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本科毕业论文不能太骨感! 精选

已有 9965 次阅读 2014-6-22 23:30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 结果与讨论, 丰满, 骨感

今年的本科论文答辩季终于结束了,许多教师感到非常累,而且一年比一年累。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基本是不想学会如何做论文。当然,也有想学的,但始终不得要领。鄙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本科论文的博文:“两进两出”话本科毕业论文,主要讲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

今年的答辩结束,有了闲工夫总结一下,以我们工程材料研究论文为例,说一说本科毕业论文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问题。俺说过,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做到“本科论文学套路”已经很不错了。也就是说,本科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查阅文献、实验方案制定与完成、论文撰写与答辩等过程的训练,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与路子就很不错了。

近几年来发现,本科论文的“绪论”部分越来越“丰满”,而最重要的“结果与讨论”越来越“骨感”。的确,在一个女孩追求苗条的社会里,骨感美也是一种美,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鲁豫。不过这种骨感美到底美不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但是,如果毕业论文太“骨感”了,很可能不是美不美的问题,而是合不合格的问题。什么是论文的骨感?就是仅仅罗列一些图表,配有极其简单的描述而不是“分析与讨论”,论文看起来只要骨头图片、表格、曲线)连着工艺流程),根本没有必要的肌肉,如此就显得忒骨感喽!比如如下几幅从俺学生论文中截来的图:

 

虽然答辩已经结束,成绩已经出来。俺还是“逼”着学生作了修改,丰富了文字内容

类似这样,看起来内容还比较丰富,既有XRD图谱又有SEM照片,既有粒度分布图又有差热分析曲线,还有各种表格罗列一大堆。所谓“简单的描述”简单到何种程度呢?比如所谓的XRD分析,也就是XX、YY、ZZ等衍射峰的出现,与什么什么标准图谱比较得出某某结构或相的物质存在。再比如,从SEM图片上可以看出,颗粒是团聚的不规则形状,或长条状的,或随着焙烧温度的提升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度越来越大——这应该是专业里的“废话”。这相当于我们吃饭时,随着吃到胃里的食物越来越多,某人越来越不感觉到饿;或者相当于随着某人跑步时间的延长他感到越来越累——骨感如此怎么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呢?

这种“分析与讨论”其实就是干巴巴的“照葫芦画瓢”而已,缺少的是血肉,这与我们经常说的写文章要有血有肉是背道而驰的。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是仅仅有图表和简单的描述是不能成为“结果与讨论”的,或者说是“只有结果没有讨论”。当然缺失了基本的分析、讨论以及推论,得出的结论也大多很牵强附会——这都是专业性的常识,怎么就成了你得出的“结论”了呢?

即使导师没有给你一个世界前沿性课题,即使你的论文不能得出获得诺奖的结论,起码应该说清楚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吧:

第一,这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预期?写文章就是给别人看的,总得让别人——自己的指导教师和审阅的教师看明白吧。

第二,实验是如何实施的,结果是怎么得来的。一定要细致到小同行任何人都能重现结果吧,这是“数据真实可信”的依据。

第三,实验结果的“描述”——实际上,如果某些“结果”属于秃头顶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也没有什么好描述。比如SEM图片上单分散的球形颗粒,还要说“从SEM图上可以看出,颗粒是单分散的球形颗粒”吗?

第四,根据学过的书本理论知识或查阅文献中的观点,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于新发现的现象或结果给予解释,或者根据新发现的现象总结新的理论。即使不能获得高深的解释或推出崭新的理论,总该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吧,或者“事与愿违”的原因探讨吧。

“结果与讨论”骨感的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学生太懒,这种还真不好办。如果真办不好那就只能延期毕业了;第二,学生“不会”,看有效的文献太少——现在学生们学会了罗列一些Ta并未真正“参考”的文献,但是仅仅限于罗列根本没有去认真研读——说到底还是懒!

做科研、读学位的现实很“论文”,但论文不能太骨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745-805682.html

上一篇:官员最最无知的时代来临——咬铅笔导致铅高
下一篇:中国足球队在公元3744——4166年获得足球世界杯冠军!
收藏 IP: 124.93.248.*| 热度|

28 陈楷翰 李轻舟 吕喆 应行仁 陈小润 杨正瓴 王春艳 张士宏 张能立 李宇斌 张永祥 王晓明 李学宽 强涛 孔梅 孙友甫 黄永义 赵美娣 唐常杰 李志俊 李伟钢 张文增 李天成 biofans shenlu xqhuang changtg sandstor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