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fq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afql

博文

违约的代价,浅谈在美国的经历 精选

已有 14682 次阅读 2013-12-1 11: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于曹老师的那篇博文,网上已经有了很多议论,特别是美国的情况,确实像大家所述的,学生拿了Offer,最终不来,学校和老师是没有办法的,实际上情况也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余老师说得不对,第一个小女孩虽然没有花对方学校一分钱,  但是应该也是会对学校或教授产生比较负面的影响,因为每年的资助是有时间限制的,不然就不会有4.15协议出现,如果错过时间,再找个新人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第二个的影响是很负面的。


这里我浅谈下以前我在美国的经历,我以前在ALASKA大学读书,这个学校有个地质中心,在研究北极光、冻土、以及其它北极地质的中心,以前招过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  但是我在那边的时候,已是少多了,不是那边的资助少了,而是多年来,那边的出现了相当部分中国学生和学者违约的情况。ALASKA大学地处ALASKA中部,风景是很优美,不过冬天漫长 ,与北美本土隔离,很多中国学生和学者都把那边当作跳板,很多在签了3-5年约的情况下,学习工作一年甚至半年就离开去北美大陆了。我就记得土木系还是电子系的一个新来的助理教授招的一个学生才半年就走了,这是个很恶劣的例子。虽然大家都说那是那个学生个人选择,但个人选择多了,对整体来自中国大陆人员的看法最终变得很负面,地质中心就开始规避风险,少招甚至不招中国大陆的人员,  很多教授也开始少给或不给大陆学生OFFER,除非能够确认他能完成学业(比如推荐人是熟悉的人),然后就出现了我在那边的局面。


我觉得我说的和余老师说的是不太一样,但本质并没有不同,就是一个种群中违约超过一个阈值,会造成大家对这个种群的不信任,会对这个种群规避风险,最终造成这个种群的信任危机。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基本上是全面的信任危机,不仅是学生,老师也在违约。这不是说大家都在违约,而是违约的人数给人感觉是大大超过阈值,或者说违约成本太小,大家都不把它太当回事,甚至是变相鼓励,认为学生找第一份工作不容易,应该放学生走人。情理上是没有错, 但学生是违约在先;二是这样的学生多了,会让老师无所适从。


国内不比美国,美国教育机构不招中国人, 还可以招其它国家的人。学生违约多了,对老师和学生自己最终都是双输的局面。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6769-746176.html

上一篇:青年基金申请成功及个人看法
下一篇:美国违约的问题答王春艳老师,兼中美体系个人看法
收藏 IP: 61.50.138.*| 热度|

41 余昕 蒋继平 余洪波 文克玲 张士宏 陈楷翰 朱志敏 罗帆 褚昭明 张骥 唐凌峰 曹聪 曾泳春 张德元 王善勇 郑小康 王春艳 孔梅 强涛 陈永金 吕喆 魏东平 任胜利 肖振亚 秦承志 廖晓琳 夏铁成 武夷山 汪晓军 李宇斌 陈小斌 周向进 薛宇 赵凤光 梁建华 zzjtcm nfusux lifescience1 jimiyg yunmu cloud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