数(Relative invasiveness index, R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1.html

入侵植物入侵强度系数(Invasion intensity index, II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10.html

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功能差异指数(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dex, FDj)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58909.html

生物入侵之10%法则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6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入侵植物入侵中国大约时间轴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58991

中国入侵植物名单和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6601.html

中国入侵物种名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45628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46605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和入侵克隆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61990.html

中国水生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73994.html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图谱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85806.html

中国&江苏外来入侵植物名录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quickforward=1&id=1212281

惨不忍睹的生物入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45336.html

世界上入侵力最强的100种外来入侵生物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5853

起源于中国却在欧美横行霸道的入侵物种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65607

BBCH-scale (Weed)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99&do=blog&id=12054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72227.html

上一篇:芦苇的故事
下一篇: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故事
收藏 IP: 183.211.172.*| 热度|

25 张晓良 尤明庆 刁承泰 武夷山 姚远 黄洪宇 李学宽 张珑 郑永军 朱晓刚 宁利中 段煦 孙颉 康建 侯成亚 梁红斌 杨学祥 张叔勇 吕秀齐 关蕾蕾 杨顺楷 周忠浩 舒红 刘炜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