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yokemos

博文

全球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诺贝儿奖 精选

已有 36667 次阅读 2011-4-30 21:06 |个人分类:乱弹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The, World, paper, cited, most

                                

 

 

最近刚刚写了篇有关我国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本来想卖个关子,让大家猜猜,没想到有一匿名网友很快就猜出来了,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我曾经就这个话题在丁香园论文版贴出过,今天旧饭重炒,当然要上点新料、新酒,不然在科学网不好混,本文真的有新料?! 您读后便知。

该世界之最的论文于1951年发表在JBC(JBC不熟悉的网友,建议参看我的另外一篇博文:JBC vs PLoS ONE: 鹿死谁手?),事实上,JBC有篇纪念JBC创刊百年(1905-2005)的文章提到,截至到2004年一月,该文的引用次数为惊人的275,669,这是迄今为止,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论文。为何要非要提到这篇文章的数据呢?并且还是已经out了的2004年数据,这也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我们知道,查询论文的引用次数,最常用、也是相对而言最可靠的两种方法是: 1 Web of Science; 2) Google/Scholar。但是对于Web of Science设定的最高引用次数的阈值是65,535次,高于这个数就都显示为〉65,535,我不理解ISI/Web of Science具体是如何设定这个数字的,但是我猜想设定一个上限,大概也是为了减小像上述这篇论文的惊人引用次数给WoS数据库带来的过大载荷。这篇论文的基本信息如下。

Title: 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LIN PHENOL REAGENT
Author
: LOWRY, OH; ROSEBROUGH, NJ; FARR, AL,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Volume: 193 Issue: 1 Pages: 265-275 Published: 1951
Times Cited: > 65,535

google/scholar上查询该文,截止2011429日,该文被引用次数为178813,居然比上述JBC上的2004年的数据275,669次还少许多,我也不理解JBC上的这个引用数据是如何得来的,不过JBC作为百年名刊,它的数据我相信还是靠谱的,至少比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让我这个小老百姓放心。

该文的第一作者为 Oliver Howe Lowry (1910–1996, 见文首照片) ,著名的Lowry蛋白定量法就是以此人的姓来命名的,上述论文也是Lowry蛋白定量法的理论基础,该文发表60年后该方法直到现在仍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当然现在一些更简便、更精确的蛋白定量法如Brandford, BCA法等使用的可能更广泛。该文章发表时,Oliver Howe Lowry时任为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药理系的系主任。并与1955年到1958年间任该校的医学院院长(顺便说一下,该医学院是美国的最好的医学院之一)。 Oliver Howe Lowry1964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Lowry终生并没有由于该方法的巨大贡献而获诺贝尔奖(Lowry 86岁才离世,并非英年早逝,另外,为避免争议,本文讨论只限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我个人理解是该方法虽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蛋白定量的第一种方法,当然也不是最后一种(比如后来的Branford, BCA等方法),其创新性和该方法的重要性都还不足够强。有人可能认为,纯技术方法怎么可能获诺贝尔奖,当然这个得看是什么方法,如果方法足够重要,照样可以,PCR(链式聚合酶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方法的重要,我想科学网搞许多专业的人都明白,只要和生物/医学沾上点边,都有其身影。对于这一点,我在我的另外一篇博文我更详细的介绍(参见:我国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王振义院士这个例子也充分说明,诺贝儿奖并非可以简单地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来预测,如果这样,诺贝奖评奖委员会也没有必要存在了,经营Web of Science的汤姆逊路透随便雇个人(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几分钟就可搞定。

事实上,诺贝儿奖的颁发,历史上,包括现在一直都颁发给原创者和最重要的贡献者(这个估计也有例外),对于原创性非常重视,这一点,似乎对于 “山寨版”玩的很是得心应手的我国很不利,这个评审标准一天不改,尽管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拿到那个我国已经念叨、眼馋了至少几十年了的炸药奖,但是这个时间表可以想象,短不了,即使是我国牛如清华这样的大学,看起来离这个已经颁发发了上百年的奖距离也不近(参见我另一博文:以管窥豹:两组数据看清华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于诺贝儿奖对于原创性之重视,2002年的化学奖得主:日本岛津公司(Shimadzu田中耕Koichi Tanaka)这个个案似乎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讨论原创性这个问题,首先说说田中耕这哥们的特别之处:1田中耕只有本科学历,这在诺贝儿奖上百年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个在我国许多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在我国博士、硕士多如牛毛的的科研大军中,本科无疑就是低学历的代名词。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倘若诺贝儿奖掌控在我天朝之手,像田中耕这样的“低学历”者有无可能获得诺贝儿奖?!在我国,你就是申请个普通大学老师,还要求本科是985211呢,这还是在有博士学位的前提下;2) 田中耕做出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是,年仅25岁,这个估计对我国的现行大学教育体制、用人体制有点震动。日本虽然多年来一直不是我国国民所喜欢的国家,但是其即使是作为对手,也是值得尊敬的对手。日本的成功,虽然不像唐骏一样可以复制(至少是他自己声称),但日本的成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和我国相比,人口和地盘简直就是弹丸之国,但是近一二十年拿到的诺贝儿奖估计很另我国国民包括中央高层领导眼馋,但是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田中耕的获诺贝尔奖的技术发明现在并没有得以广泛应用,因为基于其技术原型的更好技术取代了它。田中耕之所以获得诺贝儿奖,其主要贡献,按照诺贝儿奖评审委员会的官方说法是:"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soft desorption ionisation methods fo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即:发展了用于质谱分析生物大分子的软解离方法。这些方法(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也有重要贡献且分享了当年的化学奖)的重要之处在于使质谱分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成为可能。田中耕提出的这种方法为软激光解离(soft laser desorption, SLD)。如上所述,这种方法现在并没有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倒是两位德国科学家在甚至更早一些提出的另外一种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即:基质辅助激光解离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但是,MALDI这种方法是在田中耕报道(会议报道)了他的方法之后,MALDI 才用于分析蛋白质,此前尚未想到将此技术用于分析蛋白质,这大概才是田中耕获奖的主要原因。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创性(idea)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仅是对于诺贝尔奖、更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山寨文化”极其产品的盛行和猖獗使我国离诺贝尔奖、也离创建创新型国家都似乎渐行渐远。

山寨不除,诺贝尔别想!(当然山寨并非是我国拿不到诺贝尔奖的根本原因)

(王守业修改整理于2011430日,本文部分内容去年曾贴于丁香园论文版,文中Oliver Howe Lowry的照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特别感谢博文刁佳杰对本文原文中的一些学术错误的指正。 引文出处: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9054



诺贝尔情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439054.html

上一篇:我国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王振义院士
下一篇:实例分析:一语(词)双关的英文科技论文标题
收藏 IP: 68.60.124.*| 热度|

28 张伟 陈安 罗渝然 武夷山 许培扬 陈辉 程木 水迎波 安天庆 杨远帆 傅云义 张树风 白昌明 曹贺贺 赵凤光 杜仁骞 赵明 林涛 杨乾栩 戴德昌 梁建华 俞立 liguoshuai tuner nobel168168 neilchau yuyangrj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