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一个渗坑的设计预案。。。。。呃,不是,是应急修复预案

已有 2536 次阅读 2017-5-7 21: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渗坑应急修复处理预案
             陈楷翰(泉州新智环保技术总监,泉州师院实验员,泉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

 

据xxxx所送水质测试资料初步判断,该渗坑比较大可能为有机化工类废水渗坑,内含较多的难降解有机物,比如漂染废水等。详细资料需要水质水文、沉积物、所在地地质状况、地层内的污染状况趋势图、周边工厂和居民状况、市政、地形地貌、降雨等诸多数据均为提供,因此目前只适合应急修复。

                     一污染状况预判
主要污染为水体污染,地下渗透水污染、沉积物污染等,淤积坑底可能有大量底泥淤积,可能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如苯环、还原性有毒物质、短链有机物等存在。形成水体——沉积物——土壤三个污染物缓冲库。

                     二应急治理方案
预先:紧急化验沉积物成分,分析其碳磷氮比和酸值、有毒污染物等,以便决定是否对底泥沉积物进行应急修复。如果污染状况不严重则:
1. 水体快速增氧和预氧化。然后根据水质反应状况,确定进行开放水体絮凝自气浮或开放水体絮凝沉降工艺。
2. 如絮凝物毒性较强(微生物实验)则采用絮凝自气浮系统进行处置;如絮凝物毒性很弱,则投放大量矿物复合物和兼氧复合菌的混合物,以及助剂,使污染物下沉水体。
3. 投放特殊结构的活性封闭材料,构建适度透气、持久耐冲刷的隔离层,切断缓冲库物质交换。
4. 环湖构建隔离沟,切断湖滨土壤层雨水冲刷可能带来的继续污染。
5. 深水及底泥增氧,投放EM菌,推流,分析水质,待水质好转且硅藻、小球藻等出现(必须调水)后继续监测水质,适当补充其他物种,开始构建水生态系统。

                     三、分工
我这里优势在快速大面积增氧体系、开放水体絮凝体系、矿物复合物技术、特殊结构的活性封闭材料、深水增氧、底泥层增氧等系列专利(有的是申请中),以及部分土地治理技术,弱势在菌、监测等需要配合,特殊结构的活性封闭材料预计一平方要30多元为最昂贵的部分,其余的较为廉价。

                三、后续治理部分
该部分主要是渗透土壤的治理或封闭问题。需要根据沉积物和土壤钻探结果进行判断,届时是进行封闭、氧化、还原、特种微生物处置等需要根据应急治理方案结果来确定。

 

 

          请批判。具体技术不要问,不会透露,尤其对学术界。当然,如果是海外的哥们另说,因为那里多少有个信用制度存在。顺便说了,这种事情也是强行为之,因为渗坑这种东西,水上的只是冰山一角,整体折腾我也没这个能力。

 

         扯开点:源与机会缺乏的丛林文明,其社会结构的裸地演替过程通常是非常快速的,被政策调度出来的大量资源与机会汇集在一起的科技人必须也只能遵循丛林文明的规则行事,因此在很短时间迅速进入顶级演替阶段,也是符合文化生态学规律的。而停留在中——高级演替阶段,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控亚稳态,是正义伦理出现之后并被广泛接受后的事情,我们看西方一些前殖民地背景的国家,实际上由于文化发展阶段尚未从民族无意识中进入过契约阶段,或者是正义伦理并未在宗教引导下进入民族无意识中,同样存在大陆在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类似的问题,他们的一流人员一样留不住,或者在内部直接被逆淘汰掉,而由于语言和人脉、产业需求等诸多问题存在,在内部被逆淘汰的可能性远大于留不住。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大陆各种促进政策,都无法摆脱中世纪运行格局这个基本规律的,强行推广也会造成系统鲁棒性的急剧下降,而负反馈到系统高层,从而表达为稳定第一。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涨落过程。如果真需要其进入自组织过程,那需要对文化和政治力量进行大动,而这显然又受制于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是否允许大动之后足够重建社会。因此理论上大陆没有希望。

    这里实际上涉及了一个看法就是:人类合适第一步摆脱自然存亡规则的断代方法,以及目前整套经济学、文化社会学到底是否正确的事情。不多说了,不然文科人也来说我民科了呵呵。


    爱国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国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吻合的时候,产生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所以政客爱国又不信任国,百姓愚蠢爱国,开化人不爱国但希望国变好,则都是常态,无需过分解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1053516.html

上一篇:多门学科的融汇过程的感觉
下一篇: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大陆69年文明史之感触
收藏 IP: 36.251.132.*| 热度|

4 黄仁勇 宁利中 王跃建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