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从屠呦呦获诺奖说开去……

已有 12609 次阅读 2015-10-6 10:46 |个人分类:临证心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诺贝尔奖, 中医药, 屠呦呦

      从昨天傍晚,也就是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在这一刻,从互联网上传来消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消息很快传开,尤其中医药界更是兴奋不已。说实话,三火的心情很复杂,因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几年前屠前辈在这方面的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级的公认和褒奖,记得那时还有许多国人学者很不服气。在科学网这么多年来,三火有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有些中国学者,只要是与中医药沾边的成就,都会提出质疑甚至责难,或是冠以伪科学什么的,总之,就是打心眼儿里不服气!恕我直言,包括科学网的个别编辑也是如此。

      今天我们听到屠前辈的获奖感言是这么说的:“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即中医中药研究院,以及众多中医药科研机构如果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子走的话,这样的成就和荣耀早应该属于中国了!中国古代先贤留下的是灿烂文明和超前睿智,只要怀有谦卑的心勤求古训,就能够“启古纳今,厚德精术”(长春中医药大学校训)。一个不起眼的青蒿如此,还有更多的看似不起眼的中草药,里面蕴含着多少关于生命的奥秘和神奇力量,真的是无法估量!

      经常看到孙学军博主发表氢气方面的研究成果,他所发现的氢气对于人体的作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就非常接近中医临床所用的补气药之功效,如果分析研究补气药的作用机理,或许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

      如果说因为对于医疗的贡献,不起眼的黄连素也是非常卓越的!还有许多古今行之有效的复方制剂,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六味地黄丸、小柴胡冲剂、莲花清瘟胶囊、通心络胶囊,还有大名鼎鼎的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等等,太多了,吴以岭老师所取得的成就更多更大,更应该获得世界级大奖!

     中医药到底行不行?其实,中医药真的很行,只是这百年来,从事中医药的一些人不行了。昨天,我表妹从北京传过来一个方子,让我看,她是想让我给一个肯定。我看后真是很无语,也感到痛心!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全方共29味药,药量很大,每剂一日吃2次,着实吓我啊!平常我开汤剂,多是11-16味不等,个量也有轻重缓急,且4剂量是吃六天的。像这种大剂量,药味稍多点的,多是我在给一些慢病需要巩固或不能吃汤药的人开的,用于制做水丸,只需一剂却够服用2个月左右的。表妹七剂药拿回七大包,回家就后悔莫及,但也得喝呀,因为她相信那个老中医给她切脉后说她不是更年期的症状,是脾肾阳虚,而且血虚。要补。

      之前,我隔空万里说她是更年期的表现,并开了方子,她大概觉得我没有切脉就下结论不准确吧,其实,她的情况很单纯而且明显,无需亲诊,并且我在这方面的治疗经验也比较丰富的。《史记》借扁鹊的口说出“医有六不治”,其中之一是“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医者自有职业操守,所谓“信者为医”就是这个道理吧!中医治病重要的是时刻顾护胃气,但愿表妹吃了这个不会伤到胃。

     曾经在诊所看见有个老年患者拿着个大袋子来开药,我问她:您这是要开多少呀?她说:只是一周吃的。我顿时目瞪口呆了,她找的那个医生一周竟要开出一大袋子药!回家后我把这事告诉同样是中医的母亲,母亲说的一句话,我永远会记得。她说:“这么做,也太败家了!”是啊,我外祖父、母亲行医之时,给患者开的药真叫精准,每剂只数位配伍,一小包而已,每次取药也只有三五包,甚至更少。

      三火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大量浪费中药资源的现象继续下去,再加上还要不断地大力度地从中草药中研发提取新药,恐怕将来有一天,人们觉得中医行了,想用中药了,却已经无药可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925757.html

上一篇:清晨有考拉光临
下一篇:给想学中医的人推荐几本必备书
收藏 IP: 14.2.69.*| 热度|

27 郑小康 刘立 刘艳红 李学宽 周少祥 曾庆平 吕喆 许培扬 赵建民 王号 张忆文 戴德昌 李竞 姬扬 黄仁勇 徐长庆 武夷山 杨正瓴 李颖业 陈南晖 赵宇 jlx1969 心静如水 fumingxu wou xqhuang hnw4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