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大爱中成药之十——四君子汤(丸)

已有 22840 次阅读 2012-10-8 22:15 |个人分类:大爱中成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成药

博友loseedeng 2小时前留言说:张老师,我是您的粉丝。买了您的书在细细研读呢。在科学网上几乎一片的反中医浪潮中,您是中医粉丝的最大王牌啊。我是坚定的挺中医派。坚决支持您多写验方。我看到沈自尹院士对健脾的四君子汤情有独钟,在抗衰老和提高人体免疫方面,他认为有比较高的疗效。能否介绍下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在《方剂学》中被列为补益剂中的“补气”第一方,它的功效很简单,就是——补气健脾。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医补气健脾的最基本方,之前介绍过的“人参归脾丸”、“补中益气丸”、“逍遥丸”等中成药都含有此方,还有著名的六君子汤、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都气丸、八珍汤等,可以说中医补气健脾的方子多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

一、出处与组成

著名的四君子汤有两个出处,一是宋代官府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方。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各等分。为粗末,各服二钱,水煎服。

二是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肺损而皮毛聚落方。白术、人参、黄芪、茯苓各等分。研末,每服五至七钱,水煎服。

还有与之同名的四君子丸,是出于《洪氏集验方》治受食不化,停积中脘,吐逆恶心,泄泻方。砂仁、乌梅、陈皮、诃子各一两。研末,煮大枣取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下。

当然,尤以《太平惠发和剂局方》最为著名,并广泛流传,直到今天。

二、功效与主治

功效: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脏腑虚弱,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肠鸣泄泻,呕吐、干哕、呃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等。

三、用量用法

1、煮散煎汤:四药适量各等分,先制为细末。每服6-10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口服。

2、饮片煎汤:每剂四味药各9克或15克,煎汤,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口服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4、制成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宜温服。

四、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有:

1、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既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减轻腹泻;又能使运动降低的小肠恢复正常。

2、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有利于胃肠溃疡的愈合。

3、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4、能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数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

5、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护肝、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抗肿瘤与抗突变、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延缓衰老、抗应激反应等作用。

五、加减应用

本方以人参为主药,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人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以使补脾之功更加明显;配炙甘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调和诸药使药效更温和。本方作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取名君子,是喻本方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适宜长服。现在中医临床上常广泛加减应用于治疗下列疾病:

  1、消化性溃疡病: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5克,三棱10克,乌贼骨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尤其对脾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

  2、慢性胃炎: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枳壳10克,鸡内金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3.慢性肝炎: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黄芪10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4、子宫肌瘤:党参30克,白术24克,茯苓15克,甘草9克,莪术30克,三棱30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5、经前紧张综合征:党参30克,白术20克,茯苓15克,甘草9克,黄芪30克,制附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6、小儿气虚低热: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6克,炙甘草3克,山药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

六、注意事项

1、儿童用量酌减。

2、阴虚内热者慎用。

3、无气虚脾虚者,勿服。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实际应用时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由正规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620491.html

上一篇:大爱中成药之九——独活寄生丸
下一篇:性生活与七损八益
收藏 IP: 119.51.237.*| 热度|

12 陆俊茜 武夷山 边媛媛 张伟 杨月琴 王号 刘艳红 张玉秀 苏德辰 马锡明 张成岗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